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酝酿、发起到集资建成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由札萨克图郡王旗(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执政王公鄂齐尔主持,修建了郡王家庙,俗称王爷庙。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鄂齐尔带领主持王爷庙庙务的却尔济喇嘛进京觐见康熙帝。在京期间,却尔济喇嘛参与了将藏传佛教经卷由藏文译为蒙文的  相似文献   

2.
棍噶札拉参是喇嘛教中的转世喇嘛,俗称活佛,又译作固帑干札拉参、棍楚札拉参。蒙古族教众尊称察罕格根,意为白活佛。全称为棍噶札拉参呼图克图穆巴图多普,“系甘肃洮州蒙古”。清同治二年(1863),携带亲族到新疆库尔喀喇乌苏土尔扈特部坐禅诵经,翌年至额鲁特喇嘛馆。他在蒙古族人民中颇著威望。清廷先后封他“呼图克图”与“伊师沙布咙  相似文献   

3.
我国史学界大多认为,有清一代,科布多参赞大臣统辖的札哈沁部仅设一个总管旗。大量可靠史料证明此说不确。事实上,作为内属蒙古的札哈沁部设置了两个总管旗:一为乾隆年间设置的公中总管旗;一为嘉庆五年设置的、由三等信勇公兼任世袭总管的总管旗。兹予考证,不逮之处,就教方家。一、我国史学界对札哈沁部设旗数目的看法 《嘉庆重修一统志》载:“札哈沁部(一旗)”①,又载:“札哈沁总管二员(内一员,三等信勇公兼任)、参领一员、佐领五员、骁骑校五员”②。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载:“札哈沁总管一人,参领一人,佐领、骁骑校各四…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梳理相关史料,对吐鲁番札萨克郡王额敏和卓诸子有关记载之异同及承袭爵位问题,在喀什噶尔、伊犁任阿奇木伯克情况,吐鲁番札萨克旗制以及清朝对札萨克郡王家族势力的限制等问题做了系统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崇德元年(1636年),后金首领皇太极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清。清王朝为了对归附的蒙古部落进行统治,在蒙古各部落中实行盟旗制度,并任命旗的最高长官扎萨克(政府)。当年即在科尔沁部落建立五旗,封喇嘛什希为科尔沁右翼后旗扎萨克镇国公,诏世袭罔替,本文记述了科右后旗第四次袭扎萨克镇国公喇嘛扎布袭任后,巡视疆土时发现今吉林省大安市新艾力蒙古族自治乡境内,古树参天,遍地都是奇花异草,还有洮儿河水和月亮湖环绕于此,是一块风水宝地,遂选其地为扎萨克镇国公家族墓地,第四至第十二袭扎萨克镇国公及其家属均葬在这里。由当年"陵界"村的十几户蒙古族百姓"鬼奴"轮流守护陵园。但这处陵园还是没有保住,解放后,由于无人看管陵园成了游玩、砍木伐柴、捕鸟猎兽的场所,"文化大革命"其间陵园被全部毁掉,现只有一块残碑,使人见了多少会回忆起当年的"王陵"气象。  相似文献   

6.
中华书局本《清史稿》(1977年8月版)卷520《藩部三》第14375页“鄂尔多斯部”下云:“所部七旗,自为一盟,日伊克昭。……左翼前旗……左翼中旗……左翼后旗……右翼前旗……右翼中旗……右翼后旗。后增一旗,曰左翼前末旗,一名札萨克旗。”而同书卷77《地理二十四》载:“鄂尔多斯旧六旗,又增设一旗,共七旗:……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乾隆元年,以族繁增旗一,授札萨克世袭,掌右翼前末旗,附右翼前旗游牧。”同书所指同一地方,而名称却前后有异。查嘉庆《重修一统志》(《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影印)卷543“鄂尔多斯”条下有:“旧六旗,…  相似文献   

7.
吉林哲里木盟库伦旗一号辽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库伦旗一号辽墓是一座工程浩大、构筑宏伟的壁画墓,位于该旗前勿力布格屯西南三华里的漫岗上。这道漫岗由东北伸来,绵延十余里,至古墓所在的西南端稍微隆起,当地称之为"王坟梁"。新开河在它的南面蜿蜒向东北流去,在漫岗东侧形成一片开阔的河谷平原(图一)。 1972年6月至9月,吉林省博物馆、哲里木盟文化局会同库伦旗文化馆等有关单位,对该墓进行了发掘。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墓系大型砖室墓,深入地下约9米。墓前铺狭长的斜坡墓道。墓室顶上以土石封盖。最上层封土高出今地表约4米。墓的四周,散布有大量的辽代遗物。在墓道前方平地上,堆集着大量的碎砖瓦。在  相似文献   

8.
在齐齐哈尔市甘南县、碾子山区与龙江县境内有一条堤坝样的古建筑,它北起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镇北4公里的前宜卧奇、后宜卧奇(旧称依倭齐),沿大兴安岭东坡向西南延展,经过甘南县、碾子山区和龙江县向南偏西方经内蒙古阿荣旗、札赉特旗进入科尔沁草原,穿越科尔沁右翼后旗、科尔沁右翼前旗、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的爆发,给内外蒙古封建王公贵族和上层喇嘛,以极大的震动。素对我国外蒙古领土抱有野心的帝俄,则乘机而动,外蒙古以博克多哲布尊丹巴活佛——杭达多尔济亲王为首的库伦集团,接受帝俄的策动和资助,以反对辛亥革命为名,宣告“独立”,成立所谓“蒙古国”。库伦集团倚俄为势,于1911年12月向呼纶贝尔、内蒙古等盟旗,发出《檄文》,通告各蒙旗:外蒙已“独立”为国,得到了“俄国政府允许”,今后俄蒙继续“彼此相助”。要求各旗札萨克、总管,向属下宣布这一消息,并向“蒙古国”表明自己的态度。继《檄  相似文献   

10.
盟旗制度是清政府为了维护边疆的稳定,在少数民族中实行的军政合一的政治制度。在新疆,盟旗制度的主要形式有回王制、札萨克制与总管旗制三种。民国成立以后,金树仁、盛世才开始实行"改土归流",最终废除了盟旗制度,改行县制。盟旗制度的废除,有利于新疆的行政统一与促进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但对于后来新疆的稳定以及边防的巩固也有一定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1.
清代驻京喇嘛制度的形成与沿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晓敏 《满族研究》2007,(4):111-121
清代驻京喇嘛制度是清代宗教政策的重要内容,它在清代治理蒙藏地区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本文对清代驻京喇嘛制度形成与发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对驻京喇嘛制度形成与演变共分四个阶段。清朝统治者在入关前对藏传佛教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对于归附的喇嘛采取了优待的政策。入关前对藏传佛教的一系列做法,对入关后驻京喇嘛制度的实行具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可以说入关前驻京喇嘛制度处于萌芽阶段。驻京喇嘛制度形成于顺治朝,在康熙、雍正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乾隆时期达到成熟。  相似文献   

12.
民国元年(1912年),在内蒙东部发生了一起少数蒙古工公贵族的叛乱事件,即哲里木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札萨克图郡王乌泰联合镇国公等旗,搞分裂独立,发动叛乱,进攻奉天省桃南府和镇东等县,企图"率土"归降"蒙古国"。奉天都督赵尔类指挥东北三省军队,平定了这场叛乱,稳定了新生的民国政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乌泰(1860-1920年),蒙古族,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即札萨克图王旗)人,该旗一世祖达布齐于崇德元年(1636年)受清廷赐爵札萨克国多罗郡王,世袭罔替。光绪七年(1881年)乌泰承袭爵职,兼哲里木盟盟长。乌泰先祖执政…  相似文献   

13.
努尔哈赤创建八旗时,每旗除和硕贝勒为一旗之主外,还设固山额真一名,为一旗最高管旗大臣。因山额真这一名称后改为固山昂邦,汉名为都统。八旗都统初为官名,后来也是一种组织机构。到目前为止,有关八旗都统的文章不多。本文试从八旗都统的组织情况,具体职能的叙述中,阐述八旗都统在清代的地位和作用。一从主旗贝勒到八旗都统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时,他本人既是两个旗的主旗贝勒,也是八旗的最高统帅。当时,八旗之间,如同八个独立的政治实体,是并列、平等的关系。主旗贝勒有自己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不相统属,权力很大,他们…  相似文献   

14.
杨丰陌主编《喀喇沁左翼旗乌梁海氏家谱》一书由辽宁民族出版社于2003年9月出版。据此书《后记》介绍,这部家谱是由该旗末代扎萨克默尔庚额(1919-1943)之妻刘氏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献给喀喇沁左翼旗人民政府的,同时献扎萨克印章一颗,由该旗档案馆接收和保管。这部《喀喇沁左翼旗乌梁海氏家谱》(以下简称《喀左旗家谱》)全面记录了清代喀喇沁左翼旗扎萨克家族世系,包括扎萨克王公、一至四等塔布囊的授予和承袭情况、家族内各支系的世代传承、人口繁衍、出家当喇嘛人数、在朝廷任官以及与清朝皇族联姻情况等,对于研究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地方史、研究清代蒙古政治史和社会史都有一定参考价值。为使家谱完好地传世和给学术研究提供方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各种散见档案资料讨论清代内蒙古的蒙旗在财政上的特点,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1.中央严格监管下的自收自支型.特指归化城土默特二旗.2.中央拨款型.察哈尔八旗是这种类型的代表.3.收支独立、中央补贴型.各札萨克旗都属于此种类型.清代各蒙旗的财政类型、特点,与其政治地位、制度类型及清朝在蒙地实施的内外政策息息相关,也体现着内蒙古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6.
冯学忠 《文史月刊》2003,(12):40-47
一、乌泰袭爵风波内蒙古科右前旗札萨克多罗札萨克图郡主,自清崇德元年(1636年)太宗皇太极封布达齐为第一世札萨克图郡王诏世袭罔替始,有清一代世袭12世。同治十五年(1876年),第11世郡王根敦占散病逝,身后无子承继,由谁过继袭爵在王族中发生了争议。太福晋格根珠拉指定根敦占散之兄乌泰过继袭札萨克图郡王,却遭到了王族中许多长者们的反对和抵制,理由有两条:其一,认为郡王爵由其弟又传回其兄,不符合封建王公爵秩世袭惯例;其二,乌泰青年时代已出俗度为喇嘛,时年25岁,不应再承袭王爵。长者们依惯例提出由郡王二爷的叔伯弟弟仓忠承袭王爵。但由…  相似文献   

17.
清乾隆十年(1745年),新疆准噶尔部内为争夺汗位展开了激烈的政治斗争,结果准噶尔汗策妄多尔济那木札尔、喇嘛达尔扎先后被杀,达瓦齐取得汗位,随后与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发生争斗并公开打出反清旗帜。以此情况下,乾隆皇帝遂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决定派兵分二路进征达瓦齐。  相似文献   

18.
1943年3-5月间,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发生一场反抗国民党强行开垦蒙荒的武装暴动.该事件不仅引起蒋介石、毛泽东等国共领袖的密切关注,还导致了国共两党最高领导集团的直接参与和较量.在共产党的支持下,暴动最终取得了全面胜利.因为这场武装暴动的倡导者是伊克昭盟盟长、札萨克旗札萨克王沙克都尔扎布,故而史称“沙王抗垦”. 一 1942年春,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甘肃天水主持召开军事会议,研究防御日军西进南下战略问题.会上国民党伊盟守备军总司令陈长捷以解决军粮为名,提出要在鄂尔多斯开荒5万顷(500万亩)搞军垦屯田.蒋介石正为如何解决伊盟驻军军粮问题犯愁,听了这个主意心头一亮,问身边的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傅作义:“此议可行否?”傅作义答:“原则可以,但不宜开荒过多.”  相似文献   

19.
正拉卜楞寺坐落在甘肃省甘南藏区的夏河县,全名为"尕旦夏知布达尔吉扎西伊苏旗委琅"(意为"具喜讲修兴旺吉祥右旋寺"),简称"拉章扎西旗"(意为"位于扎西旗的佛宫")。又因拉卜楞寺创立者一世嘉木样活佛曾经出任过拉萨哲蚌寺扎西郭莽扎仓(扎仓为藏语音译,意为僧院的堪布,原为西藏佛教中主持授戒者之称号,其后举凡深通经典之喇嘛,而为寺院或扎仓之主持者,皆称堪布)职位,康藏地区也习惯称之为"安多扎西郭莽"。拉卜楞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9年)由嘉木样一世活佛创立,至今300余年的发展历程,使  相似文献   

20.
辽宁蒙古族在明清时期的经济,是与他们当时游牧、农耕的地域相关。这个地域,大体是太凌河及其支流牤牛河,西辽河上游老哈河流域,以及辽河中游的广袤土地。以今天的地理范围粗略划分:西至河北省承德地区所属围场、隆化、平泉三县迤东;西北至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所属宁城县、喀喇沁右翼旗、翁牛特旗、敖汉旗以南;北至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所属库伦旗、科尔沁左翼后旗以南及辽宁省北部法库、康平、昌图、铁岭、开原等市县境内;南至长城以北今河北省宽城、青龙等县以北,辽宁省锦州市锦县、义县、北镇各县以及锦西市所属绥中、兴城以西地区;东至辽河西岸。明、清时期这片广袤地区大部分依然是山清水秀、土地肥沃,草木丰茂,宜牧宜农宜林,水运也很发达。蒙古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的经济生活,先是牧业,后是半牧半农,最后是农业。蒙古民族在历史上曾为辽宁西部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