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继元之后第二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清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既有"清承明制"的体现,又有自己的创新。清初,面对复杂的民族关系,统治者汲取各朝民族政策之失,又集历代民族政策之大成,建立了疆域辽阔和空前统一的大一统帝国。清代民族政策虽有其消极一面,却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和融合,也使中国大一统局面彻底实现并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2.
一、第一部大一统的皇朝史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大一统皇朝,《汉书》是第一部大一统的皇朝史。所谓大一统一般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有效的统治;二是指全国性的多民族统一。大一统政权的出现有它的历史进步性。它可以为人民生活的安定提供较好的环境。它可以更好发挥政权的管理职能,协调经济和生产事业,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及道路交通等公共工程的建设。它也可以更好地协调民族关系,通过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的发展,由发展的不平衡达到相对平衡,共同把祖国历史推向前进。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这种进步作用体现得尤为明显。一统思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自公羊学派大力阐发大一统之义后,一统更成了封建政治的首要问题。割据政权把一统作为最高追求目标,统一皇  相似文献   

3.
明代北京鼎建,北京成为国家首都,南京作为陪都,这是明朝国家治理的一次重大决策,也是对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的一次重大传承与调整。在中国古代建都史上,秦汉大一统王朝奠都长安,自隋至唐末,长安成为统一中国的首都达322年;继元朝之后,自明永乐至清末,北京成为统一中国的首都达490年。全国大一统格局是中国历史区别于西方历史的主要特征。中国都城独树一帜,在全球凸显了不同于其他文明的中华文明。本文以"内"与"外"为观察点,考察明永乐帝鼎建北京,及其如何谋划南北大一统对全国实行有效治理,又如何以北京作为丝绸之路的新起点与交汇点,重构丝路辉煌。这些探讨有助于我们对整体明史和全球视野下中外关系史的深入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张承宇 《沧桑》2008,(3):81-82
秦在统一六国之前,就有实行法治的传统。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使相对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最强大的国家。秦始皇时期,继续实行法治政策,在秦国著成的《吕氏春秋》一书中的思想,以道、法内容居多。秦统一后,秦始皇决定不再实行分封制,并决定焚毁《诗》《书》等百家语,标志着秦代所实行的法家政策达到顶峰。  相似文献   

5.
叶自成先生于近期发表的《中国外交的起源——试论春秋时期周王室和诸侯国的性质》一文提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是独立主权国家的理论。本文认为,诸侯国无论对内还是对外都要尊天子、循周礼,因此不拥有主权。对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不能简单地用中央政权对割据政权制约能力的强弱来确定这些政权是否为国家。统一的政治一文化空间和大一统的国家认同是更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在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史学思想与社会变动之间持续着一种互动。秦亡汉兴的历史巨变,促使了汉初史学"过秦"思潮的出现;汉家天子起于闾巷的特殊身份,以及光武中兴使得汉家天下失而复得,引起了汉代史家从神意角度对汉皇朝政权的合法性作出论证;汉代国家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和扩大,使得汉代史学具有着浓厚的大一统观念;"汉盛于周"的历史定位,决定了汉代史学具有强烈的"宣汉"意识。  相似文献   

7.
中国一直是多元发展的,如何“一体化”就成为国家治理的大问题。以少数民族统治天下的元朝,认识到国家治理的困境,以中国传统“大一统”思想治理国家,以《一统志》纂修为标志,建构正统的合法性,并力图把新纳入版图地区通过编纂志书的方式合法化。《一统志》与其他官修史书一起,通过官方书写的方式,确立其政权合法性来源于“大一统”的意识形态,这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一次跃升。明清两朝对“大一统”亦有自觉追求,分别纂修《一统志》。《一统志》纂修方式最大的特点是官方编修,场馆、经费、人员有保障,且由最高统治者钦定,这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其质量。  相似文献   

8.
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大一统"思想,主要蕴藏在《春秋》这部史书中。"大一统"思想为秦以来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因此有必要通过研究《春秋》来对孔子的"大一统"思想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  相似文献   

9.
"大一统"是秦汉以降历代王朝遵循的治国理念,也是封建君臣追求的至高目标。疆域统一成为"大一统"内涵的重要元素。清代以前,受"华夷之辨"思维的影响,历朝构建的"大一统"疆域观未包括边疆地区尤其是长城以外的"三北"。至清代,始突破"华夷之辨",把边疆地区纳入到"大一统"疆域内,实现了"中外一家"局面下真正的国家"大一统"。三部《大清一统志》的编纂以昭示"一统之盛"、"一统无外之盛"为宗旨,是清代疆域"大一统"观念变革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0.
商代的王权和对王权的神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商代的王权和对王权的神化杨升南商代是我国第二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作为国家政权象征的商王,在政治上及社会生活中,拥有极大的权力,实行的是君主专制统治。为了有效地实施统治,商王们除用物质的手段:军队、监狱、刑罚等外,还大力神化自己。商王和神混一、王权和神...  相似文献   

11.
正中华民族、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钱穆先生认为特点有三:第一,历史的"悠久";第二,发展的"无间断";第三,记载的"详密"。A但是,应该还有一个更为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民族的融合、国家的统一。从传说中的炎黄部落联盟到西周的"普天之下",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到秦汉大一统,从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冲突、民族融合到隋唐大一统,从辽宋夏金多个民族政权之间的对峙到元明清大一统,经民国而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既是一个民族不断融合、国家不断统一的过程,也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与发展的过程。回顾这一过程,每个时代都以各自的方式作出了不同贡献,并且积累了诸多制度建设和治国理政的经验与教训。在所有的经验与教训中,民生关乎国运,成为古今之共识。汉、唐重民生而兴,秦、隋残民生而亡,明朝更以其276年的历史,演  相似文献   

12.
书讯     
<正>彭丰文博士所著《先秦两汉时期民族观念与国家认同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6年3月出版。全书共六章、45.1万字。该书对中国古代"国家"、"国家认同"概念进行了辨析界定,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考察了先秦两汉时期民族观念与国家认同的形成发展历程及其历史意义。作者认为,先秦时期中国传统文明已经表现了追求"大一统"政治的文化特质,西汉时期"大一统"特色的中国古典民族观念与国家认同正式形成,东汉  相似文献   

13.
南北朝末期,大贵族杨坚夺走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581-618)。公元589年,隋朝又消灭了南朝的陈,从而结束了二百六十余年南北割据的混乱局面。隋朝的统一,是继秦汉之后再度建立的大一统国家。在此期间,社会生产得到较大的发展,并为繁盛的唐朝奠定了基础。统一后的隋朝虽然只有短短二十九年时间,但其统一中国的功绩却彪炳史册。隋朝末年,政权被李渊、李世民父子推翻,建立了唐朝。  相似文献   

14.
作者认为产生于春秋时期的"大一统"理论是为了天下统一于周天子,消除诸侯割据,是保证国家"大一统"的意识形态;秦汉以后"大一统"思想发展成为维护多民族"大一统"中国发展的主题,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成为中国人崇尚国家统一的文化遗产和鲜明的政治价值取向;从中国民族发展的角度看多民族"大一统"的思想与中国民族发展的"多元一统"格局互为表里,中国民族发展"多元一统"的格局是历史上无数政治家、历史学家在政治实践和历史文本书写中不断维护发展起来的,所以中国的"大一统"与中国民族发展的"多元一统"格局就成了中国各民族的宝贵财富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王朝灭亡的教训,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成为迫切的要求。从此,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16.
李修贵 《沧桑》2009,(2):19-20
秦始皇具有明显的帝王史观,以“五德终始说”为自己政权的合法性提供理论依据;他结束了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具有强烈的大一统观念;秦始皇大一统的法宝以及秦朝衰落的原因之一是其人才观;伴随历史条件的变化,秦朝制度政策也相应发生变化;他又有着进步的变易史观。  相似文献   

17.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人民的宪法文件,它的颁布统一了全国红色区域的领导,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为以后进行政权建设提供了思路。但是在《宪法大纲》中也存在着诸如政权的局部性、分散性以及照搬苏联模式,推行了部分"左"的政策的不足和局限。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也是一个在思想领域异彩纷呈的时代。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权力图以“蒋记三民主义”统一思想,并将其以国家政权的力量强制灌输给广大民众,以达到思想的大一统状态;各派政治势力则并未简单屈从于国民政府的思想控制,而是继续以各种方式阐述自身的见解和主张,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治思潮。  相似文献   

19.
在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元王朝是一个极重要的历史阶段,而西藏政教首领在元朝统一中国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西藏政教首领不仅主动响应阔端的召请归附蒙古汗政权,而且在结纳蒙古统治者过程中,使藏传佛教成为多元一体的元王朝的精神支柱;他们本身又在中央任职,成为中央政权在多民族国家统一施政的得力助手;协助中央治藏,在西藏建立中央领属下的新行政体制;以八思巴为首的政教领袖不仅协助忽必烈统一中国,还在缓和民族矛盾、创制新文字中做出了独特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0.
书讯     
正彭丰文博士所著《先秦两汉时期民族观念与国家认同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6年3月出版。全书共六章,45.1万字。该书对中国古代"国家"、"国家认同"概念进行了辨析界定,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考察了先秦两汉时期民族观念与国家认同的形成发展历程及其历史意义。作者认为,先秦时期中国传统文明已经表现了追求"大一统"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