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伟松 《神州》2013,(19):233-233
追续权制度首次被引入了我国著作权法(草案)领域,这也引起了社会相关行业的高度关注,并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本文从追续权制度的立法发展、存在的必要性角度出发。全面阐述我国构建追续权制度的立法构建及与之相配套的相关制度,以期为我国追续权制度的立法及其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肖良平 《沧桑》2009,(4):79-80
律师在场权是刑事辩护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中对此没有规定,但在国外各国的立法及联合国有关公约中都有所涉及或体现。分析我国律师在场权缺失的原因,探讨我国律师在场权制度的构建,对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弥补侦查程序中的漏洞,进而完善我国刑事诉讼程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田桐 《神州》2012,(33):169-171
我国目前关于非婚生子女保护的力度还不够,相关制度亟待完善。亲子鉴定在确认父母子女身份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已对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作出了进一步的规定,在我国的婚姻法将来的立法中,应在现有立法的基础上,以现有规定为基础,围绕“亲子本位”原则,借鉴外国立法的成熟经验,架构我国非婚生子女的认领制度.切实保障非婚生子女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
世界文化遗产监测是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公约》和《执行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框架下,逐步发展成为较为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是在以上框架体系下,结合我国文物保护的实际情况,逐渐建立、健全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监测体系。该体系针对我国文物管理体系制度、保护管理现状等国情,建立和实施了一套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制度框架、机构组织和技术手段,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之路。  相似文献   

5.
李娜 《沧桑》2009,(2):86-87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被害人参与刑事诉讼的权利保障,但在司法实践中,刑事被害人作为“诉讼当事人”的主体地位被虚化以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存在缺陷等问题,致使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应取消“公诉转自诉”的规定,建立被害人司法审查申请制度;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在立法上建立被害人法律援助制度。  相似文献   

6.
“文化遗产”作为先人遗留的文化财产的指称,本是西方人首先使用的术语.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用于文件并在1972年的第17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而为世界各国接受。国人普遍使用这一术语,则始于我国参加《世界遗产公约》而成为公约缔约国之一的1985年。我国从此积极参与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和加强本国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李本  孙善国 《黑龙江史志》2013,(15):329-330
2001年我国颁布并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该法第八条和第十三条规定了遗嘱信托制度,这标志着我国遗嘱信托制度在立法层面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可惜的是,该法关于遗嘱信托制度的法律条文过于简单、笼统和抽象,甚至有些条文和其他法律存在逻辑上的冲突,因此很难在实践中进行操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遗嘱信托成立要件问题、遗嘱信托生效要件问题、遗嘱信托存续时间问题、信托财产权属不明确问题、遗嘱信托缺乏税法设计问题、受托人和受益人权利义务问题和特留份问题,本文就结合国内外理论和立法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几条拙见,以期有利于我国遗嘱信托制度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晶 《南方文物》2022,(3):261-266
<正>一、立法宗旨第一条明确了本法是关于管理水下文物保护工作的规定。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以下简称为《条例》)对水下文物范围和我国的权利主张、保护管理机构、报告发现和上缴制度、考古发掘活动等作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为《文物法》)的文物工作方针等规定同样适用于《条例》。  相似文献   

9.
黎红 《攀登》2003,22(1):88-90
针对目前我国在仲裁财产保全制度方面存在立法模糊,缺乏可操作性等方面的缺陷,本着重从立法方面评析了其缺陷,并提出了相关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论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授权立法条款的设置作为考察对象,分析探讨了明示授权立法与默示授权立法两种类型、授权立法条款设置的必要性及价值以及授权立法条款设置的实施效果;并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授权立法条款在立法技术上存在的诸如默示授权条款过多、可操作性差等问题,提出了需要在授权主体、授权内容等方面进一步修改完善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别除权新探     
王志霞 《神州》2014,(9):205-205
破产别除权制度确立于大陆法系国家,我国立法并未沿用“别除权”一词,而在《破产法》中规定了别除权申报、暂停行使、别除权人的表决权等基础内容。本文从别除权概念入手,剖析其独有特征,审视我国《破产法》关于别除权之相关法条,从而为正确理解别除权法意作出些许努力。  相似文献   

12.
受教育权作为基本人权在我国教育立法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育平等原则在我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我国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免费,并缺乏健全的受教育权保护的民主监督制度与司法救济手段。完善我国教育立法,加强教育司法,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切实实现,是我国承担国际人权公约的一项义务。  相似文献   

13.
乔基 《区域治理》2021,(3):107-108
个人破产制度在域外法的规定中已经颇为健全,而我国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相关法规始终未予明确.直至2020年8月26日深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四次会议通过,伴随《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首度问世,象征着深圳市首先对于个人破产的相关法律空白地带做出了实质性的规定,也代表着我国对于个人破产制度立法方向的...  相似文献   

14.
法律援助制度是现代刑事诉讼程序和辩护制度发展和发达的必然结果。在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审判阶段的指定辩护制度,并且得到了较好实施,可审查起诉阶段的法律援助制度仍未启动。为此,需要从审查起诉阶段确立法律援助制度的正当根据为出发点,进而论证我国刑事诉讼法应规定在审查起诉阶段确立法律援助制度,并采取有关措施以保证其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5.
王艳玲 《沧桑》2009,(4):73-7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伴随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体制不完善,立法的内容还不全面,调整面狭窄,立法监督制度和权利救济制度存在欠缺。因此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既要针对本民族的具体实际,又要具有可操作性,提高立法效率,抓紧制定5个自治区自治条例,完善自治法规内容,加强经济立法,健全民族自治地方权利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6.
林雯  王一行  安然 《神州》2012,(33):174-174
海盗罪作为一项传统的、公认的国际犯罪,严重破坏公海秩序,危害海上运输事业的安全和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海盗罪及其国际法有关规定,拟以海盗罪的犯罪构成为角度,对我国应如何适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惩治海盗行为进行分析,提出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增设海盗罪的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17.
立法学视野下的民族变通规定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自治地方的变通规定是我国在立法层面对民族自治做出的制度性安排。民族自治地方制定变通规定的权力不仅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且也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表现。但是该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亦呈现出些许问题,如制定主体混乱,权限不明、名称随意化和效力范围模糊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制度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法治社会呼唤健全且予以保证制度和谐的立法审查制度。《监督法》的公布与实施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立法审查制度,但立法审查机制依然存在若干不足。  相似文献   

19.
目前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均建立了不动产登记的法律制度,由于我国对不动产登记制定尚未进行深入的研究,致使国内立法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制度缺陷,时至今日,除《物权法》的规定外,我国的不动产登记制度主要散见于《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等法律中,专门的不动产登记规则,主要有《土地登记规则》和《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管理法》等部门规章,我国当前的不动产登记制度存在如登记机关分散、登记效力偏低、登记法律依据不健全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先行通过修改《土地管理法》,推行土地优先登记来完善我国不动产产籍资料,并辅以协调当前各登记部门构建统一的"不动产产权产籍管理信息系统"来完成过渡期间的不动产物权公示问题,时机成熟时,制定《不动产登记法》,最终完成我国登记制度和登记体系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20.
《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自1972年颁布以来一直在不断融入新的理念和打造更加包容的世界遗产管理及评估体系。但《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评定世界遗产的十条标准却造成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二元分离。2013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实施"联合实践"计划,并在2016年开展"文化-自然之旅"项目,其意义在于,在合作中打破现有的标准和既定规则,从不同的地区、国家和社区中探寻文化和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出新的创意和理念以充实《世界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采用访谈分析法总结了五位国际上的世界遗产行业主席和权威专家的主要观点,指出"文化-自然之旅"项目的研究重点是关注"人",而非传统的以"物"为中心,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在当地的语境下表达对文化与自然认知观念;让全球不同背景的遗产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文化和自然价值,以及两者之间的价值是怎样通过"人"(居民、游客和遗产管理者)联系起来。我国的遗产保护行政管理部门、学者和从业人员应抓住"文化-自然之旅"项目的机遇,在国际框架中,融入我国的文化核心价值和在世界遗产实践中的良好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