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斌 《攀登》2023,(2):103-107
文化动员是中国共产党发动组织群众的重要方式。党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文化动员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是深刻总结湘鄂西苏区丧失教训的反思,是动员人民群众开展反“围剿”斗争的现实需要,是提高苏区人民群众文化教育水平的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口号宣传、红色歌谣传唱、推进红色新闻出版工作、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等,有效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激发群众的阶级意识和革命觉悟,有效地支持了革命战争,捍卫和巩固了苏区政权。  相似文献   

2.
抗日根据地的戏剧运动是根据地政府领导下的,利用民间戏剧形式进行革命宣传的文化改造运动。戏剧运动中,政府通过组织成立革命剧团、团结教育民间艺人、发动群众参与创作、配合中心任务宣传演出等方式,将文化的改造与根据地社会的改造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戏剧运动,根据地政府不仅达到了以民间文化形式宣传革命、教育群众的目的,而且实现了以戏剧为中介对根据地社会的全面动员和改造,使政治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融入到根据地社会。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入侵、共产党革命动员及其乡村改造引起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阶层出现不同于以往在内部压力作用下的"非正常"流动,而这种流动主要受革命政策使然;其中各阶层流动的特征和趋向表明乡村社会严重分化,沿着革命政权构建的方向重新整合,客观上实现着"强国家弱社会"的政治图景并在某种程度上揭示出共产党革命与乡村社会阶层流动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同时反映出共产党已取得对根据地乡村社会阶级结构改造试验的成功。  相似文献   

4.
人民调解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根据地创建的依靠群众解决民间纠纷、实行群众自治的一种组织制度。就晋西北革命根据地来说,人民调解制度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及中共的彻底执行促进了晋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劳动英雄运动是根据地政府为了动员群众参加生产而发起的群众运动。通过运动,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劳动英雄群体被塑造出来。劳动英雄在发挥榜样的力量,动员和组织群众参加生产劳动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根据地社会的治理和改造过程中,成为新的乡村领袖的代表。劳动英雄的农民出身和群众作风,使他们在乡村社会更易得到群众的支持,保证了政令的有效贯彻。可以说,劳动英雄的塑造是根据地政府在战争的特殊环境下进行社会动员和社会改造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6.
中央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带领军民在苏区书写了大量标语。这些红军标语在政策宣传、动员群众、壮大队伍、瓦解敌军、稳定苏区社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上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道路,也就是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十年内战时,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并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发展根据地的农业生产,关心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生活。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渐成熟,开始认识到现阶段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的土地问题,对"三农"问题进行探索。该中国出台的一些政策,对当代中国的"三农"问题也有一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皖西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安徽省境内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也是当时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创立及发展不仅在安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的经济建设,是根据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地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中国革命夺取全国政权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皖西革命根据地通过经济战线的斗争,铲除了当地的封建剥削制度基础,大大激发了农民政治积极性和革命热情,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发展了红色区域经济,保障了革命战争的供给,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皖西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在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革命根据地的民政建设,是指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一些社会性行政管理工作。它既是政权建设的一部分,又是社会保障的一部分,也是行政管理的一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专区以下各级政权建设、行政区划、选举、赈灾、优待抚恤、社会救济、取缔  相似文献   

10.
山西抗日根据地是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八路军实行对日抗战的立足点、发展抗战的出发点,是中共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据以领导与指挥华北抗日战争的中枢神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抗战期间,根据地政府把抗日与生产相结合,发展了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同时,为了提高人民思想认识水平、阶级意识,发动群众积极抗日,“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胜利”犤1犦…  相似文献   

11.
全面抗战时期,为解决抗日军人及其家属的优抚保障问题,山东抗日根据地初步建立起以保障基本生活需要为目的的优抚工作框架。在其实施过程中,因为干部认知偏差、优抚制度不完善和群众参与程度等原因,优抚效果一般。山东根据地及时进行了调适与因应,通过明确优抚对象与标准、干部反思与拥军、参军运动结合等方式进行了调整,形成了以根据地政府为主导、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良性互动局面,既做到了保障优抚对象得到优待、社会地位得到尊重,又实现了“动员起来”,以优抚促进社会动员,巩固根据地政权,完成了从保障性到动员性优抚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三十年代初,中国革命处于非常艰难的关头,国内外反动派对年轻的工农政权虎视眈眈,妄图扼杀她。为了壮大自身的力量,执行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中国共产党在广大的农村,特别是遥远山区开辟革命根据地,组织游击队,建立工农政权。这一创举挽救了中国革命。川陕革命根据地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宣传自身的主张和政策,唤醒亿万工农大众,红军政权的宣传可谓深入人心。他们利用自然条件,在石壁上、墙壁上刻写标语,用油印的传单,小册子向社会散  相似文献   

13.
1990年9月,为加强对革命文物的保护,我同刘彦博同志在镇巴县文化局同志们的协助下,对镇巴县三元区伍家乡苏家坡赵家院子墙壁上保管完好的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苏区时期为宣传群众而书写的“实行土地革命”“为土地归农民而战!”“取消一切苛捐杂税!”三条大字标语和《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土地法令》两幅布告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研究,现就其历史原因和革命影响作一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革命根据地在谋求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运用金融手段,以财政、银行和合作社的名义发行多种货币,既有效地支援了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又促进了根据地的人民生活安定和经济发展。革命根据地货币的功能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取决于当时所执行的货币政策,为了学习和借鉴历史的经验,特对福建革命根据地所推行的货币政策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土地革命时期,党在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开展的各项经济建设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不仅打破了敌人对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封锁,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而且这些成功的经济工作经验对后来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经济建设工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日本,关于"中共革命根据地"已经有长达90年的研究史。从战前的情报调查和"灭共"研究到战后初期出于对中国革命的好奇、同情而进行的探讨,经过对革命的反思到21世纪以来的研究创新,其显著特点是将革命根据地研究纳入到近现代以及整个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宏大脉络之中。日本学界较早突破了阶级分析的单一方法,关注到更加广泛的社会组织、集团和各种社会关系,包括宗族、地方组织、宗教团体、土匪、移民、青年、女性以及村落内的互助和恩仇等。在研究方法上,日本学界重视从民众史角度研究中国革命,注意到中国社会的非身份制特征与革命动员之间的关系。他们从乡绅论出发,引申出了对于根据地农村干部、积极分子和各种模范人物的社会作用研究。在对根据地土地改革的研究中,他们较早认识到这并不只是经济利益的再分配,还包括村落权力、权威结构的根本变革。其研究体现出了社会革命史的取向。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地方革命政权在革命根据地和长征途中镌刻、书写、张贴了大量标语。这些标语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在当时起到了宣传党和红军的纲领。方针、政策,团结教育群众,打击震慑敌人的重要作用,也为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巨大的精神财富。一、红军标语分布及制作情况考述1932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奉命向西战略转移。12月中旬辗转到达陕南,12月18日抵达四川通江县河口场,创建了川陕边界地区第一个工农革命政权——赤北乡苏维埃…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期间,各根据地在同日军周旋的过程中积极响应毛泽东的号召纷纷开展体育活动。以贺龙、关向应为领导的一二〇师在晋绥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广泛的体育运动,广大人民群众和革命队伍通过体育运动强魄了体格,坚定了信念,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条件。特别是120师的"战斗篮球队"战无不胜,名声响彻整个红色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19.
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没有掌握国家政权,党只能直接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进行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只能运用直接的领导方式,即所谓"一元化"的领导方式实行党的政治领导。村级党组织领导作用主要围绕党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个革命的中心任务展开,组织和动员民众摧毁旧有乡村制度的安排和建立新制度,树立党在农村社会的领导权威和重建乡村秩序。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抵陕后,华北抗日根据地工会是抗战与生产的关键,兼有接续阶级革命与维系乡村秩序的双重使命。出于战时动员目的,中共亟需隐晦阶级观念,引领村庄日常劳作,确保全员参与抗战生产。随着自上而下政权体系建立,增资运动作为配套的动员形式,巧妙地平衡了各阶级博弈,持续建成了趋向合理的再生产机制。公营工厂“三三制”实践了组织、教育与维权相结合,解决了中共革命的基本矛盾,提升了乡村动员的深度和广度。抗日根据地工会角色由当时的历史环境造成,其实质在于完成人与生产力的解放。在各方犬牙交错的时空里,既要放手发动革命,更要确立社会秩序。这种特质源自于中共革命的理论内核,也折射出革命与乡村互动不可避免地走向“有序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