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玉 《民国档案》2004,3(3):135-139
出于改变革命策略、包容原国民党势力等方面的考虑,孙中山在护国运动后很快提出了对中华革命党改组的设想。但是,并未立即付诸实施。党务建设进程同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及孙中山政治理念的改变有着紧密联系。中华革命党缓慢的改组历程,折射出这一时期孙中山政治思想重“政”轻“党”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2.
二次革命后,孙中山等人流亡海外组建中华革命党,举起革命低潮下的讨袁旗帜。以革命的对手方为着眼点,此时袁世凯政府采取的侦缉与策反的政治策略,是孙中山实现革命理想的障碍之一。袁世凯政府针对孙中山及中华革命党的相关行动呈现着武力镇压、刑事侦缉、策反与招抚等阶段性特点,反映出彼时国内外政治波谲云诡的剧变,以及袁世凯政府与中华革命党之间因时因势而变的政治较量。这对重新认识孙中山等党人的革命活动和中华革命党的真实面相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护国运动是全国人民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革命运动。它是由资产阶级发动和领导的,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孙中山称它是第三次革命。本文对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华革命党在护国运动的酝酿与发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略加论述,以就教于史学界诸同志。  相似文献   

4.
蒋介石(1887-1975)原名瑞元,学名志清,又名中正。浙江奉化人。1907年考入保定军官学校,同年底被派往日本留学。1908年在日本由陈其美介绍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他依附于沪军都督陈其美门下。1913年,蒋介石在上海加入中华革命党,开始接近孙中山,并以"左派"自居,取得了孙中山的信任。1923年,他被孙中山以"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团长的名义派往苏联学习军事。  相似文献   

5.
1915年袁世凯称帝时,李烈钧和蔡锷在云南举兵讨伐袁世凯,但因离北京过远,军事上对袁世凯的威胁不大。当时身在日本的孙中山先生与日本友人梅屋庄吉等人分析了国内形势,认为应在袁的近膝之处的山东予以军事上的打击。于是决定组建中华革命党讨袁军东北边防军,任命居正为总司令,陈中孚为参课长,设司令部于青岛。在东北边防军下,设中华革命党航空顾问和航空队总司令(授陆军少将军衔)。担任该职的是日本人坂本寿一。坂本寿一其人坂本寿一曾三次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活动。他是日本民间航空的创始人之一。1907年毕业于山口县立工业学校,次年…  相似文献   

6.
吴彤 《史学集刊》2007,3(6):23-27,84
在反对袁世凯的护国运动期间,孙中山主张以北方地区为重点,与袁世凯进行坚决的军事斗争;他主张护国运动应以建立巩固的民主制度为最终目标,而不应仅仅满足于推翻袁世凯;他主张各派反袁势力团结一致,即使发生矛盾也应和平解决,不应诉诸武力。在护国运动期间,孙中山对各地革命党武装的反袁军事行动进行了指导,帮助各地革命党武装筹措经费,动员各界人士参加反袁斗争,为反袁斗争进行了舆论宣传。许多革命党人在孙中山的派遣和指导下参加反袁斗争并作出重大贡献;孙中山对一些护国运动领导人的反袁活动起到了推动作用,对当时的社会舆论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百年潮》1997,(6)
孙中山提议,苏俄红军攻取新疆、甘肃,与四川国民党人胜利会师1918年5月,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因西南军阀的背叛而失败,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转往上海。之后,孙中山一面“专理党务”,致力于中华革命党的改组工作,一面仍像过去一样,积极从境外寻求援助。这时,孙中山在秘密同日本银行界接触的同时,已经注意到了俄国革命的胜利,他明确讲:“此后我国形势,应注意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期大发展也。”为此,孙中山特别请了一位俄国教师,去教廖仲恺、朱执信、李章达和李朗如等人学习俄文。  相似文献   

8.
1914年11月与1917年6月,孙中山曾向美国总统威尔逊发出三封电函。这些电函反映了孙中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外交思想和当时的中美关系。这三封电函均为英文,迄今未有中译文发表。 一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流亡日本,次年7月组织中华革命党继续坚持反袁斗争,急需外国援助。此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无暇东顾,孙中山认为日本和美国是唯一能够援助中国革命的国家。他估计袁世凯政府虽面临严重财政困难,但欧洲列强因财力耗于战争,不可能向袁政府提供援助;如果堵塞袁世凯从日本和美国获取贷款的道路,则袁政府“财源既竭,饷糈  相似文献   

9.
刘创 《文史博览》2013,(4):21-21
1911年12月2日,革命党攻克南京,各省代表一致表决通过以南京为中央临时政府所在地。而此时的孙中山,并没有出现在国内的任何重要庆祝现场,他正游历东欧。早在10月初,孙中山就已得知武昌已被革命党攻克的消息,为了寻求经费上的资助和革命党在世界范围内的合法地位,他在美国各地发表演讲,并希望借此寻求美国政府在新革命党和清政府间的中立态度。  相似文献   

10.
正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再度举起民主革命之旗,于1914年7月8日在日本东京宣布成立中华革命党,随后决定组建中华革命军,先后任命了中华革命军贵州、浙江、广东、山东、四川等省的司令长官,武装讨伐袁世凯的专制政府。吴大洲(1884—1919),山东省诸城人。1909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任山东军政府都督。二次革命后,于1915年7月出任山东革命军司令  相似文献   

11.
国民党训政制度对孙中山训政理论的继承与背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大华 《史学月刊》2004,2(8):52-56
国民党的训政制度与孙中山训政理论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既有继承的一面,也有背离的一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概而言之,在“革命程序论”上,继承了孙中山关于从“军政”到“宪政”之间要有一个“训政”过渡期的思想,而背离了他在革命程序论中提出的训政时期所应实行的政治经济主要任务的主张;在“以党治国论”上,继承了孙中山在中华革命党时期提出的以党权代替政权的思想,而背离了孙中山1924年前后对“以党治国论”的修正和完善;在“五权宪法论”上,形式上搞了一个五院制的国民政府,但在实质上则背离了孙中山提出的权能区分、人民有权、政府有能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中国航空业的发展与广大爱国华侨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在航空教育方面,华侨创办或参与的航空学校就有7所之多。 中华革命党航空学校 这是民国时期华侨在海外所办的最早的一所航空学校。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旨在武装讨袁、再造民国的中华革命党。不久又决定兴办中华革命党航空学校,培养航空人才参加反袁斗争。1915年4月25日,他派周应时出面与日本友人坂本寿一订立了“教授飞机契约书”。坂本寿一是一位曾在美国寇蒂斯飞行学校学习过的日本青年飞行家,孙中山曾与其探讨过飞机的作用和发展前景。契  相似文献   

13.
1914年7月,中华革命党在日本东京成立,并由孙中山出任总理。9月,孙中山派遣数以百计的党员秘密回国,分赴山东等地点燃反袁革命烈火。 先是1914年初,山东的吴大洲、薄子明、郑天一、刘大同、孙祥夫等革命党人,为了打击袁世凯的反动气焰,联络东北的朱霁青、刘纯一等人,秘密前往大连组织机关部,运动军队,计划进攻奉天(今沈阳),并推沈漫云为都督,刘大同为总司令,以为领导。他们心里盘算,于运动军队成熟后,则“关外一动,南京继之,而江北、山东同时  相似文献   

14.
<正>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名为中国国民党。1922年9月,在共产国际、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开始改组国民党。1924年1月20日至30  相似文献   

15.
正一中国国民党领袖孙中山曾经将中国革命划为三步,1906年他撰写的《革命方略》中提出了"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个阶段;1914年孙中山创立中华革命党,在党章中又将革命过程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在训政阶段不再提"约法",而是"一切军国庶政,悉归本党负其完全责任",即以党治国。孙中山接  相似文献   

16.
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中,居正(1876-1951,字觉生,别号梅川居士,湖北广济县人)是较为活跃的骨干分子;在二次革命和中华革命党阶段,他更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经历事件较多,且留下了相当丰富的具有研究价值的文字资料。本文拟据此资料对其活动略加介绍。居正投身革命运动,是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高潮已经掀起、同盟会业已成立的1905年秋天。是时,他刚到日本,正在法政大学读书,经由田桐、陈乾二人介绍,来教仁主盟,加入了同盟会。但是他后来居上,很快就得到孙中山的信任,出入同盟会领导中枢。章士别夫人吴弱男女士回忆…  相似文献   

17.
正1915年冬天的上海,凄风苦雨,黑云压城。北洋军乘镇压"二次革命"之机,深入东南,盘踞上海,大肆捕杀革命党人,实行恐怖统治。就在这风雨如磐、万马齐喑的时刻,突然炸响了"肇和"舰起义的惊雷。"肇和"舰起义,是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革命党人高举反袁旗帜所进行的一系列武装斗争中的一次。"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在日本创建了"中华革命党",制定"革命方略",组建"中华革命军",各省分设司令长官。首先策动发难的地点,选在江浙两省。考虑到上海的国际影响和海军力量,决定夺取上海海军,攻  相似文献   

18.
史学界在论及1912年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事时,几乎众口一词说是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然而历史事实表明,革命党人和南方独立各省,从开始酝酿到具体筹组民国临时政府,始终都是选定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后来选了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是独立各省与革命党人的权宜之计,事实上是替尚未来归的袁世凯行使主持政府的大元帅。孙中山所任始终是一有临时总统之名、无临时总统之实的“虚位待袁”的总统,系临时承乏。后来孙中山的卸任交印实属“还位”而非“让位”给袁世凯。  相似文献   

19.
一,孙中山与“中华民国”源起 孙中山与中华民国直接相联系,很少人提出疑问。但“中华共和国”或“中华民国”,从同类性质的政治口号出现,到最后定型化,有一个发展过程。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章程宣布“振兴中华”,“申民智而扶宗国”。对于如何实现这个目的,  相似文献   

20.
截至目前,中华版《孙中山全集》及台北《国父全集》收录的孙中山著述最全,此外《孙中山集外集》、《孙中山集外集补编》、《孙文选集》等书又作了有益补充。①以下孙氏三篇佚文于上述各书中均未见收录,②亦为陈锡祺主编之《孙中山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91年版)所不载,特此辑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