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齐松 《神州》2011,(9):13-13
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中创造出了一系列经典的城市贫民形象,完整地展示了城市贫民的悲剧命运,深刻地揭示了经济贫困是悲剧的根本原因,从而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不公平、不合理的现实社会。用感人的笔触对造成悲剧的社会进行了无情批判。  相似文献   

2.
齐松 《神州》2011,(20):13
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中创造出了一系列经典的城市贫民形象,完整地展示了城市贫民的悲剧命运,深刻地揭示了经济贫困是悲剧的根本原因,从而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不公平、不合理的现实社会,用感人的笔触对造成悲剧的社会进行了无情批判。  相似文献   

3.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品。作品写的是旧中国北平一个外号“骆驼”名叫“祥子”的人力车夫的悲剧,塑造了一个地位低下的城市劳动者的典型形象。祥子有梦想,是一个追求上进的年轻人,但在经历了“三起三落”之后,终于彻底失败,最后成为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祥子的悲剧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有祥子自身固执倔强、个人主义的性格,有与虎妞的错误结合,也有当时黑暗动荡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4.
王金环 《神州》2013,(17):20-20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品。作品写的是旧中国北平一个外号"骆驼"名叫"祥子"的人力车夫的悲剧,塑造了一个地位低下的城市劳动者的典型形象。祥子有梦想,是一个追求上进的年轻人,但在经历了"三起三落"之后,终于彻底失败,最后成为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祥子的悲剧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有祥子自身固执倔强、个人主义的性格,有与虎妞的错误结合,也有当时黑暗动荡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5.
刘镇伟 《丝绸之路》2011,(20):84-85
虎妞是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之一。对于虎妞形象的研究一直都存在着一定的争议,而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虎妞与祥子的关系及虎妞对祥子悲剧命运的影响程度上。新时期以来,随着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学界从性别、文化、社会角色等多重视角对虎妞的形象进行了全面解读。因此,有必要对虎妞形象的研究,尤其是研究立场和视角作一回顾,以形成对这一问题比较完整的理解和领悟,同时为认识和研究人物形象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张志磊 《沧桑》2010,(4):240-241
浩瀚的民间文学创造了很多优秀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其中的一些女性形象更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主要以民间故事为基础,归纳出传统的美善象征、真实的丑角形象、悲剧的扮演者和时代的叛逆者四类女性形象,试图以此来打破人们以传统的单一视角对民间故事中女性形象的审视,从而进一步在多样性中展开对一个真实完整的女性世界的还原。  相似文献   

7.
董飞飞 《沧桑》2012,(4):150-152,154
电影中塑造的传教士形象和学者们从文本史料中理解的传教士符号特征是不尽相同的,影片中既有传教士生活中真实的一面,也有电影艺术的加工创造。本文通过分析好莱坞影片《六福客栈》中女传教士艾伟德的银幕形象和真实的差别,并结合电影上映后的各方评价,分析其中的原因,得出结论:美国电影中的传教士形象反映了美国主流社会对传教运动的看法和评价,同时也代表了美国人心目中的传教士形象,但这只是部分的真实。从电影出发的进路为传教士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值得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8.
正(国画·1979年)美术点评《万语千言》是郭全忠乡土现实主义水墨画的代表作。在这件作品中,画家拒绝了英雄的、唯美的人物形象,追求真实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人物行为与心理。画家采用结构性笔墨塑造人物形象,用随意的富有生命力的笔墨表现,达到了形象真实生动与笔墨表现自由的统一。同时,  相似文献   

9.
爱情是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叙事长诗中表现得最多、最深刻的题材之一。真的、善的、美的在这个题材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假的、恶的、丑的往往被无情地剥去伪装。人民的爱和恨,希望和理想总是在其中得到真实、形象而充分的反映。这一文学现象的产生是偶然的呢,还是有它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我们如何来认识它深刻的社会意义?在我省主要反映各民族原始社会生活的神话传说和创世史诗中,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是很少的。虽然不少的史诗描写了兄妹结婚的内容,反映了人  相似文献   

10.
艺术作品是一面镜子,它形象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也反映着艺术家的思想与艺术才能。一些古代作品的发现或发表,就为我们不断地提供了了解古代艺术家的新线索。过去考查唐代画家阎立本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1.
要整理好一部民间文学作品,必须对民间文学的特征以及它与作家文学的区别和联系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当前反映在整理问题上的许多争论,都恰恰是忽略了民间文学的特点而引起的。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自己的创作,是劳动人民现实生活、斗争的一面镜子,它最真实、最直接地记载了人民的劳动斗争、婚姻爱情、道德风尚、风土人情,以及各个民族不  相似文献   

12.
袁静 《丝绸之路》2011,(10):73-75
《金瓶梅》是一部现实主义巨著,它描绘了相当广阔的社会画面,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宋慧莲是书中塑造得较为成功的艺术形象。本文通过对宋慧莲人物形象及其死因的分析,指出她身上存在着被虚荣、浅薄和淫荡掩盖着的善良的人性光芒,并揭示了宋慧莲这一形象存在于"金瓶梅世界"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美食家》问世后,让陆文夫享誉世界;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小说中的朱自冶、高小庭、孔碧霞,生活中真有其人吗?真假难辨,有点扑朔迷离。好在作者说过两句话,为我们提供了依据。第一句是,"我觉得一个作家的作品,一个好的作品,哪怕是一个短篇,都应该看出作者其人。""每个作家他几乎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朱子南《1982  相似文献   

14.
付燕鸿 《史学月刊》2013,(3):77-90,96
城市贫民古已有之,但是传统时代的城市贫民以城市自身析离出来的贫困群体为主,近代城市贫民的来源显然迥异于传统时代。以天津为例,在20世纪20年代末形成了一个数量庞大的贫民阶层,这一阶层不仅包含城市自身析离出来的失业、无业者,还包含大量入城的农民、灾民、难民、兵匪,以及一些外籍贫民等。这一方面源于近代社会变迁中,城乡背离化发展的结构性原因,另一方面与近代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及保障制度的残缺密切相关。此外,天津城市本身还蕴含着一些特殊的因子。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名优秀的无产阶级现实主义作家高尔基,其在作品中曾设计出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这些人物既形象生动又不脱离实际,我们甚至能从其言谈举止及信仰嗜好中清晰地分辨出每个人物的阶级特征。分析高尔基笔下的人物形象,对于让我们更好地学习高尔基典型化的创作手法,以及更好地理解高尔基的思想内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篇幅有限,笔者不可能将高尔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尽数道来,故此,特选择《忏悔》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专门解读,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热爱研究高尔基的学者们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清代同治、光绪时期,政府巳无办维持其封建统治,人民的反抗斗争日益发展和激烈起来。清末,戴廉增画店刻印的这幅"北京城老百姓抢当铺"民间版画,就具体地反映了光绪年间北京城百姓自发地向当时用高利贷盘剥农民、手工业工人和城市贫民的当铺作斗争的一次事件。过去,这类反映人民斗争的真实事件,是不可能被列入史乘典籍之中的。即使文人的笔记中有所记载,也因其观点立場关系,往往颠倒黑白。但反映在民间艺术或传说里就不同了,如这幅年画就大胆地将当时"天子"脚下北京人民"造反"的真情实况通过形象具体地地刻划出来。然而象这类具有史料价值的实物资料,流传下来的并不多见,为了引起  相似文献   

17.
一、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文艺作品的意义列宁教导我们说:「任何一个宣传者与任何一个鼓动者的艺术,就在于用最好形象影响一定的听从,对于听从说来,使真理可能成为更令人信服的,成为更容易掌握的,成为更明显、牢固而能铭记在心的东西。」文艺作品可以形象的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可以真切的反映当时各阶级的动态及当时人民斗争的情况,因为文艺作品是社会的观念形态——表示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底产物(毛主席),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文艺作品就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去理解社会现象、阶级斗  相似文献   

18.
赵娜 《丝绸之路》2013,(6):43-45
本文借助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活动四要素理论,从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方面挖掘出作品中沉潜的人的生命意义及其价值。作者孙海芳在《这些字,那些事》中将整本书分为"那些人"、"那些话"、"那些印象"、"那些事"四卷,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用平实而富有韵味的语言谱写了一首动听的生活之歌,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富有意义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19.
邓爱玲 《丝绸之路》2013,(12):64-66
世界著名歌剧《女人心》是由作曲家莫扎特精心创作的,这部作品是意大利喜歌剧的典范之一,被称为世界史上喜歌剧的巅峰之作。《年轻的姑娘应该懂得》则是这部歌剧中一段最为精彩的咏叹调。在此段咏叹调中,主人公姐妹俩的女仆黛斯比娜曾经试图努力去劝导自己的主人公,以此来动摇她们对爱情的看法以及观点,女仆最终在一场"考验姐妹俩对爱情是否忠贞"的游戏中赢得了胜利。演唱者在演唱此首咏叹调时,一方面,要积极地融入歌曲设定的情景之中,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女仆戴斯比娜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还要运用美声的科学唱法去进行演绎作品。本文主要从作曲家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方面、作品的演唱技巧及音乐分析和作品的艺术处理等方面进行探究与分析,旨在更好地演绎这首世界著名的咏叹调作品。  相似文献   

20.
高则诚剧作《琵琶记》以其"南戏之祖"的地位,明清数百年来一直盛演不衰。并且对其本事、其曲调、其创作意向等,进行了多方面的阐释。他对宋代南戏《赵贞女蔡二郎》人物形象、作品结局的改造,使人物、情节与原型有较大的差距。这源自于作者创作的生活源泉之不同,并反映出他"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创作观念。《琵琶记》虽是戏文,不可处处质实,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作者的世界观。本文试图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作者在《琵琶记》中表现的思想矛盾性的阐释,结合作者现存的诗词文,来探讨作者所表现出来的家庭伦理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