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焚香的历史     
君云 《文史博览》2006,(5):39-39
“中华民族”这一家喻户晓的称谓,细算起来也只有104年的历史,其创始人就是梁启超。在梁启超创立“中华民族”一词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过,习惯上所说“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外国人称中国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称谓。  相似文献   

2.
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称谓外省志书常用“本省”、“全省”、“省政府”称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简称“本区”、“全区”、“区政府”似有不妥,易与专区、市辖区的“区”相混,还是简称“自治区”、“全自治区”、“自治区人民政府”好,在遇到获“区级奖励”、达到“区级水平”时,应在“区”后加(省),如:达到“区(省)级水平”。二、民族称谓。在不涉及具体民族时,如“民族干部”、“民族职工”、“民族学生”、“民族语言”等称谓,在新疆地方报纸上所常见。这种称谓不准确,应在“民族”前冠“少数”二字,因“民族”一词的…  相似文献   

3.
论梁启超的民族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梁启超是中国运用近代观念和方法系统研究民族关系历史的第一人。他率先将“民族”一词引入中国思想界并在近代中国最早赋予“民族”一词以科学含义。梁氏关于中华民族自始即为多元结合的创见,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其动态的可变的民族观,使他摒弃了封建正统史观和大汉族主义偏见,将国内各民族置于平等地位。他极其重视民族化合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学术文化发展乃至整个文明发达进步的伟大作用,并将各民族融合史视为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中国史学上是第一回。  相似文献   

4.
杨森 《丝绸之路》2011,(18):98-100
通过对瓜州县榆林窟题记中的“婆姨”一词的追根寻源,可以看出“婆姨”一词是对已婚妇女称谓的代名词。从最初的尊称到后期的蔑称,再发展到近现代中性的称谓,从时间上可看出它的发展变化过程。从甘肃到陕西地区,直至全国不少地区都有使用这一称谓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大家都知道,“国学”这个名词是梁启超、章太炎、邓实等人从日本引进来的。日本则是从欧洲学得“民族国家”观念之后,针对自己的情况创造这么个词。中国人把这个词引进之后就顺带把“民族国家”观念也引进来了。“民族国家’砚念中的“国家’,和中国原有的“天下’砚念中的“国家”,涵义很不一样。“民族国家”观念中的“国家”核心内容是“土地”、“人口”、“政权”三要素,“天下观念”中的“国家”,除了这些之外,涵义较为广泛,还包括: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厘清“ethnicity”(ethnic group)究竟是“民族”抑或“族群”这个概念的准确含义,从族体类型及其演进、古希腊文“ethno”一词的含义及其英文演变、台湾使用“族群”概念的背景等方面进行论证,说明了“ethnicity”是“民族”而非“族群”,国外民族(ethnicity)和我国民族的称谓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从民族国家构建的角度探讨辛亥革命前后蒙、藏等边疆地区的政治变迁。辛亥革命使“五族共和”、“中华民族”学说从思想变成了政治实践,实际上成为梁启超政治思想、价值体系的代行者。可以说,因辛亥革命而昌盛的“五族共和”、“中华民族”观念作为民国初期政府整合中央与边疆地方的意识形态,对边疆地方的民族国家之认同影响极深。  相似文献   

8.
陈辽 《钟山风雨》2012,(6):34-36
自中央决策高层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圃”后,“国学”一词颇为流行。有些人把“国学宗师”的称号不负责任地奉送给某些学者。但是,即使像季羡林这样的学术通人也不敢接受“国学宗师”这顶桂冠。其实,20世纪中国能够称之为“国学宗师”的也就是屈指可数的那么几个人:王国维、梁启超、章太炎、鲁迅、胡适、郭沫若、陈寅恪、顾颉刚、钱穆等,谈何容易!  相似文献   

9.
王学振 《满族研究》2007,(1):109-114
按照目前约定俗成的使用情况,汉语中的“民族”一词有着狭义和广义的不同含义,因而老舍与很多作家一样具有双重民族身份:他是一个旗人,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老舍的民族身份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表现得异常突出:作为一个旗人,他的文学创作在题材、风格、语言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满族文化特质;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他的文学创作表达了外抗强敌、内主团结的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时期"黄帝子孙"称谓的错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出于排满反清的需要,将原本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成员的“黄帝子孙“这一称谓,改变成汉族人的同义语,造成了“黄帝子孙“称谓的严重错位.这种错位促进了反清革命的胜利,但却不利于反帝反封建和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相似文献   

11.
徐娟  赵鹏  孙广耀 《神州》2014,(11):35-36
“文化”一词在我国古代便已存在,溯其根源可至《易经》。千百年来,文化学者不断对“文化”进行释义。今天我们可以认为“文化”一词指的是某一特定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实践所创造出的物质成果、精神形态以及制度、规约、交往方式、生活习俗与语言、思维方式的总和或者说复合体。①在《文化学辞典》里,对于“传统文化”的定义则是“由历史沿袭而来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精神、现代价值等方面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至诚至善的民族精神和亘古烁今的意志品质。  相似文献   

12.
称谓即称呼,它是以人际关系为基础,两个以上人之间的语言行为。称谓既是语言问题,也是社会文化问题,它的使用选择与一个民族的社会心理密切联系,并表现出不同的特色。本文拟从语言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日语称谓词、日本人称谓选择的特点与民族心理的体系,进而揭示日本  相似文献   

13.
关于"经世致用"思潮的几点质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宏斌 《史学月刊》2005,(7):106-114
“经世”的词义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本来是非常明确的,历经2000余年而无歧义,从不与“致用”一词搭配使用。自从梁启超开始使用后,“经世致用”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现代许多学术论著中。在研究清代学术思潮时,有的研究者认为中国在嘉庆、道光年间出现了一股“经世致用”学术思潮,并且产生了一个“经世派”,不仅如此,还把这种“经世致用”思潮与鸦片战后的“师夷制夷”相联系。其实,不仅“经世致用”的提法不妥,而且“经世派”存在的现实根据也不足,就连“经世”观念与“师夷制夷”之间的历史逻辑联系也是值得怀疑的。  相似文献   

14.
刘超 《安徽史学》2007,(5):63-68
现代意义的中华民族观念开始形成于1930年代."中华民族"一词在清末出现时,主要有三种表述:一是指中国境内独立的各民族,二是指以汉族为主体的集合,三是指汉族.清末对中华民族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汉、蒙、满并列"到"汉族"的变化,各族间的关系主要表述为斗争和冲突.民国成立后,中华民族为"各民族总体"的含义被重视,民族关系表述上,有"民族一元说"和"民族同化说"等方式,强调中国各民族起源上的一致性和外族与汉族的同化.1930年代后,"民族融合"成为主要表述方式,注重中国各民族历史上的融合以及现实中的平等关系,他们互相影响,共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华民族"成为全民族的认同.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中国民族认识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新史学从政治向学术的过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启超是中国“新史学”的创始人。1902年,他发起“史界革命”,推动了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化。梁启超在历史学的各个方面:史学理论、史学方法论、中外历史编纂、史学史、人物传记等各方面都有开创性的贡献。他的史学革命思想及其研究成果奠定了中国百年史学基业。梁启超被史学界公认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史界巨灵”、“现代史林泰斗”。①一、挑起“史界革命”大旗1902年,梁启超写下了《新史学》一文,公开挑起“史界革命”的大旗,从此而开辟了中国现代史学的新天地。梁启超《新史学》的意义首先在于它是宣言书,宣告了具有三千年历史的传…  相似文献   

16.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中华民族"观念经历过从汉族的代称到汉族与汉化民族的统称再到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称谓的演变。从1922年7月第一次使用"中华民族"观念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中共所讲的"中华民族"在多数情况下指的是"汉族"。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38年8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之前,中共讲的"中华民族"是汉族与汉化民族的统称,其代表作是杨松的《论民族》一文。1938年9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其"中华民族"观念的演变和民族政策的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对中华民族的论述,则标志着中共"中华民族"观念的最终形成。中共"中华民族"观念的基本内涵是: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共同称谓,"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之间一律平等。  相似文献   

17.
在众多的新疆五分小天罡银币中,有一枚极为独特又较为罕见的品种,这就是“四满文”小天罡(天罡一词是中亚一带突厥民族对银币的称谓,原意为腾格,后被新疆的汉人将其音译为天罡,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8.
孙剑艺 《民俗研究》2006,(1):194-202
一、“大腕”原本应写作“大万”或“大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大腕”一词的“人气指数”直线攀升,早已进入普通话的通用语词系列,成为日益受人欣羡的一个社会称谓。目引十几年前媒体报道一则以见该称谓流行之一斑: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的统一。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胡总书记还说:“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各民族只有和睦相处,亲如一家,才能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整体优势和创造活力,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0.
一、公主的丈夫为什么叫“驸马” 公主是帝王的女儿,在封建社会,可说是妇女中的特权阶层。公主地位特殊,她的配偶称谓也特殊,称作“驸马”。驸马一词,本来是指驾副车的马,又称副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