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军峰 《江淮文史》2010,(4):137-146
经过“文化大革命”前几年的文斗和武斗,“打砸抢”、“破四旧”和“全面夺权”,教育制度和教育路线已面目全非。教师被打成“臭老九”,“夺权”使“资产阶级、修正主义的代理人”进入了“牛棚”。加上废除考试、开门办学、推荐招生、工厂办校、实施“上管改”等形形色色的运动,这一切不但极大破坏了各级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而且严重地阻碍了各级教育的正常发展。为了稳定教育秩序,1968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  相似文献   

2.
“文革”中,以1967年上海“一月革命”为起点,全国各地造反派刮起了夺权风暴。这期间,上海、山西、青岛、贵州、黑龙江、山东两市四省的夺权,构成了全国夺权的第一个大浪潮。其中山东的夺权,为毛泽东提出的建立“三结合”政权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3.
王勇 《贵阳文史》2008,(1):18-22
陈毅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年投身革命,是红军著名将领,新四军军长,三野司令员,解放后历任上海市市长、外交部长、国务院副总理、政治局委员、共和国元帅,一生功勋卓著,在党内和人民中享有很高威望。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陈毅一直认为是类似党内整风的运动,是教育党员和党的干部保持思想纯洁的运动,根本没有想到这是一场夺权的内乱。  相似文献   

4.
30多年前,“胡守钧小集团”作为上海民间第一大案,曾震撼过神州大地。“一月风暴”打开了“文革”初期全面夺权的序幕,张春桥官运亨通,权倾朝野;但他做梦也未想到,暗中竟被一位小人物盯上了1966年5月16日,毛泽东亲自主持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5.
姚科贵 《百年潮》2015,(3):11-15
<正>1967年,上海"一月夺权"之后,上海"工总司"(工人造反总司令部)派了3人,其中一人叫陈阿大,他们持华东局介绍信,说是张春桥派来。要求福州军区《前线报》刊登他们带来的"上海人民公社"公告;坚持要求见韩司令员,表态支持上海夺权。韩先楚当即予以拒绝。"一月夺权"的风暴席卷八闽大地。福建造反派夺了中共福建省委、省人委(省政府)的权之后,要韩先楚表态支持。他斩钉截铁地说:  相似文献   

6.
44年过去了,往事如烟。 我们大学的毕业分配应该是在1967年8月,那时“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造反——夺权——分歧——武斗——支左——弹压……闹哄哄,你未唱罢我登场,上面哪顾得上大学生的毕业分配呢?  相似文献   

7.
金凤 《炎黄春秋》2006,(5):39-42
山东采访王效禹 1967年1月,上海“造反派”夺了上海市委的权,成立革委会。各地造反派闻风而动,纷纷夺权和成立“红色政权革委会”。山东省革委会成立较早,革委会主任是一名造反的地委级干部,名叫王效禹。  相似文献   

8.
阎长贵 《百年潮》2005,(8):38-45
有的书说,1967年1月,上海夺权后,张春桥"先斩后奏",把新政权称作"上海人民公社".有的文章说,1967年1月,上海夺权后,张春桥、姚文元"别出心裁",想为新政权取个新的名字,原想取名"新上海公社",后来决定叫"上海人民公社".  相似文献   

9.
石耘 《文史精华》2011,(8):40-45
1966年至1976年,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就在运动初期.河南省灵宝县炮制了闻名全目的“精兵简政”典型,一时间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学习灵宝经验的热潮。 事情的缘起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经全面夺权,至1968年9月西藏、新疆两地革命委员会(以下简称“革委会”)成立,全国大陆省份全部成立了革委会,此即实现了,当时所谓的“祖国山河一片红”。  相似文献   

10.
多年前,笔者清理中共中央党校的“文革”小报资料,在成堆的油印资料中,翻捡出一份油印传单,题为《给全体共产党员的紧急呼吁》(下称《紧急呼吁》)。这是一篇鲜明地反对“文革”的檄文。传单署名是一个共产党员。在“文革”的“恶攻”罪行中,应属于“反革命匿名信”一类。传单的落款时间为1967年2月。这个日期,正是“文化大革命”进入夺权斗争阶段,各种群众组织纷纷夺取各级各单位的党政大权,全国范围的“天下大乱”的时期。  相似文献   

11.
廖文毅是"台湾独立运动"的倡始者。他认为"台湾人"是原住民、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日本人的"混血",是介于西方人与东方人之间的"独立的种族",主张"集中遣返"抗战胜利后抵达台湾的"中国人"。曾先后组织"台湾再解放联盟"和"台湾民主独立党"。1956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台湾共和国临时政府",任"大统领"。蒋介石、蒋经国坚决反对"台湾独立运动"。在岛内,逮捕其招兵买马、密谋骚乱的成员;在岛外,积极向日、美政府交涉,封堵其国际活动;主要精力则集中于分化、策反、招抚其在日本的组织和成员。1965年,廖文毅和台湾当局达成协议,放弃"台独"活动,回到台湾。1965年出任曾文水库兴建委员会副主任,做了一件有益于台湾人民的好事。其间,曾检举继续从事"台独"活动的人员,表明确有悔改之意。  相似文献   

12.
一九二七年南京国民党“清党”运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27年春,蒋介石为了对抗武汉政府所采取的种种削弱其权力的措施,开始利用帮会势力曲折夺取所占领地区的党政权力。在与老资格国民党人反复磋商之后,出于另立中央、确立自身合法地位的目的,发动了所谓“清党”行动。全面夺权目标实现之后,另立的南京国民党中央又以党和政府的名义,发动了影响面更大的第二期“清党”运动。这场运动不仅没有达到初衷,反而因其所造成的各种权力重新洗牌的局面,以及事实上向改组以前回归的倾向,使得原本就四分五裂的国民党内部更加分化。  相似文献   

13.
王莽在夺权之前,夺取权力是其第一利益目标。在夺权的过程中,虽然有的手段极为残忍,但基本上行为谨慎、思考周到。在他成功夺权、登上权力顶峰之后,要成为与黄帝、虞舜等一样的圣王,还要成为长生不老的神仙,这是他的第二利益目标。在实现第二目标的过程中,他一改原来谨慎的行事风格,变得狂妄、非理性,并出台了没有可行性的复古新政,给民众带来巨大的灾难,造成"天下户口减半"。权力顶峰成为他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但新政中的某些措施,如"王田令"等似乎又包含有同情弱势群体的内容。正是这些内容,导致后人对他的评价矛盾重重,留下了一个至今未有定论的历史悬案。了解王莽夺权之前与夺权之后目标与手段,并确认新政中的同情弱势群体措施与王莽第二目标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对他及其新政进行客观准确评价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新书介绍     
《炎黄春秋》2010,(1):9-9
<正>建国以来,政治运动发动得还少吗?1951—1952年是"三反"、"五反",1957年是"反右",1959年是"反右倾",1963—1966年是"四清",1966—1976年是"文革",中间还有"镇反"运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  相似文献   

15.
大学女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四弱四强”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大学女生思想出现的"四弱四强"现象,应加强理想和信仰教育,使大学女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应深入实践,贴近实际,有的放矢,解决大学女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应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理念,创新大学女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变应变,推动大学女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6.
就业是民生之本、国安之策。大学生的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的首要目的就是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教师为本"和"以学生为本"并重的思想,注重育人理念教育、教学内容的提升和教学方式的创新;突出教学内容实用性的特点,加大课堂实训力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教育业已成为博物馆教育的重要内容。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不断创新思路和理念,通过创建"周恩来班",探索出了一条开展青少年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新途径。文章对30年来"周恩来班"的创建及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并结合具体工作实践,总结了开展这一活动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集大成者、美国民主的象征。其民主思想博大精深,在美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其民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分区"制度的构想也同样包含有丰富的内涵:"分区"既是公共教育体系中初等教育管理和实施的"学区";更是地方自治、人民直接参与地方共同体政治生活的"小型共和政体";还是服务于"小型共和政体"政治生活的物资保障基层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加强对青年的教育,关系民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兴亡,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文章分析了邓小平同志的"四有"新人思想与胡锦涛同志的"四个新一代"思想,并就二者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隋秋志 《神州》2011,(23):132
在当代社会,大学生作为我国新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不久的将来会成我的各项事业的栋梁。在政治素养的培养和教育过程中,我国一直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我国近些年来一直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即"两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品课程,"两课"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对大学生的"两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两课"以新的教学内容和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