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夏服饰在保留原有民族传统服饰特点的基础上,广泛吸收汉、吐蕃、回鹘、契丹、女真等民族服饰制度和服饰样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蕃汉兼备的民族服饰。这既是民族融合的产物,也是西夏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外来文化的结果。西夏服饰是多民族、多元服饰文化的荟萃,体现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传承与创新,是中国服饰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察了莫高窟早期三窟供养人服饰类型及演变,说明了5世纪初敦煌北凉供养人服饰的内容与特色。研究表明,敦煌服饰文化继承了汉魏服饰文化传统,并吸收少数民族胡服文化,在十六国时期形成胡汉交融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服饰的继承和发展两个方面论述了满族服饰在现代服装中所体现出的文化特征.满族服饰在现代服装中继承的文化特征主要包括中国服饰元素的象征、礼仪性表现、标志性特点、流行的体现等四个方面;满族服饰其发展的文化特征主要有阶级等级的消除、中西结合的创新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段婷 《旅游纵览》2022,(20):104-106
畲族在漫长的发展中留下了诸多瑰宝,特别是其服饰,承担了记录和传承畲族文化的重任。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畲族的服饰文化逐渐淡化,年轻人也不再注重畲族服饰的制作工艺。因此,畲族服饰的传承和保护都面临一定的挑战。为了保护畲族服饰文化,江西省对其进行旅游开发,但是目前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江西畲族服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入手,首先分析江西畲族服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然后重点探究江西畲族服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完善措施,希望可以借此给江西畲族服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敦煌壁画中僧人服饰与域外佛教服饰不同,从中可看出敦煌佛教服饰汉化、世俗化的形成过程,究其原因:一是本土文化的影响,二是南北文化的交流。中土外来的僧人服饰受到本土传统服饰文化、思想的同化与影响,随着中土僧服的形成而成为汉化的服饰文化。同时,它也为拥有极强包容性和同化力的中土传统服饰文化所渗透,而完成其汉化、世俗化过程,与中土传统思想所相融。  相似文献   

6.
朱晓琴 《丝绸之路》2011,(24):32-33
服饰文化代表一个民族在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在服饰方面也与前朝有着明显差异。本文从官服、世庶服饰等方面对南朝服饰文化进行了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7.
邓峥嵘 《神州》2012,(8):184-185
在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上,中华民国时期上海的女性服饰文化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它以中西交融、满汉交融为特色,无论是在服装款式、服装造型和材料还是服饰装饰品的品种甚至还有服饰观念都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从而突显了它人性化、个性化和近代化的时代特征。究其发生如此历史性巨变的原因,笔者认为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诸多的政治因素,其中清末民初,专制制度的覆灭是产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二是社会制度的变迁,使等级着装向自由着装的演变成为可能;三是近代服装服饰产业的产生与发展,为民国时期女性服饰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此外,审美观念的变化、时装表演与选美活动的开展、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也是影响服饰文化变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余梓东  鄢莹 《满族研究》2007,(3):97-103,118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穿在身上的文化,是人们穿在身上的历史,是人们穿在身上的艺术,是人们穿在身上的体验,是人们穿在身上的智慧,是穿在身上的标识。满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和满足生产生活需要,逐步创造了独具魅力的服饰文化。长期以来,在服饰方面不同民族的服饰文化共存、共荣、共享的特点非常突出,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政治认同的符号。满族的服饰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促进了各民族服饰文化的共存、共享与共荣,影响和带动其他民族服饰的流变,促进中华民族服饰发展史的大转变,也促进了中华民族服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9.
孔府服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是明代服饰文化的标志物,是有机质丝织品信息、织染绣绘非物质文化信息、典章制度文本信息综合交融的文物载体,是中华服饰文化基因的标志物。在推介服饰文物传承、研究的同时,其负载的礼仪文化基因更需要弘扬传承,由展览所激活的孔府旧藏服饰文化基因经由年轻观众融入当代生活,进而推动后代持续传承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华夏服饰。以物为中心的博物馆展示、保护、研究功能正在激变,孔府服饰通过展览、保护和市场开发,引导着人们的穿着行为,要传承服饰基因,应以穿着传统服饰为要务,只有以穿着为引领的研究、展示、传播和产业转化,才是文化基因传承的根本。  相似文献   

10.
南宋浙江由于战争、经济、政治等原因,迁入了大量北方移民,对宋代浙江地区尤其是杭州地区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量移民的迁入使南宋浙江地区纺织技术迅速发展,同时也加剧了服饰的奢侈之风。移民带来的北方服饰文化和南方服饰文化发生剧烈冲撞之后,逐渐形成了以南方服饰文化为主同时带有一定北方遗留的新浙江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11.
通过新疆典型考古发掘资料,结合古文献记载,概述新疆先秦至清代服饰文化之特色。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新疆服饰各具特色,精彩纷呈,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苏玲玲 《沧桑》2013,(4):54-56
天龙山石窟中所蕴含的服饰种类多样、文化内容丰富,其中唐代服饰最绚丽多姿,开放自由,从石窟服饰文化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唐代大气蓬勃的文化气派。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服饰史对于唐代服饰的华丽开放、宋代服饰的淡雅严谨多有研究,但往往忽视在两朝更替夹缝中的五代十国时期。这段时期虽然短暂,服饰沿袭唐制,又有自身时代特点,且开启宋代服饰变化之端。因此对五代十国时期服饰文化特点进行论述和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明代是中国服饰史上对服饰等级规定森严的朝代,但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其思想逐步影响明代人民的穿衣理念,僭越现象频发。本文从已经发掘的明代墓葬中出土的服饰来具体分析明代中晚期对服饰制度的僭越现象。  相似文献   

15.
<正>清代是我国服饰文化改变最大的时代。在这一多变的时代中,太平天国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英国人呤唎在其所著《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多处提到太平军妇女穿着的服饰  相似文献   

16.
汪磊 《东方收藏》2022,(8):13-15
明楚昭王朱桢墓出土的带■金饰构件,应为玉带装饰配件,乃墓主生前实用物的随葬。带■源于蹀躞,蹀躞是南北朝时期由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带到中原地区、具有浓郁游牧生活特色的实用服饰物件,这种游牧文化的内传,在此后的中原服饰文化中留下痕迹,形成带■形式的腰带,进而演变为具有装饰性、显示身份地位、体现政治等级的玉带,体现社会服饰文化的发展变化。本文还介绍与带■同时出土的铜半镜,并就涉及明楚昭王朱桢的相关历史情况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展忠宇 《沧桑》2013,(5):9-11
在中国古代正史中多有《舆服志》专门记载历代统治阶级依据各自情况制定的一套规范社会成员个人装扮的等级制度。各种文献和绘画,以及民间流传下来的服饰实物都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翔实的史料。但近年来学者们多重视社会上层阶级的服饰研究,平民服饰研究多作为一种补充和陪衬出现在这类研究的专著和文章中。本人认为平民服饰在中国服饰史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比贵族服饰更贴近日常生活,更能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变化。明代处于世界和中国历史的转折时期,加之其史料文献丰富便于研究,因此研究明代平民服饰,并探讨其社会现象背后所反映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具有重要价值。本文试从士人服饰、庶人服饰和民间女子服饰三大类来探讨明代民间服饰。  相似文献   

18.
土族作为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其服饰种类繁多,别具一格。互助地区土族服饰种类繁多,款式甚多,而且更注重色彩的搭配,本文就互助地区土族服饰的色彩文化、配色特点做一简要阐述。土族服饰文化是土族民俗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全面研究汉代服饰考古资料的基础上,总结描述了汉代服饰发展的轨迹,并通过分析影响服饰变化的决定因素,总结出了汉代服饰变化发展的四个主要动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是根本动因;社会心理的变化是直接动因;不同服饰文化的碰撞是冲击力;名人效应是偶然动因.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为广大人民的生活增添了绝妙的色彩。它不仅能御寒暑,满足人们对美的欲望,而且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作为社会等级的标志出现。在全国各地大量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穿着的服饰也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