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月令”的现代语义与自然时令相关,表示每月的“气候和物候”,而其语义之本源关涉到社会政治,表示天子“每月发布的政令”。“月令”体裁形成于前文字时期,在文明之早期发展成熟。《礼记·月令》是古代“月令”体裁的代表性文献,它不仅记载了自然时序与相应的天象、物候,而且将人类的政治生活、生产习俗以及先民对自然朴拙而深邃的哲学思考蕴涵其中,是王者治天下、理万民的礼法经典,是嵌入宇宙时空的政治指南。“月令”话语叙述的重心不在自然而在人事,在《礼记·月令》中“令”指“政令”而非指“气候和物候”。  相似文献   

2.
肃州月令     
“月令”,为我国古代“物候学”。最早见于《礼记》及《吕氏春秋》,其与农业生产至关紧要。然中国疆域辽阔,各地气候差别大,按占月令实难尽符;故有人另拟《广南月令》,以标志本地区时序特点。此类记述,甘肃亦有之。如清乾隆时编修的《肃州志》,即载有《肃州月令》。细审内容,则可概括整个河西三地区(酒泉、武威、张掖)气象物候。全文云:  相似文献   

3.
正月令作为中国古代的"时宪"之书,是一种以自然时间为依托、人为设计的时间规范。《续汉书·律历志》称:"若夫用天因地,揆时施教,颁诸明堂,以为民极者,莫大乎月令。"月令在汉晋史家眼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上古时期月令版本众多,主要有《夏小正》、《逸周书·时月解》、《吕氏春秋》"十二纪首"(下文简称《吕纪》)、《淮南子·时则》及《礼记·月令》等文献,其中后三篇内容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4.
<正>先民对四时节律的把握孕育了以《礼记·月令》为代表的月令文化。深邃的哲思、别样的体例、极强的工具性推动月令在秦汉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学界从不同方面对月令问题进行了持续而热烈的探讨,形成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对月令渊源流变的分类辨析,不仅廓清了月令演进问题,也有力推动了月令思想内涵的发掘;对月令与秦汉政治的关系,也从行政、礼制、法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围绕《四民月令》的考察则揭示了月令的民间存续与历史转变;相关出土资料的整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蔡邕对<礼记·月令>的解读,体现了不同于汉代经师儒生的一些新特点、一些新变化,表现出消解儒学束缚的新思想,以及重自然、轻名教的倾向.表明蔡邕是汉末涌动的新思潮的代表,他的思想和行为成为魏晋玄学的先声.  相似文献   

6.
杨智芳  杨京峰 《文博》2010,(1):93-96
中国的《礼记·月令》和日本的《本朝月令》同属月令文化系统,两者有同有异。本文从文本分析入手,拟从表达方式、内容规定、理论依据三个方面,对《礼记·月令》和《本朝月令》之间的同异做初步比较,进而探寻中日两国月令文化的特点。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礼记·月令》和《本朝月令》所分别反映的中日两国的月令文化各有特点:中国的月令文化具有"原生性";日本的月令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移植性"。  相似文献   

7.
《月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及其成篇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月令》是《礼记》第六篇,其内容与《吕氏春秋·十二纪》、《淮南子·时则训》基本相同,主要记载了一年十二月的天象和农业生产的相关政令,是一篇中国古代农业研究史上重要的文献。关于它的成篇年代,自汉代以来,众说纷纭,从而影响了它的价值。通过考查,《月令》当成篇于战国末期。  相似文献   

8.
郭琳琳 《黑龙江史志》2013,(17):164-164
《月令章句》的撰者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三书中记载不同。《隋书·经籍志》作"汉中郎将蔡邕",而《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均作"戴顒"。笔者就此考证后认为,《隋书·经籍志》之记载更为可信,而《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的记载当有误。  相似文献   

9.
传世文献与出土简帛揭示出三种不同的"五音"配置。差异的存在,缘于对不同乐律理论的采择,也代表了上古时期"楚月令"与"齐月令"两支主要的月令源流。楚、齐月令的宇宙论均渊源于式图,但在发展过程中,楚月令似更侧重于"成岁"理论的阐述,而齐月令则朝着"王官月令"的方向发展。最终,《吕纪》的"五音"配置成为秦汉以来的主流知识,并与儒家"五常"相结合;以《吕纪》为代表的"齐月令"也获得了秦汉"王官月令"的地位,并在汉代政治文化及儒家礼制的建立过程中发挥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关于<逸周书·度邑篇>中的"有夏之居",目前学术界的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人的居地,并非夏后代之居;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有夏之居就是夏后代之居.本文认为,从<逸周书·度邑篇>的文法和考古资料视之,<逸周书·度邑篇>中的"有夏之居"都应该指夏人之居,而非周人的自称.  相似文献   

11.
廖群 《民俗研究》2002,(4):70-76
一 采风,即采集民间歌谣,以考察民风民俗,故"采风"又常与"问俗"连称,柳亚子<<盛湖竹枝词>题辞>诗之十二即云:"采风问俗周详甚,应有??轩异代求."采集民间歌谣而称采风,应该源于汉人的周代"采诗"说.周代所采之"诗"自应大多收在周人的诗集<诗经>中,更准确地说,是收在<诗经>中的<国风>中.而"风"即歌调,更多的是指土风歌谣,地方歌曲,所以在民间采诗便又常称"采风"了.<史记·乐书>提到:"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从"协比声律"看,"博采风俗"的"风俗"指的就是民间歌谣以及其中所反映的民风民俗.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长白山"名称的辨析,本文认为不成山是长白山最古老的称谓,其含义即是色白似盐而不成.徒太山、太白山等是长白山的别称,而盖马大山、单单大岭是指不相同的山脉,与长白山无关.<三国史记>中的"太白山"和<三国遗事>中的"太伯山"之所指皆不是长白山."白头山"与"长白山"在朝鲜文献中含义较为复杂,但当指称中国境内之长白山时,二者并无区别.  相似文献   

13.
月令与秦汉政治再探讨——兼论月令源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湾《集簿》“以春令”的内容体现的是西汉国家的春季救济政策 ,而非鼓励增殖户口的政策。西汉王朝施行的月令 ,一方面源自秦以来的法令制度和习俗 ,一方面则是根据传世月令和儒家经书结合现实而制定。通过出土秦汉律令与传世月令以及《管子》等书的比较研究 ,可发现《吕氏春秋·十二纪》来源于战国齐而非秦。《吕纪》成书时世上可能已流传有以“明堂”名义命名的月令书 ,它出自战国齐阴阳五行家邹衍一派 ,可能就是汉宣帝时丞相魏相所上《明堂月令》 ,它应当就是传世三种月令书的祖本。  相似文献   

14.
<诗经·大雅·行苇>:"黄耇台背,以引以翼."毛传:"台背,大老也."郑笺:"台之言鲐也,大老则背有鲐文."<尔雅·释诂上>:"鲐背、耇老,寿也."郭璞注:"鲐背,背皮如鲐鱼."郭注当是受了郑笺的影响.清以前注者释"鲐背"皆从郑说,以"鲐背"指老人背皮有鲐鱼之纹.今人华学诚先生说:"唯董瑞椿<读尔雅补记>独出新解."[1]董瑞椿<读尔雅补记>认为"鲐鱼"之"鲐"因其背黑而从"台"字为名,并云:"古从台诸字皆有黑义."证据是:"贻贝"是"黑贝","炲"是"黑色".华先生称董说"符合汉语词汇的聚合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对于《四民月令》,学界的研究多集中于东汉豪族兴起背景下,基层社会生产生活的组织和管理方面以及它所呈现的是否属于豪族庄园经济,其结论虽各异,但就"四民"的理解而言,多笼而统之地认为指的是传统的士、农、工、商(如石声汉:《四民月令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9页;卢嘉锡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7页;柳春藩:《东汉地主制经济发展的特点》,《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年第4期,第58~66页)。但是,按照名实  相似文献   

16.
引言 所谓"沪字号"①<俗文学>周刊,是指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三十五年七月至民国三十八年一月(1946年7月至1949年1月),赵景深先生在上海复旦大学执教的同时,先后主编的三种报刊<俗文学>周刊:<神州日报·俗文学>周刊、<大晚报·通俗文学>周刊和上海<中央日报·俗文学>周刊,历时两年半,被其后的学术界统称之为"沪字号"<俗文学>周刊.此时正值国家经过抗战胜利后的喜悦,接着转入内忧迭起、国难民难交困的大动荡时代;而在我国学术史上,也正是中国学术记录做的比较差的时期,处处空白.笔者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在整理家藏俗文学资料时,检得20世纪40年代这一时段较完备的俗文学周刊资料,为了对俗文学研究学术史补苴罅漏,遂将"沪字号"<俗文学>周刊资料检出略作简述.  相似文献   

17.
<上博楚竹书(四)·内礼>之篇题文献无征,且与传世文献存在不相契合之处,其义难解.从文字学角度来看,极有可能作"大礼"."大礼"用作篇题,正合篇章内容."大礼"用作篇题也有例可考.故<上博楚竹书(四)·内礼>之篇题当非"内礼",而应作"大礼".  相似文献   

18.
铜戈起源考     
<左传·成公十三年>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战争是古代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两件头等大事.礼器是"祀"的代表,而关乎国家生存兴衰的"戎"事,其物化形式即是兵器.  相似文献   

19.
费希特的民族主义思想集中体现在拿破仑军队占领柏林时他不顾个人安危发表的<对德意志国民的演讲>中.虽然早在20世纪20年代,张君劢以及青年党的李璜、左舜生等人对费希特的民族主义思想做过一些介绍,但那时的介绍是零星的、不成系统的,只是到了"九·一八"事变后,费希特的民族主义思想才被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据初步统计,"九·一八"事变后,仅<东方杂志>、<国闻周报>、<时代公论>、<复兴月刊>、<教育杂志>、<再生杂志>和<大公报>等报刊发表的费希特<对德意志国民的演讲>之译文(节译或摘译)或介绍费希特之民族复兴思想的文章就达23篇之多.费希特民族主义思想的系统传入,促进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复兴思潮的勃兴.  相似文献   

20.
徐传武 《文献》1998,(3):207-209
汉代人贾谊在<新书·春秋>中说:"孙叔敖之为婴儿也,出游而还,忧而不食.其母问其故,泣而对曰:'今日吾见两头蛇,恐去死无日矣.'母亲曰:'今蛇安在?'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见,吾已埋之也.'其母曰:'无忧,汝不死.吾闻之: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南朝宋人刘义庆之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德行>载有人劝庾亮卖掉被认为是害人的"的卢马",庾曰:"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