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西夏碑),刻于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是存留至今的西夏文碑刻的珍贵遗物。此碑现存甘肃省武威县文化馆(见图)。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不知何时被封闭在一座碑亭内。清嘉庆九年(1804年),才由甘肃省著名学者张澍打开,使人们得以重睹,后几见著录。西夏碑碑身高2.5、宽0.90米,两面撰文。一面刻西夏文,以西夏文篆字题名,意为"勅感应塔之碑文"。正文为西夏文楷字,计二十八行,每行六十五字,第一行意为"大白上国境凉州感应塔之碑文"。另一  相似文献   

2.
简阳市简城镇北门桥北有一座碑亭.经考证,确认为唐代德宗皇帝为褒奖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服南诏,摧吐蕃”之功而赐予之碑,即韦南康纪功碑.此碑亭为罕见的融唐、清两代历史、书法、镌刻及建筑艺术于一体的珍贵文物.  相似文献   

3.
长治南垂村发现一块唐代石造像碑长治市博物馆1987年5月20日,长治市博物馆的同志在本市北郊南垂村一居民院内发现了一块石造像碑。现介绍如下:碑系青石质,高1.17、宽0.25米,呈长方形;座高0.25、宽0.74米,呈长方形,带座通高1.42米,顶帽...  相似文献   

4.
一简述绛州碧落碑现存于新绛县博物馆(原龙兴寺址,唐初称碧落观),1992年建碑亭予以保护。碑为青石质,通高2.55米,宽1.03米,厚0.21米。碑身长方形,高2.25米,底座0.30米。碑阳篆刻630字,共21行;碑阴上段刻唐开元三年(公元715年...  相似文献   

5.
南京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唐代碑刻是明征君碑,位于南京市东北郊栖霞寺前右侧御碑亭内,是唐高宗李治为纪念南齐隐士明僧绍(征君是人们对他的尊称),于永明元年(483),将后院宅第献给佛门创建栖霞寺(当时称栖霞精舍)而立。碑末行刻有  相似文献   

6.
三尔 《旅游》1994,(11)
进入十三陵陵门不远,迎面有一座重檐四出式碑亭。亭内坚碑,高三丈有余,是宣德十年(公元435年)所立,正面长达三千余字的圣德碑文是明仁宗撰写的。碑的背面刻有清帝乾隆“哀明陵三十韵”诗,两侧还刻有清乾隆,嘉庆时修复明陵费用等内容、碑下以龟为跌(底座)。不少游人对此感到不解;为什么石碑多用龟为座呢?  相似文献   

7.
到过肇庆鼎湖山的人都知道,在鼎湖山庆云寺旁,矗立着一座由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额、颇具唐代建筑风格的“荣睿碑亭”。在碑亭的正中,树立着一通连同底座在内高约3米的石碑,上面镌刻着“日本入唐留学僧荣睿大师纪念碑”14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纪念碑的正面左侧,刻着两行小字落款。  相似文献   

8.
清嘉庆九年(1804),著名金石学家张澍先生,同友人到凉州大云寺游览,在寺中无意发现一座被砖封闭几百年的古亭。人们都说:这个古亭不能打开,否则,将会给凉州带来莫大的灾难。张澍先生认为这是谣言,三番五次到寺中说服僧人,并强行家丁打开了碑亭,发现了一件稀世珍宝──西夏碑。此碑后移置文庙,如今在武威市博物馆保存。 西夏碑,碑高2.6米,宽1米,厚0.3米。碑首呈半圆形,两面正中用汉文和西夏文篆额,边阴刻对称的伎乐舞女,翩翩起舞,动作优美,造型生动。舞女胸和手腕上有饰物,赤露上身、双脚,下着长裙,面形肌…  相似文献   

9.
钟维 《文物春秋》2004,6(6):125-129
大名五礼记碑是国内现存唐宋碑刻中最大的石碑,始立于唐,原为魏博节度使何进滔德政碑,为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所书写;改刻于宋,由蔡京篆额。本文考证和记述了该碑的历史沿革、巨型碑材的产地、所涉史实及其历史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60年代之前,玄武湖内有4座民国碑塔。它们分别是:设在翠洲的北伐光复南京纪念塔、七十四师纪念塔,设在环洲的淞沪抗战纪念塔,设在梁洲的四方碑亭。四方碑亭又称徐庭瑶碑,建于1935年5月,系民国将领徐庭瑶所建。该亭四面有墙,墙上有门,内立一石碑,有碑文。1965年,这4座碑塔先后被炸毁,徐庭瑶碑碑文亦从此湮灭,笔者在编写《玄武湖志》时虽曾多次查找,也未找到,甚感遗憾。2005年12月,一个偶然的机会,省黄埔同学会会员、徐庭瑶的学生、曾参加过远征军抗战的周其常老先生向笔者提供了一份“陆军第十七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的碑文拓片。此…  相似文献   

11.
吴郡登科题名牌系宋代苏州进士题名碑.碑长1.80米,宽0.90米,厚0.22米,青石质地.碑额字体为篆字,碑文字体为正楷.碑阳系宋人题刻,共刻有从北宋端拱元年(988)至南宋绍兴十五年(1146)244个苏州登科进士姓名(见拓片).碑阴为元人所刻元代大书法家赵孟府书《平江路重修 苏州儒学记》.此碑现藏苏州碑刻博物馆.一、疑难考该碑系碑阳、碑阴双面刻.如刻于同一时代,这并不奇怪,因为“双面刻”古来就有之.但为什么碑阳为宋刻,而碑阴为元刻?这是本节试图说明  相似文献   

12.
《东汉巴郡太守樊敏碑》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凌 《四川文物》2000,(1):35-39
《巴郡太守樊敏碑》刻于东汉建安十年(205年)三月,位于今四川省芦山县境内。碑通高2.92米,宽1.23米,厚0.26米,上方微削,圆顶,圭首作二螭龙,首向右抵于碑肩略似螭拱状,碑首中稍偏右镌篆文“汉故领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12字,额篆分为两行,每行6字,其下有圆形穿眼,穿下为碑文,隶书22行,每行29字,碑下龟趺首偏向右,龟背凿有深糟以放置墓碑。碑阴有北宋丘常、南宋程勤懋的护碑题跋。  相似文献   

13.
元代竹温台碑全名“大元敕赐枚中顺大夫诸色人匠都总管府达鲁花赤竹君之碑”。刻于元顺帝至元四年(1338年),该碑于民国10年(1921年)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南7公里的乌兰板村,原碑已佚,碑文抄件及有关情况记录在《翁牛特旗志》中。据《翁牛特旗志》载,竹温台碑用大理石雕刻,高4.67、宽1.51,厚0.27米,碑文共27行,行70字,正书,近2000字。碑额为篆  相似文献   

14.
正定隆兴寺大悲阁月台前东西两侧碑亭内现分别立有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御制隆兴寺碑》和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修正定隆兴大佛寺记》御碑,然而在乾隆十三年(1748)的《敕建隆兴寺志》中,二碑亭内竖立的分别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御制隆兴寺碑》汉、满文碑,二碑碑阳、碑阴的现状与记载明显不符。综合分析文献资料,此状成因系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至四十六年(1781)隆兴寺奉敕大修时,钦工周元理为将乾隆御碑立于寺院显要位置,将原康熙五十二年(1713)满文碑碑阳文字打磨掉,改刻乾隆四十五年(1780)御书《重修正定隆兴大佛寺记》于其上,碑阴亦随之进行了改动。  相似文献   

15.
四川宝兴陇东东汉墓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2年春,宝兴县文化馆在县城西北20公里的陇东乡老场村发现东汉墓群,第一次清理了5座(编号:M1—M5),编写了清理简报。为配合乡镇规划,四川省文管会和宝兴县文化馆组成联合调查考古队,开展了全面调查和发掘工作。1985年3—5月,清理墓葬103座(编号:M6—M108)(图一)。其中101座在桥碑东侧,有尸骨113具,M97是唐代土坑墓;在距桥碑北面约100米的探点1处,清理土坑木棺墓1座(M67),瓮棺墓  相似文献   

16.
李孟初碑,全称《汉宛令益州刺史南郡襄阳李孟初神祠之碑》,立于东汉桓帝永兴二年(公元154年)。清道光年间由于白河水涨,此碑被冲出,咸丰十年金梁移于南阳府署,其后时隐时现,文字磨损较多,有些字迹难以辨认,现存南阳市西南卧龙岗汉碑亭内。碑为长方形,现存碑高1.94、宽0.7、厚0.16米,圭首,无额,碑身上中部三行字下有穿,下部磨损处有清咸丰十年金梁跋语。碑文隶书,15行,行约30字,由于碑残缺甚,尚能  相似文献   

17.
1976年3月,郑州市博物馆在大海寺内遗址中发掘出一批北魏至唐长庆年间的佛像和菩萨像40余尊。其中除一块北魏造像碑外,多数为唐代密宗菩萨像。现将其具代表性者分别介绍如下。 1.大海寺北魏造像碑该碑为扁立方体,高1.35、宽0.98、厚0.44米。正面为主龛,瓮内有一交脚弥勒坐于长方形座上,脚  相似文献   

18.
路远 《文博》2008,(2):59-63
陈列于西安碑林第三室的唐<杜顺和尚碑>,刻于大中六年(852),碑题"大唐花严寺杜顺和尚行记".  相似文献   

19.
成都武侯祠的“三绝碑”,本名“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屹立于祠庙大门内右侧,有碑亭覆盖。碑身连同云纹碑帽通高367厘米,宽95厘米,厚25厘米。碑底嵌入碑座的尺寸不详。此碑刻建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二月二十九日,因而又名  相似文献   

20.
李寅 《文物春秋》2009,(2):42-46,F0002
在清初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中轴线上建有神道碑亭一座,开创了清代后陵建筑碑亭的特例。其原因是考虑到孝庄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有别于其他后妃;又因远离昭陵,故另建碑楼以示区别。晚清的慈安、慈禧之定东陵也修建了神道碑亭,但其只是一种穷奢极侈和妄自尊大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