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沧桑》2011,(5):131-131
郭思宝在《黑龙江史志》2010年第24期上发表文章提出拓展读志用志渠道:1.推动地方志信息网络化建设。2.从单纯编纂出版纸质书到用多媒体修志用志并举。3.编纂各类地情书,满足读志用志者兴趣需求。4.旧志整理挖掘资料价值,发挥志书作用。5.建设博物馆、方志馆,发挥“教化”功能。6.经常性开展读志用志活动。  相似文献   

2.
由于从事地方志工作的缘故,笔者喜欢将新旧志书进行比较研究,希望从历史的比较中,传承旧志编纂理念的精华,从而不断创新新志编纂理念。在比较研究中,笔者发现新旧志书在记述内容上,很大的区别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新志较于旧志,更加注重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状况的记载;二是旧志较于新志,更加注重对社会道德风尚的纪录。  相似文献   

3.
李铁映同志在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上提出,“编纂志书,是修志单位的重要任务”,“用志是新时代方志事业的新特点、新发展。用志是服务当代,以志为鉴的重要任务。用志的方法要改革,各地和方志界要大胆探索”。修志是用志的基础,用志是修志的目的,历代修志都强调“经世致用”。我的体会是:方志工作者要把修志“服务当代”贯穿到修志的全部过程,即在修志的过程中,利用搜集到的地情资料,搞一些“短、平、快”的产品,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在修新志之前,要以旧志为借鉴,要读旧志,用旧志,要在“用”字上下功夫。读旧志可…  相似文献   

4.
各位来宾、同志们 :广西新编地方志工作是我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经过解放以来 ,特别是80年代以来第一届地方志的编纂 ,现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区已出版和审验的《广西通志》专志和市、县志 15 7部 ,并编辑出版部门志、乡镇志、厂矿场志、院校志、年鉴、概况等 135 4部 ,合计 4 8亿字。其中大部分已参加这次展出。新编地方志的规模、内容和质量 ,远远超过旧志 ,是广西现有的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套地情书。这是全区上万名专职和兼职修志工作者对广西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举办这次展览 ,是对我区第一届修志…  相似文献   

5.
清代仪征刘氏一门三代皆致力于地方志的纂修,从清代道光、咸丰时期至民国年间,刘氏三代主持或参与纂修的地方志共有8种,这些方志资料丰富、体例严谨,被学者誉为名志。此外,在修志的过程中,仪征刘氏就方志纂修过程中资料的收集、体例的制定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新志的纂修,不仅仅是在旧志体例基础上对原来材料的简单堆砌,而必须根据发展变化的实际,对以前所修各种旧志的体例进行比较分析,制定出合乎实际的新志体例。此外,刘氏还善于接受先进的方志纂修理论。  相似文献   

6.
经济志加重记述人的活动浅议武穴市地方志办公室劳补奎一部地方志,理应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目前各地出版的一批新志(本文主要指县志,下同),相对比旧志门类齐全,包罗百科,横及百业;特别是避免旧志重人文、轻经济的偏向,重笔记述经济门类,这的确是新编地方志刻...  相似文献   

7.
志书有强烈的时代性。社会主义的新县志,必须要有社会主义的时代特点。 县志的时代性是由县志的功能决定的。旧志书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而新志书是要为四化建设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这种根本区别,就决定了新志必须有与旧志完全不同的时代特点。新志的时代体现在哪些地方呢?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相似文献   

8.
仅一个资料就价值 2 0 0 0万元 ,这是《广西通志·财政志》的效用 ,也是地方志使用价值的典例。志书是一个巨大的地情信息宝库 ,它可以直接或间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社会效益。修志的目的在于用 ,希望全社会都积极读志用志 ,开发利用志书蕴涵的信息资源 ,充分发挥志书在两个文明建设的作用。也希望各方作者多提供读志用志的稿件 ,通过《广西地方志》这个窗口 ,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地方志 ,阅读、使用地方志 ,让地方志充分发挥效用。  相似文献   

9.
<正>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工作是发挥地方志"资治、教化、存史"功能的必然要求,地方志的潜在功能必须通过开发利用才能实现。多年来,我们以志书为载体,找准工作切入点,不断拓宽读志用志渠道,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料资源,服务中心工作和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2006年5月  相似文献   

10.
首轮部分地方志书缺著述志(又称艺文志),这已成为新编地方志工作的一项缺憾。历代旧志编纂均十分重视艺文志,其内容在志书中占很大比重,而且大多由学者执笔撰成,所以新编地方志著述志不可或缺。著述志编纂最关键是立凡例和设计篇目。编纂著述志应注意取舍,图书分类,著录,按人写还是按书写,如何通过书目反映文明成果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沧桑》2003,(5)
全省地方志系统各单位和广大修志工作者,在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中,继全面完成新中国第一届修志任务后,又开展了一大批专业志、乡镇村志、重点企业志、重点工程志和旅游景区志丛书以及各类地情书的编纂工作,开展了续修新志的试点和启动工作,整理出版了一批旧志,在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全省地方志战线各级工作部门和工作人员呕心沥血、刻苦攻关、夜以继日、辛勤工作,涌现出一大批修志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了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学习他们顽强拼搏和无私奉献精神,进一步推动全省地方志工…  相似文献   

12.
入传人物资料的价值取向──编纂《绍兴市志·人物卷》的体会绍兴市地方志办公室何信恩吾乡先贤、方志学大师章学诚先生有言:人物志乃“志中之髓”,志中之志。社会主义的新方志固然要增加经济等方面的内容,人物志的比重也不会象旧志那么大,但仍是志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  相似文献   

13.
从各地的新编地方志来看,文化类志书内容记述的主体基本上都是工作,然而旧志记述的主体则是各地的基本情况,工作内容基本上不涉及,从而形成新旧两种志书的巨大差异。正因为新志记述的主体是工作,所以就产生了立场、观点、平衡等各种问题,而旧志这些问题的涉及要少得多。正因为旧志记述的是文化的具体产品与文化活动,所以读起来津津有味,充满情趣,而新志则令人乏味,缺乏可读性。到底采取哪种方式好,不能简单而论,新志记述工作是当代人对地方志的一种理解,地方志由地情介绍转为工作记录是地方志内容的重大变化,也是时代发展的一种趋势,所以记述工作本身并无不可,但只注重工作而忽视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的记录甚至完全舍弃不记则是不可取的,应该说两者兼顾较好。  相似文献   

14.
旧志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旧志的整理与研究,是中国一项传统的学术活动。朱佳木曾在全国省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主任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没有对旧志的整理与研究.没有对旧方志理论的继承与批判,就没有新方志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新时期地方志的各种法规条文表明:旧志整理和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编纂是地方志部门的三大工作项目.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15.
根据省地方志编委会要求和眉山市地方志工作实际.眉山市地方志办公室以“开展旧志点校,服务经济社会”为中心,从4月14日起,赴各县(区)开展为期4天的旧志整理专题调研活动。该活动采取“听、看、议”的方式进行,既听取各县(区)旧志整理和读志用志等工作的汇报.又与之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座谈。旨在理清全市旧志收藏及整理情况。为进一步开展旧志整理工作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6.
刘文娟 《中国地方志》2012,(7):49-54,4,5
民国3年《密云县志》是民国时期北京地区编修的第一部地方志。此志在继承以往旧志编修传统的基础上,在内容和体例上都出现了一些新的时代特点,如舆图、民主自治机构、学校改革、矿产分类等内容的记述。该志不仅保留了清末民初珍贵的历史资料,也为其后北京地区地方志的编修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成为北京旧志中新旧阶段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17.
旧志不仅是地方志,同时也是古籍,有不可再生性。在计算机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将这些固定数量的旧志收录在专门的数据库中,对于旧志研究定能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方志目录及数据库进行梳理,提出构建一站式检索旧志原本、馆藏信息、影印本获取等多种信息融合交错的旧志目录数据库系统。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地方志事业的发展不仅在于紧跟时代步伐,编纂出版数以万计的地方志书、年鉴,更在于对已完成地情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当前,对地方志资源的系统开发主要是各收藏单位对旧志的开发,而新志的开发者主要是各级地方志机构和方志馆,开发程度比较低。要推动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就要积极拥抱大数据,用大数据技术挖掘数据深层信息和趋势,为各级决策者提供依据和参考,为研究者提供深度精准数据,为普通用户提供关联度高的兴趣数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全省地方志工作系统作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全面推进了第二轮三级志书、年鉴编纂、旧志整理抢救保护、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建设、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等各项工作;特别是抗震救灾志编纂任务艰巨,进展顺利。为全面完成抗震救灾志编纂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感谢同志们务实、敬业的工作。刚才,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人民政府地方志部门与高校在新志编纂、旧志整理、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资治辅政、社会服务等方面有互动合作共赢关系。这种互动合作,特别是新时期修志对高校人才资源、信息资源、智力资源的利用,新时期资政服务与高校的横向合作,以及共建社会实践基地等,是提高志书的资料性与学术性,有效开发利用志书资源,进一步拓展地方志部门的资政服务空间和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