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乔志祥 《神州》2013,(12):9-9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言为五柳先生写自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是他真正的性格。"性嗜酒,好读书、不求甚解,常与文章自娱"是他的爱好和志趣,塑造了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形象,赞美了他自然率真,安贫乐道的品质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性格,以及对淡泊宁静,自给自足的生活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2.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宴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节选自《五柳先生传》)  相似文献   

3.
过去浏览文史典籍,总为古人众多的字号所困惑。往往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后来接触资料多了一些,对其个中三昧,也略有所得。 号,乃心声所寄。文人矜奇好异,兴之所至,情有所感,常常立号以自况。因此,古人的别号千姿百态,丰富多采;借字达意,寓含深刻,寄托着主人的情怀、志趣。 东晋的陶渊明,“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他不慕荣利,傲兀权贵,宁可躬耕自足,而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五柳先生,此号随意自然,朴实无华,正可见其冲淡情怀。 明清之际哲学家李,字中孚,号二曲,或称二曲士室病夫。他是陕西(今周至)人,少…  相似文献   

4.
释“慕”     
汉刘向《新序·杂事一》说:“瞽瞍与象为浚井涂廪之谋,欲以杀舜.舜孝益笃,出田则号泣,年五十,犹婴儿慕,可谓至孝矣.”对这段话中的“慕”,马达先生《新序译注》一书注为“依恋,这里指依恋父母”.这个注释我们认为是不很贴切的.“犹婴儿慕”的“慕”应该释为“啼呼”才是.这里,对“慕”的这个义训略作诠释.  相似文献   

5.
正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中,杨万里和陆游在当时的名声最大,用钱锺书先生的话说是,俨然等于唐诗的李白和杜甫。这不特是因为杨万里的诗多,他一生作诗两万多首。而且,还因为他是宋朝诗风转变的主要推动者和实践者,开创了更加新鲜泼辣的"诚斋体"写法,被誉为一代诗宗,留名千古。同时,杨万里之所以名声卓著,还在于他立朝刚毅,为人正直,一生不慕荣利、不阿世俗、不惧威权、不怕打击、坚守气节、保持本真,从而成为了历代士大夫楷模,好评  相似文献   

6.
初识陶渊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再识陶渊明,是《桃花源记》;三识陶渊明,便是读了《五柳先生传》。作者在文中提到“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而以“读书著文,饮酒”自娱,并且希望成为“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主观上看,作者不与当时黑暗之世同流合污,独避桃源;但细细一想,他是在逃避现实,采取一种与世无争的态度。我不禁想起《爱莲说》中赞莲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周敦颐选择的是傲立于俗世之中,而非陶之“隐逸”。黑暗之世相同,而  相似文献   

7.
“不求甚解”在字典上意为;不过分深入去理解。许多人都不赞同“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而我却呼唤“不求甚解”。首先,我们先看看“不求甚解”的来源。晋时有两种学风:一是两汉经风的余孽,一是从魏晋以来的玄风。这两派都竭力追求“甚解”,钻研于前人留下的点滴细节。这实际上是钻牛角尖,并不能获得有益知识。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不求甚解”,不斤斤计较于字句间的吹毛求疵,而看重通视全文大意。陶渊明有如此高的成就与“不求甚解”大有关系。其次,近代文学家鲁迅提出“随便翻翻”专业以外的书籍:读社会系的看看自然,读历史系的翻翻地理……他的“随便”加上“翻翻”,自然就是  相似文献   

8.
郘亭诗论略     
莫友芝,晚清诗坛宋诗派主将,郘亭诗近千首。述怀诗,塑造了一位晚清诗坛上具有进步思想、不慕荣利、不求爵禄的诗人形象;纪游诗,表现了时局的动荡,社会的黑暗,人生的艰辛;赠答诗,表达了朋辈友谊,真挚深诚的感情;山水诗,郘亭诗之精萃,以平淡的情态表现强烈的情感;记实诗,再现了清末社会生活,记载了农民起义的史实。  相似文献   

9.
二十年前在某外人处买得“澳门广东全省文会元进士何记荣利全”银票一张。票系直型,长220、宽118毫米。票的上端横书二行“澳门广东全省文会元进士”。其下为一长方形边框,框内上面横书二行“何记荣利全”。其下右边起第一行直书“率卷德厚&;#215;定到”字样,并盖有现银等字的朱章壹颗。第二行直书“索字号该银壹大员”,在“索”字上盖有一圆形朱章。  相似文献   

10.
《山茶》2009,(3):201-201
珠峰的第一个征服者埃德蒙.希拉里爵士在著作中记录了他跟夏尔巴人的一段对话:“告诉我,如果能为你们村子做一件事,那会是什么?”“尊敬的先生.你们在力量和耐力上实在不能教我们什么,我们也不羡慕你们不安的灵魂——也许我们还比你们快乐些。在你们拥有的所有事物当中,我们最渴慕的就是让孩子上学。”因为”真正的敌人是无知”、  相似文献   

11.
《钱币博览》2000年2期曾刊登吴筹中、顾延培先生《澳门荣利全壹大员票》文,该文提供“这是赌博公司发给经收人的一种临时收据”。笔者在编纂《中国钱币大辞典·清纸币》时,从钱币收藏家和有关钱币拍卖图录中陆续收集到粤、澳两地六张此类名称为“省城广东全省恩文会元进士”,“澳门广东全省文会元进士”、“广东全省恩文乡科”等凭单(图1)。票面编卷文字(取千字文字为卷,每卷一千条)、票式、告白文字:“诸君光顾现银到店投票,  相似文献   

12.
(一) 如火的六月,著名书画家鲁慕迅先生作品展“心灵之声”在武汉美术馆静静地展出了。这个由湖北省美术家协会、武汉美术馆举办的展览。呈现出一些和过去画展不同的状态:画展没有组织开幕式,没有专门邀请上级领导,仅在2号展厅安排了一个座谈。据美术馆副馆长刘宇介绍,这是应鲁慕迅先生的要求,不搞开幕式,不搞学术研讨会。座谈地点也没有像以往那样选择在会议厅,就是为了让更多普通的爱好者也能轻松地参与其间。  相似文献   

13.
历代文人墨客咏柳诗作数以千计,但一个人写百首专门赞柳的却不多见。在河南省新野县发现了一块由清代人李青所写的《百柳诗》碑,上有七言绝句百首,全部为咏柳、叹柳之作,为柳生辉,令人叹绝。 诗碑为卧碑,青石质,宽216.6厘米,高74.6厘米,有楷书3260字,左上角该有“百柳诗”三字,右上角该有“大清宣统三年八月”的字样,碑文正文为明清之际新野田园诗人李青所写的柳诗百首,碑文后有跋为:“公讳青,字山子,新野县霞雾村人,生于明清需革之际,隐居不仕,著百柳诗,今将百柳诗刻于其石。” 百柳诗碑上的100首柳诗中,有新柳、古柳、高柳、弱柳、近柳、远柳、将绽柳、半绽柳、垂阴柳、飞絮柳、雨柳、烟柳、雪  相似文献   

14.
《西藏人文地理》2009,(2):154-154
2008年12月25日,纪念柳陧祺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举行。柳陧祺先生1808年出生于浙江兰溪.曾任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英文秘书,解放后在中央民族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藏学研究。他用英文撰写的《西藏与西藏人》,以风情画般的笔调留下了一个时代的真实影像。柳陧祺先生的主要作品,结集在《柳陛祺藏学文集》(上下册)中,该书由中国藏学出版社于2008年10月出版。  相似文献   

15.
江南园林,名闻遐迩。偶检史书,见陈时文人已大兴之。如阮卓“以口疾不之官,退居里舍,改构亭宇,修山池卉木,招致宾友,以文酒自娱”(《陈书·文学传》)。张讥“性恬静,不求荣利,常慕闲逸,所居宅营山池,植花果……”(《陈书·儒林传》)。再举例如裴  相似文献   

16.
历史真伪的道德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准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陆放翁此诗三四句,用欲擒故纵法,点明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放翁在《老学庵笔记》中又说:“张德远诛范琼于建康狱中,都人皆鼓舞;秦桧之杀岳飞于临安狱中,都人皆涕泣,是非之公如此。”历史是无情的,也是公允的,它有不可估量的道德力量。从正面来说,有强大的感召力。史可法慕文天祥之为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誓死抗清。  相似文献   

17.
柳俗·柳趣     
柳是春天的使者。千百年来 ,我国形成了许多与柳有关的民俗 ,创造了情趣盎然的柳文化。插柳 我国古代寒食节这天家家门前有插柳的风俗。到宋代时 ,此风更盛 ,不仅门前插柳枝 ,而且还头戴柳帽、坐插着柳的车轿 ,去郊外踏青游春。至今 ,还有不少地方保留有插柳的风俗。折柳 折柳赠别始于汉代 ,“折柳”一词最早见于六朝。此后“折柳”在诗文中为送别的同义语。古人赠柳 ,寓意有二 :一是柳易生速长 ,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 ,另外纤柔细软的柳丝又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 ,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戴柳 “清明…  相似文献   

18.
黄肃秋先生在给《醒世姻缘传》中“陈门柳”一语作注时,认为此语本于《诗经一陈风一东门之杨》。但是,本认为,此语与《诗经一陈风一东门之杨》毫不相干,而是本于晚明戏曲家汪廷讷的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戏典《狮吼记》,指的是剧中的悍妇一陈造的妻子一柳氏,从而对《醒世姻缘传》中的“陈门柳”一词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折柳”作为我国特有的送别习俗起源很早,因为“柳”在我国是“祝福”的象征,也是可以“驱鬼避邪”的“鬼怖木”;柳在中国古人心目中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它既可以保护逝去的亲人的灵魂远行,同样保护活着的亲人路途平安。折柳送别的习俗植根于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与我国古代人民的文化心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书学之道论者极众。而理实深。古文遐邈,世不复习。近世之所学,多有真、草二体,其真者无小楷之功,惟务之观美;其草者,无真书之密,尤务急速。这是世人所慕,无所厌者。唐李邕说:“某在古篆,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常”,系讲笔之于篆,实天地山川之所演绎,有以方圆之流峙为常者也。阳冰先生还说:“日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