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新移民问题是近年来华侨华人研究的热点之一,((1))新加坡的中国新移民也因其特殊性引起不少学者关注,[1]最新出版的《新加坡与中国新移民融入的境遇》便是代表作品之一。本书作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主任游俊豪为马来西亚华人,长期居留新加坡,并兼任南洋理工大学华裔馆馆长,他不仅深受新马华人文化浸润,又因工作及生活原因接触不少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其研究视角明显不同于中国学者,既有旁观者之冷静客观,又能推己及人、与研究对象同理共情。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3月25—26日,"华人资本主义与东盟经济共同体"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召开,会议主要围绕以下三个主题展开。一是"新华人资本主义"的概念及其特征。南洋理工大学刘宏教授认为,中国经济的崛起与对外投资的增加事实上成为了一个新的现象,可视之为"新华人资本主义"。首先,与历史上的华人移  相似文献   

3.
论文分析阐述了新加坡华人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认为1819—1912年间,新加坡华人族群的身份认同,受到居住地、与西方文化和南洋土著族群的互动及对中国社会变迁和发展的认知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有关中国的认知对新加坡华人族群身份认同的嬗变具有决定性作用。甲午战争后,新加坡华人开始了对中国传统政治和文化的质疑和反思。辛亥革命后,新加坡华人身份认同产生了重大转变。新加坡华人族群再也不是过去唯唯诺诺的大清"臣民",他们开始基于自身主体利益的考量,大胆地向中国政治说"不"。这表明,新加坡华人族群主体性和身份认同的构建是一个不可逆过程。  相似文献   

4.
程宏 《世界》2005,(6):78-80
没有受过美国教育的人在美国怎么打工?亲友的介绍及报纸上的广告页都是求工的来源,但是最主要来源却是华人职业介绍所。美国大城市的中国城(China Town)都有华人开设的专门为中国人服务的职业介绍所。在美国的很多华人,尤其是新移民、非法移民、没有工作许可的合法居民,都是借助于华人职业介绍所来寻找工作机会的。  相似文献   

5.
一、序言自本世纪初以来,华人就一直占新加坡总人口的70%以上。在50年代以前,新加坡华人的意识形态,虽然也常随着社会经济的演变而起了某种程度的变化。但大部分华人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基本上是属于“华化认同”型。跟中国(包括台湾)人,在文化  相似文献   

6.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梁元生博士的新书《新加坡华人社会史论》已于2005年2月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和八方文化创作室联合出版。该书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南亚华人研究丛书之八。该书共分十章,分别是早期新加坡之“士人社会”、十九世纪新加坡华人社会中“士”阶层之分析、十九世纪末期新加坡华人社会中之士人雅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星沪之间两本游记的解读、十九世纪末期新加坡的儒教复兴运动、早期新加坡华人基督徒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回应、早期新加坡华人社会中两个潮人家族之历史考察、二十世纪早期新加坡…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近20年来中国移民进入新加坡的原因、过程和发展趋势,并根据历年新加坡人口统计中的常住人口和非常住人口数量、华人出生率、移民数量和族群比例等数据,推估出新加坡的中国移民新数据。结论是,近30年来,新加坡政府大规模吸收高素质移民,以弥补人口数量不足,确保华族占总人口75%和发展高新产业。进入新加坡的移民总数达164万人,占2009年新加坡居民总数的近33%。其中,华人移民约占80%,主要来自马来西亚和中国。从1990年到2009年,进入新加坡的中国移民潮逐渐加速,总量约50~60万人,约占新加坡总人口的10%~12%。  相似文献   

8.
论文以二战前新加坡华人基督教教育为研究对象,初步考证了新加坡华人教会创办学校的历史,分析了影响新加坡华人基督教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新加坡华人教会办学宗旨的转变以及这一转变所产生的效果。认为二战以前的华人基督教教育对教会在新加坡华人社会中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新加坡华人社会在各个时期所呈现的不同特点,也成为影响教会教育,乃至基督教传播的关键因素。正是基于华人社会的变迁,1885年前后卫理公会调整了教会学校的办学宗旨,从而使新加坡华人基督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战后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政治二战前,马来亚华人社会的政治活动基本和马来亚本土没有联系。本世纪初,马来亚华人社会曾是中国维新志士和革命者的活动基地和避难所。同盟会在新加坡等地建立支部后,马来亚华人更是大规模地从人力物力上,支持国内的历次起义和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二战前开始致力于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并在1959年走上了自治之路,1965年成为独立国家。新加坡华人研究也往往受限于民族国家的框架内。这些研究还有另一个共同点,即理解华人社会与中国的关系时,常将新加坡华人社会视为中国社会的延续。而本文介绍的两本论集,明显有异于这些研究。两本论集《错综于市场、社会与国家之间——东亚口岸城市的华商与亚洲区域网络》和《海洋亚洲与华人世界之互动》均于新加坡出版,在新加坡华人研究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新加坡华人宗教信仰的基本构成及其变动的原因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人在新加坡的历史可追溯至新加坡开埠前,即英人莱佛士1819年登陆之前。据史料记载,早于那时已有来自中国福建、广东的沿海居民到那里居住开发。当时并未形成华人社会,不过不能说没有华人宗教信仰。因为华人移民在异国他乡的生存发展中,在精神上、文化上与故国故土之间最持久、经常、稳固的联系纽带就是宗教信仰。可以说,华人宗教信仰在新加坡的历史与华人移民的历史同样久远。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华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华人宗教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成为新加坡多元宗教的主流;①华人宗教信仰的内涵、构成形式也…  相似文献   

12.
"一带一路"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华侨华人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最重要合作伙伴之一,实现"一带一路"背景下华侨华人与中国企业的良好合作是实现多方共赢的重要途径。论文通过Nvivo11质性研究软件对按照特定规则收集的新闻访谈进行分析,探讨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华侨华人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合作动力、合作条件,并构建了合作机制理论模型,结果显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与华侨华人的协作沟通网络,是整个合作机制的中心内容。该协作网络是以华侨华人的条件与禀赋、中国企业的资源与优势为协作基础,以信息共享、专业服务、资本投资、文化交流为主要协作方式构成的整体。论文还提出了增强华侨华人与"走出去"中国企业间的战略互信、强化华侨华人与"走出去"中国企业的自身优势条件等五项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速写     
忧心忡忡李光耀呼吁华人讲华语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最近表示,如果新加坡华人失去讲华语的环境,今后要再造同样的环境将极为困难。他说,新加坡人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和公共场合讲华语,使新加坡华人生活在华语环境中。李光耀的担心自有其道理。新加坡华人人口最多,但近年来,英语已有取代华语之势。华语的“没落”,正在使新加坡人失去一大“个性”,也将影响他们与中国人的交往。他指出:“我们必须努力促使3%,甚至5%能通晓双语的华人掌握高水平的华文,以方便到中国做生意,以及为在新加坡营业的中国公司服务。”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传入中国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 ,中国平民百姓将基督教视为异端邪说 ,对信奉基督教的人抱有鄙视和排斥的态度 ,将信教者视为“洋奴汉奸”。在这一社会环境下 ,一些正当奉教的人遭受巨大的压力。也正因为这一原因 ,一些基督教界的有志之士一直在寻求建立华人自立、自养、自传的教会。一、华人宣教会中国基督教会最早致力于自立、自养、自传的 ,始于1862年成立的厦门长老区会 ,其次则是成立于1865年的山东华人长老区会 ,以及1868年在厦门附近成立的属于公理宗伦会的自立教联会 ,再往后便是成立于1873年的广州“华人宣教会…  相似文献   

15.
于月婷 《神州》2011,(9):153-153
现在,有很多说法说中国动漫要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中国动漫只应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中国动漫理论指导应与马克思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结合,使一部分地区动漫业先发展起来再带动另一部分地区发展,通过共同努力。创造中国动漫的新辉煌!  相似文献   

16.
由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学术组筹备、出版,学术组主任柯木林先生担任主编的《新华历史人物辞典》将于1994年出版。这是自新加坡开埠以来第一部由本地人编写的历史人物大辞典,当地史学界、文化界及新闻界二、三十人参与编写工作,此外,还邀请海外一些著名历史学家,特别是对新马华人社会史有精深研究的专家担任顾问。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在中国和东南亚社会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华南移民越过海洋抵达新加坡后重建社会与文化家园.在精英文化和上层制度缺失的状态下,华人移民利用祖籍地的文化传统,并以血缘、族群和信仰为纽带,重新建立了他们自己的华人文化,并进一步完成了社群的整合与文化的重植.作者在<越洋再建家园>一书中选取了华人社会的本土视角与民间视角,以历史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考察了新加坡华人社会从移民到定居转变过程中文化移植与重建家园的历程.  相似文献   

18.
于月婷 《神州》2011,(20):153
现在,有很多说法说中国动漫要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中国动漫只应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中国动漫理论指导应与马克思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结合,使一部分地区动漫业先发展起来再带动另一部分地区发展,通过共同努力,创造中国动漫的新辉煌!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从早期中国驻新加坡领事左秉隆、黄遵宪对新加坡文教事业的贡献,流寓文人邱菽园主导的文学活动以及卫铸生、丘逢甲、康有为等过境文人的积极参与三个方面,论证了一批华人"类士群体"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构新加坡本地文化空间、提高新加坡华人社群文化素养的中坚力量。这个类士群体的形成离不开两任驻新领事官所创办的文学社团的辛勤培育,离不开寓居星洲的文化名人邱菽园的强力推动,也离不开过境文人的积极参与。这三方面的力量各有优势,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20.
论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新加坡华人社会中的商学教育活动为例,梳理商学教育的发展状况,并探讨了近代海外华人经济的近代化转型问题。研究显示:在近代欧美商业冲击与中国民族主义影响下,商学教育在新加坡华人社会悄然兴起,逐渐改变传统华商家族式或学徒制的商业知识传递模式。以中小学和补习学校为主的学校商学教育与以报刊杂志、国货展览会等形式进行的社会商学教育,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新加坡华人社会商学教育的主要新形态。商学教育不仅是当地华校新式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地华人经济近代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