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筷子的历史     
正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中国是筷箸的发源地,在民间,筷子被视为吉祥之物,出现在各民族的婚庆礼仪中。成双成对的筷子意喻"和和气气","和睦相处","快快乐乐",缺一不可;齐头并进、相互协助的精神,更是对中国传统爱情天长地久、矢志不渝的体现。从最早  相似文献   

2.
箕子 ,商末贵族 ,名胥余 ,殷纣王时 ,曾官居太师 ,辅佐朝政 ,因封国于箕 (今山西太谷一带 ) ,故称箕子。《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记载 :“箕子者 ,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 ,箕子叹曰 :彼为象箸 ,必为玉杯 ;为玉杯 ,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 ,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 ,不可振也。”后纣愈奢靡 ,旦夕饮酒作乐不理朝政 ,箕子屡谏不听 ,有人劝箕子离去 ,箕子曰 :“为人臣谏不听而去 ,是彰君之恶而自悦于民 ,吾不忍也。”于是便披发佯狂于奴 ,遂隐而鼓琴以自悲 ,故传之《箕子操》。纣见此 ,以为箕子真疯而囚禁之。公元前 1 1 2 2年 ,周武王攻占商都朝…  相似文献   

3.
正《韩非子·喻老》说:"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商纣时的贤臣)怖。"这是所能看到的使用筷子的最早记载。纣是商朝的末代君主,距今3000多年,他已使用精美的象牙筷子(象箸),可见筷子的产生早有年头。从"箸"(又写作"筯")的字形看,早期的筷子是由竹木做的。纤细的竹木筷子要保存下来不容易,所以发掘古墓,已经找不到太早的竹木筷子实物。在被誉为"1993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江苏高邮龙虬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42  相似文献   

4.
范梅莉 《收藏家》2011,(1):51-56
回眸历史,古代人类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以象牙作为祭祀品、装饰品敬献于商王,不仅甲骨文里有商王捕象的记录,《山海经》的南山经中亦有"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象"的记载。迄今为止,除殷墟考古遗址中发现有象牙外,在四川金沙遗址的象牙坑里还出土有堆积如山数以万计的象牙祭祀品。  相似文献   

5.
漫话     
《南方人物周刊》2008,(19):18-18
"最近好像有一种舆论,说世界粮食价格上涨,就是因为中国人和印度人吃肉吃多了。印度人不吃牛肉,那吃牛肉的肯定是中国人。后来我想也对,中印两国人口多,要多吃点粮食多吃点肉,粮食供应确实紧张。可实际情况,难不成我们就应该是吃菜和吃米饭吗?"  相似文献   

6.
筷子文化     
筷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可以说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般来说制作普通筷子的用料有两种,一种是用竹子加工制作的,一类是用杂木加工制作的.此外还有骨头、银子、象牙、不锈钢等加工制作的比较高级的筷子. 各种筷子都是从内地运销省内.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加之农村人的经济条件十分有限,购置筷子往往也成了问题.所以,就想方设法就地取材自己制作筷子.一种是在脑山地区生长的叫兔儿条的木材(红色),采选如筷子粗细的木枝制作筷子;一种是在河边生长的沙柳丛中采选适当木枝加工筷子.购置的竹筷子或杂木筷子供客人和陪客人的长辈用饭;而就地取材制作的兔儿条或沙柳条筷子,供其余家人、小孩用饭.就地取材制作的筷子,在洗锅刷碗时,经过热水的“考验”,时间长了就变得三扭四歪,形态各异,尽管如此,仍然坚持凑合着用呢.  相似文献   

7.
箕子朝鲜为古朝鲜的起始王朝。箕子也实有其人,于周武王十一年东走辽东,武王十三年来周。箕子对周朝的态度是"封而不受"。箕子朝鲜历史缺载,但世系犹存,不能借此否定其客观存在,其前后存续八百五十七年。箕子朝鲜在西边据有清川江以南,东界据有今俄罗斯滨海地区以南,南与辰国为邻。  相似文献   

8.
关于箕子东走朝鲜问题的论争——与阎海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阎海《箕子东走朝鲜探因》一文提出商榷:一驳箕子朝鲜“辽西说’,对(己其)侯亚(七矢)青铜器、朝鲜地望、青铜短剑三个问题进行驳论。二是驳箕子朝鲜为“殷商王朝余脉说”,指出箕子走之朝鲜是为实行其道——政治理想;半岛为古之辰国,曾是殷商先王开辟的海外属地,箕子远走海外,以开辟新天地。  相似文献   

9.
小评殷纣王     
(一) 要想对殷纣王这个历史人物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首先就遇到了以下两个难题: 一是史料缺乏。属于商代的遗址,遗迹和遗物,其中哪些是纣王时代的,哪些是纣王以前的,尚不能确知;安阳小屯发现的第五期甲骨卜辞,究竟哪些是属于纣王时的,哪些是其父帝乙时的,现在也还分不清楚。至于文献史料,仅有《尚书》中的《微子》  相似文献   

10.
刊中人     
《南方人物周刊》2014,(39):12-12
近年来,牛肉变成了一种有争议的食品。反对吃牛肉的人认为,牛要吃大量农产品,而这些农产品本来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养牛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加速地球暖化;牛肉的胆固醇高,对人类的健康不利。支持的人则认为,牛肉营养价值高,既然那么多人喜欢吃,就应该想方设法满足这种需要。  相似文献   

11.
《中华遗产》2007,(3):150-151
犀角,亦称文犀角,是世界上著名的牙角料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犀角即已受到重视,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犀子和猎犀、获犀的记载。古人视犀牛为“国之宝”,把犀角称为“物之珍”,是只有皇帝和贵族才能享用的物品。《韩诗外传》中说“太公使南  相似文献   

12.
《科学家》2015,(8)
<正>最近多家媒体报道,海关总署查处了大批走私冷冻肉类制品,比如冻鸡翅、冻牛肉之类,有些货品的冷冻时间已经超过保质期,被一些媒体称为"僵尸肉"。很多消费者问:那些冷冻了两三年甚至更久的走私肉,吃了到底会有什么危害?肉类专家表示,我国冷冻肉品的保质期通常是12—24个月,国际上的冷冻肉类也大致按这个时间  相似文献   

13.
箕子东走朝鲜探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箕氏朝鲜是殷商贵族箕子在武王克商后远赴东北所建立的方国。箕氏朝鲜的地域最初在辽西;后来逐渐东移至辽河以东直至朝鲜半岛。箕子之所以远赴辽西建立方国,绝非偶然。辽西大地与箕氏家族乃至殷商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是促使箕子来到东北建立箕氏朝鲜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他每天吃6顿饭,为了练出比成年人的腰还粗的胳膊,单是蛋白质这一指标,他的每日膳食计划中就包括3磅鸡肉、1磅牛肉、鱼肉和3升蛋白粉饮料  相似文献   

15.
传说古时候,我们祖先兴吃人肉,人死了不象现在一样装棺材埋掉,而是全村分吃。只要哪家有人死了,传出哭声,全村人就一齐到他家分肉,一家一块。人老了,不中用了也杀吃,就象杀牲口一样。这样一代传一代,也不知传了多少代。吃人肉的风俗是哪个时候、怎样改变的呢?谁也说不清。相传,后来有个名叫叶推的小伙子在野外放牛,看见一头母牛生小牛时,痛得在地  相似文献   

16.
尚秉和根据<焦氏易林>的有关说法和语音通假之例及爻位说,将<周易·明夷>六五爻辞中的"箕子"释为"孩子"并以为所指为纣;惠栋曾据汉人赵宾此"箕子当作荄茲"的说法来印证孟喜的卦气说.综合考察<明夷>卦爻辞和<彖><象>二传的文义及文献相关记载,这些说法皆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7.
闫素芬 《沧桑》2012,(1):51-52
箕子与箕子朝鲜在中国商周古史、中国东北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箕子以一个哲学家、政治家、殷商思想文化的代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出现在中国历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本文将对箕子及其一生作一个全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广州南越文王墓为西汉时期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之墓,墓中出土了一件雕琢精美的角形玉杯(图一),应是南越王生前喝酒的饮酒器,它是目前汉代墓葬中出土的唯一一件角形玉杯(也称玉角杯)。此外,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传世品玉角杯(图二)与南越王墓角形玉杯相似,依照南越王墓的角形玉杯,于近些年才被断代为汉代[1]。这两件角形玉杯,其独特的造型,与国内同时期的其他玉质容器迥异,也有别于汉代常见的饮酒器,但是它们却与希腊时期横跨亚平宁半岛至小亚细亚半岛地区出土的来通杯(Rhyton)极为相似。有专家认为,南越王墓的角形玉杯虽然不是海外舶来品,但是其造型设计很可能借鉴了西方的来通杯。本文将主要探讨南越王墓角形玉杯与西方来通杯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东非历史上,象牙一直是传统的对外出口项目。打开涉及东非贸易的史藉,篇篇都提到象牙贸易。公元初成书的《古红海环航记》是记述东非对外贸易的最早史藉,书中写道:东非“出口的货物主要是大量的象牙、犀牛角和龟板。”公元十世纪,阿拉伯历史学家马斯欧迪(Masudi)曾访问东非,他指出:“当地有许多野象,但没有驯化的象。当地居民不把象用于战争或做其它的事,面只是猎杀。……从这里出口的象牙  相似文献   

20.
段子     
《环球人物》2013,(10):96
如此漂亮一个会说几句中文的老外,去一个中国收藏家的家里做客。收藏家给他介绍藏品:"这是唐朝的桃木桌子,这是明清的红木椅子,这是象牙筷子。"老外想:中国的东西后面都有个"子"字吗?这时,收藏家的太太进来,手上戴着手表。老外:"啊,好漂亮的表子!"老农进城老农刚进城就见广告牌上写着:小辣椒只需699!老农惊。继续前进,又看见一个广告牌:小米,1999!老农心想,是骗子?继续前进,突然又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