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元肇州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代肇州即辽代的出河店,天会八年(1130年)“以太祖兵胜辽,肇基王绩于此,遂建为州(即肇州)。”天眷元年(1138年)“十月置防御使,隶会宁府。”承安三年(1198年),“复以太祖神武隆兴之地,升为节镇。”其境内“有鸭子河、黑龙江”。元于至元三十年(1293年)设立肇州,置宣慰使。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立肇州屯田万户  相似文献   

2.
3.
京兆仇氏是金元时期活动于京兆地区的女真人家族。元朝时期,仇氏家族成员通过诸王重臣举荐、学官入仕与国子监释褐等多种渠道入仕,其族人常在监察机构和地方行政领域任职,政绩突出。仇氏族人在江南和大都积极投身士人文化圈,通常选择与社会地位相匹配的文官家族联姻,与赵孟(?)、许有壬等著名文人多有往来。  相似文献   

4.
万柳堂是北京古代著名的私家园林,元代廉希宪创始,清代冯溥沿用其名而异地另建,在当代北京地名中虽有遗迹可寻,但彼此地望相差甚远。本文辨析了元代万柳堂的所在地点以及清代多种有关文献存在的错误,讨论了两个万柳堂的环境特点、兴衰过程、历史影响及其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5.
元代的黄河漕运贯穿始终。本文通过论述黄河漕运的开辟,考证黄河水站名目与地望,探讨屯田、贮存与漕运的关系,梳理辨析漕运量,进一步明确了元代黄河漕运的各个环节。纵向审视,元代黄河漕运规模超越了元魏、李唐,发展空前。横向比较,它是元代北方粮食调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向甘青藏区延伸的企图和输粮漠北的作用反映了元代一统国家充分利用技术手段促进内地、边地联系,巩固边防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黄河古筏风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清民 《民俗研究》2003,(3):111-119
皮筏子作为原始而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历史悠久。以皮筏子渡水、运载是许多少数民族民间水上交通运输风俗,沿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黄河羊皮筏子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山东境内黄河沿岸,以兰州一带为最多。羊皮筏子也叫黄河羊皮筏子,因为它仅流传于黄河两岸。  相似文献   

7.
黄河名称考     
黄河在先秦时期的一些典籍中称为“河”,如“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入于海。”“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梁山崩,雍河三日不流”(梁山在今陕西韩城县,离黄河不远之处)。黄河之名始见于西汉,“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固以永  相似文献   

8.
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在其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货币流通制度亦相应变革。纵观朱元璋建明前铸行大中通宝和有明一代的货币制度演革过程.除明前期曾实施的纯纸币流通外.铜钱一直作为朝廷的法定货币之一.与纸币、白银共同构成其时的流通货币结构。因此钱法、钞法与白银制度同属明代货币流通制度的基本组成内容。在明货币经济史研究中.明钞与银两一直是诸家潜心研究的课题.而对明钱法则尚未及作系统探讨。为此。试考其要。  相似文献   

9.
刘再明 《丝绸之路》2009,(10):12-14
甘肃省平川区境内发现有两处黄河岩画,分别为白杨林黄河岩画和野麻黄沙岩画。本文对白杨林黄河岩画的图像、图案、内涵进行了介绍和考证。  相似文献   

10.
辽代法令考     
文章首次全面地对辽代的律令进行了钩稽考索,列出现存辽令44通,并就令的产生、执行以及和唐律的关系、价值等展开了分析,认为辽代的令与唐律没有根本关系,尤其是针对辽代实际情况而颁布的诏令,为辽律的补充,在辽代的法系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作用。  相似文献   

11.
辽代泰州考     
辽代的泰州是东北地区军事重镇,设德昌军节度使司于此,控制着大兴安岭东西地区的各少数民族。辽末,泰州落入金人手中较早,并得以沿用,这里遂成为金人的腹地(是为旧泰州,本文称泰州)。继而,北方蒙古各部兴起,泰州又成为金的边防重镇。大定五年,置东北路招讨司于此,承安三年迁金山,降泰州为金安县。长春县(辽长春州)升为泰州(是为新泰州,本文称新泰州)。辽金时期,泰州在东北地区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泰州地望的考定,对辽金史及东北地区其他古城的考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元明时期的历史研究也不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印经院为印造佛经的机构,宋朝和辽朝为了印制《大藏经》,先后设立了印经院。通过对辽塔秘藏中发现的官版印制《大藏经》及其他佛经题记中印经院记录的研究以及与宋朝印经院的比较,可知辽代印经院组织完备,雕刻印刷工艺高超,《辽藏》在书法、刻技、版式、纸质、墨色、刷印、装潢等方面均可与宋朝《开宝藏》相媲美,受到时人和后世的称赞,可以弥补辽代史料记载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辽代玉魁考     
徐琳 《考古与文物》2006,(4):100-106
南京大学博物馆馆藏一玉器,器身长13.5、宽9.6、连器柄宽13.4、高3.5厘米(图一)。此器用优质和阗青白玉仔料雕成,质地致密温润,泛油脂光泽,白中微微带有青色,外壁一侧还留有一块桂花黄皮。器身为椭圆形,敞口,  相似文献   

14.
辽代边墙考     
在今日呼伦贝尔草原北部地区有一道边墙 ,起自内蒙额右旗上库力村附近 ,经俄国后贝加尔、内蒙满洲里市、新巴尔虎右旗入蒙古人民共和国 ,全长 70 0余公里。以往学者大多认为为金代所修。作者经过多次踏查 ,结合有关文献记载 ,认为该边墙系辽代统治阶级为防止乌古、敌烈、黑车子室韦等族的侵扰而修的一道边墙。  相似文献   

15.
战国时期韩国疆域变迁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战国时期诸侯国疆域的探讨 ,迄今为止 ,只有少数几位学者做了非常初步的研究。而对此问题的研究 ,实是先秦史中许多相关研究的基础 ,也是中国历史政治地理研究的重要切入点 ,需要进一步深入拓展。本文利用文献、考古资料 ,并结合日本学者有关战国史料编年的最新成果 ,尝试对三晋之一的韩国疆域变迁 ,分阶段且按方位地做了逐年的详细考证。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时期列国疆域问题是春秋史甚至先秦历史政治地理等相关研究的基础。通过对先秦文献中宋国疆域地理信息进行细致而深入地发掘、梳理和排比,进而尝试按照四至方位对春秋时期宋国的疆域伸缩情形作一"逐年"复原。至春秋末年,宋国北境在今封丘、兰考、菏泽、曹县、定陶、成武、单县一带同郑、卫、鲁错壤;南境到达今宿州、永城、鹿邑、柘城、淮阳一线同陈、楚接界;西境在今开封、民权、杞县、睢县、通许一带与卫、郑相邻;东境濒今南阳湖、昭阳湖、微山湖,并沿泗水向南到达今徐州、萧县、睢宁一线。最后择取鲁哀公十三年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82年-前468年)为"标准年(时段)"作为横剖面绘制春秋末期宋国疆域轮廓示意图。  相似文献   

17.
杨晓国 《沧桑》2015,(2):54-62,73
中国古代历史名城——蒲州,自公元386年建城始,经历代不断经营和建设,至金元战争前已基本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体系,规模可观,成为黄河流域的名胜荟萃之地。其城市景观的构成内容大致可概括为10种类型:城垣、中潬、蒲津桥、衙署贡院、祠庙、寺观、建筑名胜、园林、渠堰堤坝、街市民居。十三世纪初的金元战争无疑是蒲州古城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饱受战火蹂躏的蒲州古城一度残破不堪,走向了衰落期。此后在元明清时期虽有逐渐恢复,怎奈又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终究难以挽回颓败之势,1959年最终被废弃。但蒲州古城遗留给今人的地上遗址和地下遗存的文化遗产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相似文献   

18.
正疫情期间读《松漠纪闻》,发现一个叫冷山的地名,著者洪皓在这里住了十年,据他讲"冷山去宁江州百七十里",这是考证冷山的一条重要线索。考冷山必先考宁江州,于是又读了李健才先生《辽代宁江州考》,刘少江先生《伯都讷古城考》,很受启发。宁江州的价值有两点,一方面它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首战之地,记录了一个王朝的起点;另一方  相似文献   

19.
在有关辽代文献中,屡见木叶山的记载,然木叶山当在今何地,因史家各有所本,故歧义纷杂。今试作考订,是否允妥,尚祈学界教正。北宋官修《武经总要·北番地理》关于辽木叶山等地之记述,就颇觉混乱;及至宋季元初,著名史学家胡三省对木叶山已不能确认,只能将有关诸说並录之。元代仓促修成的《辽史》,关于木叶山的记载较为笼统,与其前代有关史料,亦有所出入。及后世有关诸说,则据《辽史》所载“至木叶山二水合流”,定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交汇点为木叶山所在,恐为不妥。  相似文献   

20.
辽梁援墓位于辽宁省义县大榆树堡乡四道岔子村。四道岔子村在医巫闾山脉西侧的一条南北向山谷中,西距义县县城30公里,西南距大榆树堡乡10公里,东越医巫闾山,到北镇县城25公里。梁援墓在四道岔子村北约1公里的北山南坡上。梁援墓是1979年7月,当地群众修整土地时发现的,随即由辽宁省文物普查队清理发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