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冀平 《神州》2012,(10):211-211
音乐审美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审美感知开始,进入审美体验,最后达到审美启悟。而在这三个阶段,审美体验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欣赏者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对艺术作品进行在创造的过程。在这一阶段,欣赏者充分调动想象力和联想力,激发起丰富的情感,将自身与音乐融为一体,物我交融,获得精神上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2.
孙晓杨 《丝绸之路》2012,(8):100-101
内审美是相对于具有外在客观对象的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型审美而言,意指一种完全内在的、封闭的、独特的个人审美体验,是一种内在精神型审美。这种具有普遍性的内省式审美方式是一种只有在完全超越功利计较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状态下才能达到的人生境界。这种审美把人类美好的精神向往发挥到了极致,体现出一种极大自由的精神创造,是对感官型审美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3.
吴娟 《沧桑》2014,(6):230-232
"物哀"这一审美范畴是对日本审美思想中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态的概括和总结,日本学者本居宣长在解释"物哀论"时说:"‘物哀’就是善于体味事物的情趣,并感到渗入心灵的事。"[1]这说明,"物哀"这一范畴的内涵不仅止于悲哀,而是人生中多种的普遍的情感体验,即"真情"或"同情"。这一范畴深厚地渗透在日本文学作品当中,本文将以《源氏物语》和《伊豆的舞女》为例来说明此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一、旅游与休闲的概念旅游是人们以消遣、审美、求知等为主要目的,利用余暇到日常生活与工作环境之外的地方旅行、游览和逗留等各种身心自由的体验[1]。它是人们的一种短期(一般认为时间应在一天以上、一年以内)异地休闲生活方式和跨文化交流以及高层次消费活动。简单地说,旅游是人们利用余暇到日常生活与工作环境之外的地方的各种身心自由的体验。如果用最简略最通俗但难免欠严谨的语言表述,旅游是"休闲型旅行"或"异地休闲性活动"。  相似文献   

5.
武晓华 《神州》2012,(16):212-212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欣赏客体与主体发生一种审美关系。一方面,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和需要的本质特性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其感知与体验必定表现为评价性客体在主体心理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具有主体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6.
黎洪 《旅游纵览》2013,(12):30-31
现代旅游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审美追求已成为在旅游活动中实现自由生命的发展与完善,也是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但旅游在某些方面却变成了"放纵"生命的形式,这是不美的。本文主要就旅游审美与生命之意义的关系进行论述。现代人的生活已日趋审美化。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已基本摆脱了物质贫困,就大多数人而言,他们已不再为基本的衣食住等物质资料疲于奔命,其生命状态已不再是与物质同为一体的存在,而是一种"真正"的生存,正  相似文献   

7.
曹诗图 《人文地理》2013,(1):116-120
运用哲学思辨和逻辑推理的方法,对王玉海教授在《"旅游"概念新探》文章中阐述的"旅游是人们利用闲暇时间对非惯常环境的一种体验"定义提出质疑。认为对旅游概念的定义务必抓住旅游的本质,旅游的本质是由旅游的根本目的与行为规律决定的,而体验"非惯常环境"并非旅游的根本目的与行为规律。对于旅游的定义和本质的探讨,归根结底还是应从哲学的视角和行为科学的层面去认识。从"学术性定义"层面提出"旅游是人们以消遣、审美、求知等为主要目的,利用余暇到日常生活与工作环境之外的地方的旅行、游览和逗留等各种身心自由的体验"的概念。重点论述了"异地身心自由体验"这一旅游本质内涵与立论依据。强调理解和定义旅游概念,不能脱离"异地身心自由体验"这个本质。  相似文献   

8.
《旅游纵览》2013,(10):41-42
电影欣赏与旅游活动同属于精神文化消费,本质上而言,两者都是一种对区别与自身生活实践的异态生活的欣赏和体验。揭示电影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即观影者和旅游者"审美救赎"的心理需求,可以对电影外景地旅游和电影主题乐园旅游提出科学的发展建议,从而促进两大产业的进一步融合。  相似文献   

9.
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喜欢欣赏文学作品,理解作品内容,感受文学作品的美"。散文诗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的形式,是幼儿较喜爱的一种文学体裁,对于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建构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审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以现实世界为构思起点的。现实生活的"颇不宁静"迫使他走向心仪已久的"审美世界":荷塘。在荷香月色中,如醉如痴的审美体验洗涤了尘世的疲倦,心灵得到了真正的审美愉悦。但是,猝然而终的荷塘世界没法使他的审美享受得到延续。为了填补心灵的空虚,作者又构建了一个古典的幻象世界。因此,"三个世界"是作者的漫步荷塘的三个阶段,也是思绪连贯的三个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
壮族"刘三姐"是客观存在的"真实主体"与想象空间的社会记忆相交融的文化符号。"刘三姐"被不同的记忆主体记录和想象,在不同的时空语境中拥有不同的社会身份,扮演不同的文化角色。不同记忆主体的不同历史心性保留或舍弃不同的文化元素,建构了"刘三姐"的不同文化意象。而想象主体隐含的人类审美感知、审美体验与审美记忆的复活,是壮族诗性传统得以延续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2.
杨永志 《神州》2013,(21):136-136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欣赏客体与主体发生一种审美关系。一方面,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和需要的本质特性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其感知与体验必定表现为评价性;客体在主体心理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具有主体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虽说评价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但审美价值必须经过评价才能被认识和掌握。逐渐使主体的评价标准与客体的审美价值相吻合,以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正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通过音响信号刺激审美主体,并经过审美主体的回忆和表象的心理过程,使音乐"形象化",产生出类似或相关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这样一个感知音乐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联想的心理过程。由于联想是一种有认识价值的心理活动,因此,它是参与音乐审美活动的重要心理途径之一。一、兴趣法1.教学内容的贴近和感染力是提高趣味的根本。(1)教师要充分挖掘现有的教材内容,多寻求些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的结合点,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正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提到:"每个幼儿心理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的想象潜力是巨大的,他们天真的童趣,独特的想法,往往给人新的启迪。在想象过程中,儿童几乎可以达到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界,并且伴随极其强烈的情感体验。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应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审美力,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5.
王一笛 《神州》2012,(20):11-12
金庸的创作打破了以往通俗文学中"大团圆"的形式,在众多人物身上体现出一种孤独与疏离。金庸笔下人物的孤独感往往体现于其生活状态的孤独,内心体验的孤独以及生命本体的孤独三个方面,三个层面交织起来,使金庸小说产生了丰富的审美意味,同时也使武侠小说的内涵达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郭子玉 《丝绸之路》2012,(24):90-91
艺术创作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一种独立的、纯粹的、高级形态的审美创造活动。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其生活积累、思想倾向、性格气质、艺术修养是艺术创作得以顺利开展和最终完成的基础和前提。画家创作艺术作品,总是从特定的审美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思维,按照美的规律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加工、概括、提炼,构思出主观与客观交融的审美意象,然后再使用绘画材料将审美意象表现出来,最终构成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7.
张建忠  孙根年 《人文地理》2012,27(5):148-152
随着旅游体验方式转变,挖掘文化内涵为游客塑造高峰旅游体验成为必然趋势。中国是一个宗教旅游资源丰富的大国,宗教遗产旅游作为一种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专项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承是开发的核心。但目前宗教遗产地普遍存在着遗产文化内涵展示不足,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审美价值未能为游客所感知。凝练遗产旅游地的文化意象,将其"活化","可视化"成为必然。以佛教文化为主的宗教旅游成为五台山旅游的根本,"文殊五台,智慧舞台"的文化意象成为五台山宗教遗产地的主题统领。五台山佛教文化遗产地的文化内涵挖掘必须在此主题下展开和进行。  相似文献   

18.
李杰  彭智烨 《神州》2012,(17):228+230-228,230
审美联觉是指在审美感觉活动中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或多种感觉的现象。其基本心理结构生理基础是联觉。外部世界的各种信息不断地刺激人的感官,引起了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这些感觉都是人对外界的反映,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联觉就是这种联系的一种表现。本文以奥涅格的管弦乐作品《太平洋231》为例,尝试从音乐要素中的音高、音强、音长等与情态体验等方面的联觉对应关系入手,来分析审美联觉在此作品中的巧妙运用,让此作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19.
韩秀梅 《神州》2012,(7):201-201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体验,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习听音乐的能力。音乐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的最直接的过程,音乐的审美要从学会欣赏、评价一首作品开始,了解歌(乐)曲所体现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0.
蒋国政 《神州》2012,(21):110
新课程的练习课学生该怎样练、怎样学?教师该怎样组织和引导?凭着本人一贯以来对练习课的理解,觉得练习课,尤其是新课程的练习课,应该像学生学习新课一样,充满生机和玄机,让孩子们在练习课中获得更多的体验与成功。练习,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新教材中练习量的精简、教学中教师对练习课的忽视,很有可能使新课程的练习课依然成为机械性的操练课。新课标、新理念将在练习课中荡然无存。"练习"本身就是一种体验活动,可以从"练习"的思考中获得理性的体验,也可以从"练习"的创造性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还可以从"练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