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信琼 《江淮文史》2004,(3):158-171
安徽抗日根据地的妇女运动与根据地的农运、工运、青运及其他群众运动一样,是随着根据地的建立而兴起,随着根据地的巩固发展而发展的,是在中共的领导下开展的。  相似文献   

2.
刘云 《沧桑》2010,(5):131-132
安徽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了持久抗战,解决经济困难,保障供给,尤其是保障粮食丰收和增产,改善民生,掀起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本文就安徽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水利建设成就和特点进行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3.
吴进  王宣瑞 《安徽钱币》2007,(1):33-34,36,F0004
2005年秋,笔者发现一枚贰角“铜山县地方流通券”,与国民党敌后铜山县政权发行的“铜山县地方兑换券”不同,不知是否为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淮北苏皖边区的铜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发行的纸币?现将有关情况介绍于下,并求教于安徽钱界的同仁先贤。  相似文献   

4.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出师抗日。为了支援前线,巩固后方,改善根据地军民生活,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根据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允许被割断区建立地方银行,发行纸币”的决定,相继建立起自已的银行。据统计,我党领导的19个抗日根据地中,先后建立起24个较大银行(另有10个较小者),共发行了488种货币(详见附表)。只有东江抗日根据地受条件限制,未能发行货币。各家银行及其发行的货币主要是:(1)陕甘宁边区延安光华商店代价券;  相似文献   

5.
八年的抗日战争中,各抗日民主政权大多曾建立银行,发行抗币。抗币的发展,有一个从粗到精,从分散到统一的过程。自1938到1948年的10年期间,历经初期(皖南事变前)、发展(皖南事变到抗战胜利)和统一(抗战胜利后)3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安徽抗日根据地合作经济,是在战争和日伪顽经济封锁的特殊环境下,根据地军民把有限的力量团结在一起,发挥集体优势,提高生产率,解决军需民用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合作经济的创立与发展,对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促进根据地的经济发展、稳定市场物价、改善人民生活、保证军需民用需要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纺织业作为淮南、淮北根据地的支柱产业,密切关联着根据地的政权巩固、经济发展以及民生所需.在和平环境缺失的条件下,为克服纺织业面临的困难,实现纺织品的自给自足,两淮边区政府作出了实行互助合作及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奖励人才与技术、改革分配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变革与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变革取得了巨大绩效,不仅为根据地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与社会基础,而且对抗战的胜利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刘瑞龙是淮北抗日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高度重视粮政工作,建立健全了根据地各级政府机关粮食机构;规范了粮食征收、支付的程序;有计划地开展根据地的粮食生产,为建立完善淮北抗日根据地在生产、征收、保管、支付等方面的粮政工作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财经工作是维持抗日根据地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是坚持敌后斗争的重要物质保证。皖江抗日根据地为了发展生产、保证抗日军民物资需求和维护群众利益,实行了一整套卓有成效的财经政策,极大地发展了根据地的工农业;制定了合理的税收政策,促进了贸易交流并获得了持久的税源;为了与敌展开经济斗争,发行了货币,稳定了金融,为最终战胜日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排法”斗争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建立独立货币本位市场的运动。“排法”并非完全抛弃法币,而是将法币掌控起来作为根据地的“外汇”,以平衡内外经济。就政策而言,“排法”斗争经历了从联合到排挤再到排除法币的转变,斗争实际是中共以法币为媒介与日伪进行的货币战,国民党影响甚微。就实践而言,“排法”斗争中民众质疑与日伪打击相伴而至,中共在经历了失败与调整后才最终获取民众信任,基本廓清根据地货币市场。此后,工商管理局对金融体系的维护亦是“排法”斗争的延续。通过“排法”斗争,中共掌控了区域货币控制权,使其较早在山东地区获得以货币调度各种经济资源的能力,这也是山东抗日根据地能成为中共革命通向成功的有力跳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王钦 《安徽钱币》2004,(1):33-34
淮南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创造的十九块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位于华中腹地,在江淮之间,东临大运河,西屏大别山,南抵长江,北濒淮南,是新四军第二师,坚持敌后抗战的战略区。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淮北抗日根据地政府引导、鼓励农民组织多种形式的生产互助组,开展劳动互助;并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合作,建立各类合作社,局部调整了农村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使根据地经济在战争期间得以增长,民众生活水平普遍较战前有所提高,社会财富开始向以贫农为主体的农民阶级流动,与国统区农村进一步两极分化,民众生活日趋艰难形成鲜明对比;提高了根据地农民的组织化水平,唤醒了农民的阶级意识,增强了农民的政治觉悟;促使根据地存在的懒汉思想开始发生转变,提高了妇女地位。轰轰烈烈的互助合作运动,推动着淮北农村由传统向现代变迁。  相似文献   

13.
减租减息与淮北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抗日战争时期淮北抗日根据地为考察对象,通过对减租减息政策的推行对根据地的土地关系、阶级结构和乡村社会生活等几个方面的影响的考查,来反映根据地乡村社会的变迁。减租减息促使土地向中、贫农手中分散;阶级结构呈现出由两极向中间流入的态势;乡村社会生活特别是贫下中农的生活逐渐改善,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日益增强。这种变迁不仅为根据地的存在和继续扩大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中国乡村社会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钱币》2004,(2):67-67
张新知等编著的《东北革命和抗日根据地货币研究》一书已由中国财经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2 5万字,对东北地区(包括冀热辽和内蒙古东部)所有革命货币和证券的发行背景、流通地区、票券种类、版别划分、设计特征等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考证。同时附有全部5 6 5幅原大原色精印彩图,其中很多为首次披露,货币和证券图版全,版别划分精细。每图之后均按“图案及颜色”、“票幅尺寸”、“印刷厂”、“发行及停用时间”、“收藏特征”、“收藏参考价”等内容进行详细说明及标注。全书铜板纸精印,大16开本豪华精装,限印15 0 0册,颇具实用性、观赏性和收…  相似文献   

16.
中共在抗日革命根据地形成了最广泛的社会动员,儿童、妇女、青年等积极参与。长期占据农村的传统思想行为和观念被视作迷信加以破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的意识形态在广大民众中树立起来。文艺活动作为社会动员重要的推动武器,将抗战的思想和中共的政策很好地进行了宣传。中共最终完成抗战及夺取政权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社会动员,为日后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对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问题,曾经作过这样的精辟阐述:“一切游击战争的根据地只有建立了抗日武装部队,战胜了敌人,发动了民众这三个基本条件逐渐地具备之后,才能真正地建立起来。”1941年,岳南抗日根据地的重新开辟,就是邓小平同志把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具体、灵活地运用于岳南地区,同日伪顽进行复杂斗争的结果。回顾和研究这段历史,不但对于研究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根据地理论有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也会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安徽在抗战时期发行过多套流通纸币,现将淮南、江淮、淮北三个银行发行的纸币介绍如下:(一)淮南银行:(1)、淮南银行壹角券,票面浅蓝色,票面上部印有横式“淮南银行”四字。票面左侧印票额“壹角”,票面右侧印有水车篷图案,在车篷图案上部印有编号、票正中印有红色“样票”两字。面额下边方印有“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年号。  相似文献   

19.
试论抗日根据地的科技队伍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为此,在陕甘宁边区和其他各抗日根据地内,进行了必要的科技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了一支有一定研究能力的科技队伍.本文从抗日根据地科技队伍建设的环境营造、途径、科技人才的分布和科技队伍建设的评价等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20.
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减租减息,改变了根据地的土地关系结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打破了传统农村借贷的恶性循环,保障了佃权,削弱了佃农的人身束缚,在较大程度上解放了根据地的生产力,并由此推动了根据地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具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