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抗战时期,老舍先生曾一度住在重庆北碚,梁实秋也住在那里。有一次,北碚各机关文化团体发起募款劳军晚会,老舍自告奋勇,表示要说一段对口相声,并选中了梁实秋做搭档。老舍对相声多有研究,排练时,他对梁实秋说:"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副冷面孔,  相似文献   

2.
脸谱     
1949年,朋友们在重庆为老舍先生祝寿,并祝贺他从事写作20周年。大家说了许多鼓励的话,轮到老舍先生致词的时候,老舍先生早已泣不成声,只喃喃地说出一句来:“20年,历尽艰苦,很不容易,但是拉洋车、做小工20年也很不容易,我定要用笔写下去,写下去。”  相似文献   

3.
相声大师侯宝林走过了苦乐交融的75年人生路,度过了呕心沥血的65个艺术春秋,在他的生命临近终点时,还孜孜不倦地研究相声艺术。 他患的是胃癌,做了胃全切,术后病复发,进食困难,整整五个月全靠静脉输液来维持生命。 在病床上,侯宝林完成了《毛主席听我说过的相声》的编纂工作;为中国名人丛书撰写了6000余字的《我的少儿时代》;和亲朋好友讨论了有关相声的几篇论文、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以及“笑话集”的出版事宜;每天都要与前来探视的亲人谈相声的历史、发展和表演技巧等问题;还让女儿侯珍为他借一本《古优解》,买一本《梁实秋·林语堂妙语录…  相似文献   

4.
文化大革命爆发时,老舍在北京市文联工作。老舍出事的前两天,北京市文联开会,老舍问茅盾先生:“明天的‘斗批改’大会你参加不参加?”茅盾先生没有作正面回答,只轻轻地向他摇了摇手。第二天(1966年8月23日编者注),老舍问我:“今天是红卫兵学生们‘帮助’我们文联搞‘斗批改’,你看我参加不参加?”我说:“没有通知你就不参加。”老舍接着  相似文献   

5.
在儿童教育上,老舍先生有一套独特的思想,既是针对自己孩子的,也是泛指所有的孩子,算是他的教育思想吧,细想起来,有以下八条:“木匠说”1942年8月,老舍先生曾写过一篇叫做《艺术与木匠》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我有三个小孩,除非他们自己愿意,而且极肯努力,作为文艺家,我决不鼓励他们,因为我看他们作木匠,瓦匠,或做写家,是同样有意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不必非入大学不可”老舍说的“不必非入大学”,是一种反传统的教育思想。老舍先生在给妻子的一封信里谈到对孩子们的希望时写道:“我想,他们能粗识几个字,会点加减法,知道一点历史,…  相似文献   

6.
老舍教子     
老舍先生在儿童教育上有一套独特的思想,既是针对自己的孩子的,也是泛指所有的孩子的,总结起来有以下几条:“不必非入大学不可”这倒不是说他不主张别人上大学,他说的是“不必非入大学”,这是一种反对“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老舍先生在给妻子的一封信里谈到对孩子们的希望时写道:“我想,他们……不必非入大学不可。假若我看到我的女儿会跳舞演讲,有做明星的希望,我的男孩体健如牛,吃得苦,受得累,我必非常欢喜!我愿自己的儿女能以血汗挣饭吃。一个诚实的车夫或工人一定强于一个贪官污吏,你说是不是?”儿童“宜多玩耍”老舍先生特别珍视儿童的…  相似文献   

7.
老舍的稿子受到排字师付赞扬老舍先生写稿都是用毛笔,无论时间多紧,都是书写得很工整。个别写错的地方也都认真贴补好,如不仔细看,还发现不出是改正过的。因而赢得了印刷厂排字师付的赞誉,每当他们拿到老舍先生的稿子,总是赞不绝口地说:“老舍,够意思!冲着人家这...  相似文献   

8.
我和书     
在北京天桥小戏园子唱戏,真是长知识、见世面,也招龙引凤啊!著名教授侯仁之、吴组缃,以及从美国回来的老舍先生,还有赵树理先生等,那时,都深入到社会底层,向民间艺人学习。他们带着学生看天桥小戏园子,听小戏棚子里的说书,看什样杂耍。侯仁之、吴组缃先生还带学生来我住的小房子参观。他们发现我窗台上有一排小人书,觉得奇怪,便问:“凤霞,你摆这么多小人书是……”我看出侯先生不明白,说:“这书是我看的。”侯先生惊奇地说:“怎么,你看小人书?”我说;“是,因为我不认字,不会看字书。”侯先生很同情我,说:“你爱书,好。努力学会认字吧,我相信…  相似文献   

9.
1949年我离开家乡,来到兰州西北师范学院。我到了美术系以后,听别人讲美术系的师资在学校里算强的。吕斯百先生是从法国回来的,很有成就,他是徐悲鸿先生的学生,解放后曾在华北革命大学学习,毕业时他要求到边疆,分配到我们学校。他对我们说:“我曾经向在北京的徐悲鸿先生要美术教员,可徐先生说:‘为什么向我要教员呢?在你们西北就有一个画得很好的青年画家,叫做黄画胄。’”他听了徐先生的话,就开始在西北寻找“黄画胄”,可是找了许久也没有找到,于是又问徐悲鸿先生,徐先生说好像是在军队。吕斯百先生又去军队中寻找,终于找到了,原来不叫什么“黄画胄”,而是叫梁黄胄。到了1950年,我们开学大约有一个月的样子,吕先生领着一个中等个子、脸膛黑红的青年来到了我们教室。这个人的腿有些瘸。我们正在奇怪的时候,吕先生说道:“大家注意了,这位就是梁黄胄先生,他将给你们教创作课。由于他在军区时去青海剿匪,右腿受了伤,又得了严重关节炎,所以上课时你们一定要搬一把椅子给他坐。”元旦前,我们的作业都完成了,准备举办一次观摩展览,同时开一个联欢会。这在我们系是一件大事。我们邀请了黄胄老师,与我们一起过新年。会上同学们表演了各自拿手的节目,还请几位老师表演。...  相似文献   

10.
“说、学、逗、唱”是相声中经常提到的术语,代指相声演员的四种基本艺术手段。 说:最基本的一种表演技巧,貌似平常,实则繁难。  相似文献   

11.
1948年的冬天,窗外飘着大雪。北平东城内务部街一个大四合院的书房里,半夜还亮着灯光。梁实秋先生和自己心爱的大女儿梁文茜在灯下长谈。父亲耐心劝导,女儿理直气壮,谁也没有说服谁。梁实秋又一次耐心地说:“茜儿,共产党就要进北平了,国内形势很紧迫,我们不宜在这里长期居住,我和你母亲商定,全家到海外去生活……”梁文茜是北京大学法律系的学生。她天性活泼开朗,爱说好动,极富口才表达能力。在大学里,她是个多才多艺的高才生,不仅学习优秀,而且踊跃参加学校组织的诗歌朗诵、歌咏、演讲、跳舞、游泳、划船、演戏等各类文体活…  相似文献   

12.
于惠 《名人传记》2018,(7):26-3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胡适声名远播.交游广泛.许多人提及他时都言必称“我的朋友胡适之”.这一度成为当时的流行语;但与其相交数十年的梁实秋却从未说过此语,梁实秋在《怀念胡适先生》一文中坦言无论是当面会晤,还是与别人提起胡适时,他都会恭敬地尊称年长他十一岁的胡适为先生。  相似文献   

13.
2005年11月5日,郭德纲、于谦天津相声专场演出大获成功。于谦是郭德纲的捧哏搭档。他十二岁考入北京市曲艺团“团带班”学相声, 1985年毕业后一直在北京曲艺团工作,但却有十几年不登台表演相声。那段时间里他忙于电视剧、小品表演,还到北京电影学院读了几年书,直到与郭德纲的合作,才把他的工作重心又拉回了相声圈  相似文献   

14.
徐秋 《中华遗产》2009,(7):150-151
大概很少有中国人不知道相声,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相声跟戏法——即中国传统魔术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看看典型的民间戏法是怎么样表演的:表演者一般是两个男人,开场就耍嘴皮子,类似逗哏的一位戏法师先说,“戏法都是假的,为什么穿大褂,就为好藏东西,大褂越肥带得越多——我的就肥”,说着抬起双臂亮亮身相,果然这戏法师的长衫肥得不成比例,惹得围观的人大笑。“变什么得带什么,我这也带着呢”,戏法师伸手到大褂里来回摸找,  相似文献   

15.
我怎样认识程疯子老舍先生简单几笔就勾勒出一个让人喜爱的程疯子。这人物并能给演员一种强烈的冲动和欲望,要求去表演他。但是从演员表演上再做具体研究,也还有要求得到补  相似文献   

16.
正"六一"的校园一片喧哗。我们每个小朋友的脸上都带着灿烂的笑容。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学校的大操场上观看"六一"文艺汇演。"六一"儿童节的节目真是丰富多彩,有唱歌、有跳舞,还有相声表演。其中,我最喜欢的节目是四年级的两位大哥哥表演的相声,他们  相似文献   

17.
1937年“七七”事变时,老舍先生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后因战事紧张,校里的教员和学生都陆续疏散走了,老舍先生抱着“一个教书人最珍贵的东西是他的一点气节,我不能等待敌人到来,把我那点珍宝在了去”的心情,也赶紧出走。11月18日夜,他离别妻子和儿女,自己提着一个小箱,好不容易挤进了人满为患的火车,流亡到当时成为抗战中心的武汉。到1938年7月30日,老舍先生在武汉生活了8个月。主办“文协”和《抗战文艺》的工作当时集中在武汉的文艺界人士人数不少,国民党很想罗致这些人为自己所用,但文艺界的人不上这个当,国民党无法把这些…  相似文献   

18.
<正>在中国民间说唱曲艺中,相声是一种笑的艺术,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的“俳优”和唐代的“参军戏”,大约在清代道光至同治年间形成了独立的曲艺种类。相声源于民间说讲笑话和口技摹拟表演等艺术形式,来自民间,扎根生活,涌现出“像声”(口技)名家郭猫儿,以及传承至今的《八猫图》《猫蝶图》等经典相声作品,这是中国猫文化在相声艺术中的生动体现,同时相声艺术又为中国猫文化史增添了幽默快乐的一章。  相似文献   

19.
高锴 《炎黄春秋》2014,(9):62-65
新中国成立不久,老舍先生摆脱反动势力的阻挠,横渡大洋,回返祖国。当时我在燕京大学文学院上学,同学中很多是“老舍迷”,学生会派我和小陈设法去邀请老舍来校讲演。一个星期日的早晨,我和小陈兴冲冲进城直奔老舍家。叫门进了小院,哈!在窗台前浇花的正是老舍。  相似文献   

20.
“老舍是相当平民化的” 傅光明(以下简称傅):您能否谈谈您与老舍先生是如何认识的?他最初给您留下了什么印象? 邓友梅(以下简称邓):我和老舍先生认识是1950年的十一二月份,大概我是他从美国回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