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福州市流动人口调查数据,从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3个方面分析了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环境感知及其群体差异和对定居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①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环境感知存在层次性,其排序如下:生态环境 > 人文环境 > 制度环境;②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环境感知存在群体差异,性别、职业类型、个人及家庭收入和方言适应程度的影响显著;受教育程度和居留时间仅有一定影响;而年龄、婚姻状况的影响不显著;③在控制了个体特征后,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环境感知对于提高其定居意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拥挤感知是主体对客观环境的一种反馈,当前旅游拥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景区承载力和容量方面,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探讨个体对空间使用程度之评价的研究仍不成熟。本文结合旅游景区游客交往特征,提出游客拥挤的物理拥挤感知和社交拥挤感知维度。以三清山世界自然遗产为案例地,检验了游客拥挤感知两个维度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游客在景区的拥挤感知可以分为物理拥挤感知和社交拥挤感知两个维度;2各因素对游客拥挤感知不同维度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不良行为接触感知是造成游客物理拥挤和社交拥挤感知的最重要因素;3各类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对游客社交拥挤的调节作用,物理拥挤感知主要受空间使用程度及与他人不良行为接触影响。  相似文献   

3.
邻里作为城市居民的重要日常生活场所,对健康的影响引起广泛关注。本文选取武汉市南湖街道这一典型住区,运用多元回归分析,针对商品房和保障房邻里展开对比研究,解析不同类型邻里中居民的邻里环境感知对自评健康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控制个人因素后,体育休闲设施感知、归属感和安全感显示出对自评健康独立且显著的影响。而在对比研究中,商品房邻里的居民自评健康受邻里环境感知的影响较显著,而保障房邻里的居民自评健康受个体层面特征的影响较显著。因此,宜针对不同类型邻里制定差异化的社区健康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4.
了解大学生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府影响感知现状,可以更好地为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本研究设计旅游可持续发展感知量表,对浙江省8所高校的46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借助软件SPSS 26.0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研究表明,大学生对整体旅游可持续发展感知比较良好与明显;受访者在旅游可持续发展感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各维度均与基本信息变量存在显著相关性。根据研究成果,本文从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和游客三个层面提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兰  孙文尧  吴莹 《人文地理》2020,35(2):55-64
在“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和健康城市建设背景下,关注城市建成环境对公共健康影响的研究日益增加。目前相关研究主要纳入了客观测量的城市环境变量,而主观感知的城市环境变量能够体现出客观测量的城市环境变量难以捕捉的健康影响效应,具体作用有待深入探究。本研究建立了个体、社区和城市三个层面的分析框架,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于2016年开展的“社会态度与社会发展状况”全国大样本问卷调研数据,探究主观感知的城市物质环境和服务环境对居民自评健康的影响作用并识别显著影响要素。研究发现:感知的城市环境对居民自评健康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居民对城市绿化、基础设施状况、住房保障和医疗服务的感知是影响自评健康较为主要的环境感知因素。最后本研究基于定量分析结果讨论对健康城市评价和研究的启示,推动健康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蔡晓梅  朱竑  刘晨 《人文地理》2012,26(1):119-126
本文在构建情境主题餐厅概念的基础上,选取广州味道云南食府的顾客为研究对象,基于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的方法,探讨顾客对情境主题餐厅表演的感知特征。主要结论有:(1)情境主题餐厅表演感知影响顾客感知价值;(2)情境主题餐厅表演的感知价值影响顾客满意度;(3)情境主题餐厅表演感知影响顾客满意度;(4)顾客特征差异影响他们对情境主题餐厅表演的感知、感知价值和满意度。该结论对于新文化地理学城市微观文化空间的顾客感知理论有重要价值,对于情境主题餐厅的经营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竞争的不断加剧,地方政府着力于塑造城市形象以吸引外部资源,这种效率导向的建设行为扩大了城市内部的空间差异,并使得外地游客与本地居民的空间感知产生差异。本文以语义差别法(SemanticDifferential)为分析工具,通过对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部城镇的实证调查,比较分析了外地游客相对于本地居民对城镇感知的评价特征。分析发现,研究对象的空间感知总体呈现平庸化的格局,但是外地游客对城镇生态环境品质、城乡空间差别方面的空间感知评价均优于本地居民,且这种评价与实地场景照片内容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研究最后提出,对旅游城镇而言,地方政府往往重点建设外地游客高频活动区域,易忽视对本地居民日常生活场所的建设投资,从而导致了两类社会群体对空间感知的语境差异。  相似文献   

8.
黄向  吴亚云 《人文地理》2013,28(6):43-48
本文研究了空间感知基点的改变影响地方依恋持续性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①一个地方进行空间要素的形式改建、位置移动或色彩变换会导致空间感知基点的变化,进而引发地方依恋的减弱或中断,因变化后的空间物质要素和人们的地方记忆不符,从而引起地方的不认同。②当环境感知基点的改变迎合了人们的心理或某些功能需求后,地方记忆对地方依恋的支配地位便受到影响,因而依恋不会显著降低且可能增强。③地方记忆包括童年记忆,校园记忆和成年记忆,且内容一般与休闲活动相关,其中前两类最不容受侵犯。  相似文献   

9.
对辽宁省大连市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居民进行抽样调查,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4个方面探讨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研究结果表明,当地居民认为发展乡村旅游的正面感知明显,尤其在增加就业机会、吸引投资项目、提高生活质量、完善生活环境、增强居民法治意识方面更为明显,总体利大于弊;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居民其影响感知和态度存在差异,针对不同居民对乡村旅游感知影响差异,提出助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高栓成 《旅游纵览》2023,(5):40-42+47
对辽宁省大连市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居民进行抽样调查,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4个方面探讨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研究结果表明,当地居民认为发展乡村旅游的正面感知明显,尤其在增加就业机会、吸引投资项目、提高生活质量、完善生活环境、增强居民法治意识方面更为明显,总体利大于弊;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居民其影响感知和态度存在差异,针对不同居民对乡村旅游感知影响差异,提出助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戴君虎 《人文地理》1998,13(4):26-29
在回顾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本文简述了环境经济系统研究中的几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特别指出生态学在本类研究中的作用。最后,简述了现阶段环境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常用研究方法,以及由于经济发展而引起的环境问题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2.
关于北京城的风水与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渡边  欣雄 《人文地理》1998,13(2):65-67
本文以一位社会人类学家的眼光对北京城的都市风水与环境评价过程作了研究。指出,北京城虽然是按照《周礼·考工记》而设计建造的中国都城的典范,但透过"八臂毗沙门天城"的神话的表象,可窥视北京城的规划强调的是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准则。通过风水思想与神话,我们深知都市建设中环境意识的重要。  相似文献   

13.
戴林琳  盖世杰 《人文地理》2011,26(4):109-114
以乡村节事及节事旅游对不同类型乡村聚落的影响差异为主要关注点,选取北京远郊区的江水河村、长哨营村作为节事举办地案例,以当前国内乡村地区普遍应用的民俗文化类节事作为节事类型案例,从居民感知角度采集节事影响的基础数据,结合SPSS等数据处理工具分析和探讨了两地居民对同类节事的感知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两个村落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差异,进一步从节事活动可参与程度、节事举办地特征以及节事与节事举办地资源适配性的角度,阐释了乡村节事应用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乡村节事的差异化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桂林七星公园为案例地,采用因子分析凝炼了映象认知维度成分,验证其符合功能-混合-心理的变化趋势。其中,功能成分体现在对旅游服务及设施的感知上,混合成分体现在对自然资源环境、历史文化环境的感知上,心理成分体现在对地方社会环境的感知上。通过构建结构方程,发现对地方社会氛围的感知对于情感映象有正向显著的影响;旅游服务及设施对游客满意度具有最显著的影响,自然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环境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在满意度对行为意向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条件下,认知映象各成分对游客行为意向产生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5.
沈瑶  木下勇  贺磊 《人文地理》2015,30(3):28-33
本文从探讨住宅高层化对儿童户外游戏空间影响入手,引入"第一,第二,第三游戏空间"的概念,对城市居住区游戏空间历史演变脉络进行考察。再通对游戏空间适宜度指标研究和应用,分析出以北京为代表的高层居住区户外游戏空间发展特征与问题。然后通过改造实例介绍以及东京、北京典型高层住宅小区户外游戏空间据点和行为轨迹对比研究,提出引入"家地带"改造理念和促进游戏空间资源多样化的设计手法,是更新与提升我国高层住宅小区外部空间游戏适宜度的两大方向。  相似文献   

16.
北京文化旅游:现状·难点·战略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徐菊凤 《人文地理》2003,18(5):84-88
化旅游是北京的核心旅游产品,也是北京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但研究与调查表明,北京的化旅游还有许多难以与市场发展需求相称之处。在此基础上,本分析了北京五种类别的化旅游产品的发展状况,指出了它们的优势和不足,归纳提炼了北京发展化旅游的难点,并据此提出了六项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Internationally, fieldwork is generally seen as intrinsic to the very nature of geographical education. However, objective experimentation comparing student learning experiences with and without fieldwork is rare. During 2001 in the UK, fieldwork was withdrawn from many university degree programmes as Foot and Mouth Disease led to restrictions on access to the countryside. This restriction provided an unexpected opportunity to assess student perceptions of fieldwork in the light of its absence and to review those alterna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which were put in its place (where appropriate). To this end, nominal group technique (NGT) was applied to five groups of students from five separate UK universities to obtain information on the groups' perceptions of the value of fieldwork. NGT elicited almost 300 responses from 33 final-year students representing a high level of group consensus on the issues involved. Rationalisation of responses identified 12 categories, which reflect and amplify key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ddressed by fieldwork in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from existing theoretical literatur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student perception of fieldwork (based on previous university-level field experiences) is overwhelmingly positive. The groups identified the experience of geographical reality, developing subject knowledge, acquiring technical, transferable and holistic skills, and working with peers and lecturers as being the most important perceived benefits of fieldwork. Negative impacts of fieldwork included high levels of time consumption. Using a systematic and objective methodology, these results confirm, in a novel rigorous multi-institutional approach, the conception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fieldwork as being of significant value for the overall student learning experience.  相似文献   

18.
中关村科技园区在北京城市空间扩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玲  沈体雁 《人文地理》2003,18(1):66-69,89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各种类型的高新科技园区应运而生,研究高新科技园区的发展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有时代意义。中关村科技园区是北京发展知识经济的基地,在科技园区中具有代表性,本文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用地规划、产业规划、交通规划、环境规划入手,分析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在北京城市空间扩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结果表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将加速北京向郊区化方向发展,同时吸引高素质人才聚集西北地区,其中心区有可能成为北京城市的副中心,从而促进北京大都市多中心格局的形成,同时诱发产业轴线空间发生战略性转移,使得西北-东南轴向成为北京大都市最重要的空间扩展轴。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北京市总体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设性的修订意见。  相似文献   

19.
万柳堂是北京古代著名的私家园林,元代廉希宪创始,清代冯溥沿用其名而异地另建,在当代北京地名中虽有遗迹可寻,但彼此地望相差甚远。本文辨析了元代万柳堂的所在地点以及清代多种有关文献存在的错误,讨论了两个万柳堂的环境特点、兴衰过程、历史影响及其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