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冬不拉弹唱哈萨克族民歌。是新疆哈萨克族弹拨乐器冬不拉的演奏与民歌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冬不拉是哈萨克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常用于独奏、合奏、伴奏和弹唱中。冬不拉的演奏技巧相当丰富,有10多种演奏方法,弹与挑各种演奏法可单独使用,也可在乐器中混合使用。  相似文献   

2.
黄适远 《丝绸之路》2011,(15):41-43
走进伊犁大草原,一望无际的绿色地毯匍匐在西天山的院落,镶嵌在这块地毯上的白色毡房星星点点,无限诗意而浪漫,巍峨的西天山如一个沉默的生命悄然注视着尘世变迁。放目眺远,"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真是放松心灵的好地方。  相似文献   

3.
《丝绸之路》2007,(2):16-19
冬不拉弹唱 哈萨克族民歌。是新疆哈萨克族弹拨乐器冬不拉的演奏与民歌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修柯 《丝绸之路》2007,(3):20-21
夏天,阿克塞最宜人的时刻是傍晚。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在洁净的人行道上,向广场或民族风情园集中。在那里,也许就在今晚,会有一场文艺演出,由专业的或者业余的演员表演,是传统的音乐,哈萨克特色的舞蹈。有一个看起来只有十一二岁的小姑娘,穿着传统服饰,嗓音甜美地唱着一支我们听不懂的歌。有一个小伙子在弹冬不拉,那个只有两根弦的弹拨乐器在他的手里发出热烈奔放的乐声,据说他是专门到新疆学的。民族风情园里有号称“亚洲第一大”的哈萨克毡房,几百号人在里面也不会觉得拥挤。  相似文献   

5.
《神州》2006,(3)
多民族聚居的甘肃省,伴随着各民族人民长期的交融,形成了文化的独特形态和丰富内涵。“花儿”民歌、藏族的民族风情、东乡族的民间文学、哈萨克族的冬不拉、裕固族特有的传统婚礼等文化表现形式都极具特色;民间剪纸、傩面制作和香包刺绣等民俗艺术绵延不绝。有“天下第一鼓”之  相似文献   

6.
生活在伊犁河畔的哈萨克族,人人能骑善射,个个能歌善舞。在大草原上,人们常说:“歌和马是哈萨克人的一对翅膀。”这说明哈萨克人把唱歌看得与牧马一样重要。哈萨克人有这样一句谚语:“当你降生的时候,歌声为你打开世界的大门;当你死亡的时候,歌声伴你走入坟墓。”哈萨克族传统的文学艺术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在旧社会,哈萨克族识字的人不多,过去的历史、传说以及其他民间文学都是靠口头流传下来的。在这个过程中,阿肯起了重要作用。阿肯是哈萨克语,意为民间歌手。阿肯既是演唱家,又是诗人、作家。他们不仅收集,还能创作。他们能出口成章,即兴而歌,才华出众。获得“阿肯”称号的人,深受牧民们的尊敬和爱戴,声望很高。据说,过去部落间发生争执和摩擦时,假如有一位很有名望的阿肯出来调停,弹着“冬不拉”(一种民族弹奏乐器),唱着和善歌,冲突的双方就会握手言好。每逢节日或喜庆日子,都少不了阿肯的身影。在哈萨克聚居区,还经常举行阿肯弹唱会。阿肯弹唱会一般由著名的阿肯独奏冬不拉开始,然后是男女阿肯的对唱,内容一般是赞美家乡的美丽风光,歌颂英雄人物,比较多的是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歌词多半是一问一答式的即兴之作。阿肯们弹唱的歌曲,有时激昂高亢,有时诙谐幽默,声...  相似文献   

7.
"不确切的光线,人们无奈地接受着它,印记在每一张写有单调故事的面孔上。"韩磊说,"这是构成我的影像的基础。"他的胶片上显示着这样的画面:有积雪的地面、铁路、戴眼镜的学童、路灯、烟囱、简易石桥……  相似文献   

8.
付超 《收藏家》2011,(9):30-34
在故宫收藏的大量珍贵地毯中,其中有一部分是隶属于宁夏地毯的精品之作。它代表着明清时期宁夏贡品,进到皇宫属于御用的地毯,并在宫中众多地毯中有些成为清代地毯精品的代表作。在宫廷御用地毯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
孤独的国王侍从们鞠着躬,一个个沉默地离开。皇宫华丽大理石装饰的壁炉旁,国王贾南德拉点燃了一支香烟。"太孤单了",贾南德拉深深吸了一口,心不在焉地将烟灰弹在虎皮地毯上,"我也是人!我想念我的兄弟姐妹。"令《时代》记者亚历克斯·佩里诧异的,是大部分时间里,贾南德拉倾  相似文献   

10.
李晓峰 《民俗研究》2002,(3):138-142
胡琴是我国弓弦乐器的总称。在中国吹、打、弹、拉诸类传统乐器中,弓弦乐器形成得最晚。土鼓、石磬之类的原始敲击乐器是中国音乐文化史上最早的乐器,随后出现的是骨哨、陶埙等可以发出简单音高的吹奏乐器;琴、瑟、筝等类弹弦乐器也较早地跻身于上占音乐的行列中。在周代,“八音”这一乐器分类法名称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代乐器艺术的发展已进入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  相似文献   

11.
《贵阳文史》2012,(4):6-6
没有大肆宣传,不在黄金时段,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这样火了。 第一集还未播完,微博上已热议纷纷,"《舌尖上的中国》看得我垂涎欲滴"。很快,"舌尖上的中国"冲上新浪微博话题榜,在天涯论坛也引起广泛热议,受关注度超越近期所有热播电视剧。  相似文献   

12.
我曾在本专栏写过不止一次,"危机"由"危"和"机"二字组成,说明"危难"与"机遇"往往是一体两面。处理得不好是"危",处理得好却往往伴随着"机"。这是从造词中凸显的中国人的重要智慧。对于政治而言尤其如此。最近的日本大地震和随后的核辐射泄漏事故,又是一例。  相似文献   

13.
<正>哈萨克族是一个爱好音乐和诗歌的民族,祖先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尤其是六十二阔恩尔。千百年前,一代又一代艺人用手中的冬不拉弹唱着草原、马、天鹅、故乡、亲情……它是音乐,也是哈萨克族人民的精神所在。传承久远的草原旋律"六十二"和"阔恩尔"是中国哈萨克人心目中两个神圣的词汇。哈萨克人认为,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六十二根血脉,正是这些血脉终日不停地运动,才给人体带来了旺盛的生命力。"六十二"在哈萨克人的生活中具有"众多的""重要的""代表性的"等多重含义。"阔恩尔"音译为"棕褐色",能够让人联想到泥土、山峦、草木在秋季自  相似文献   

14.
方忆  薛洁 《神州民俗》2007,(11):21-24
文章以婚姻家庭作为哈萨克族女子进入新的人生角色的起点和第一线索,其间贯穿着她们在家庭社会生活中的贡献与价值,其中重点放在哈萨克族妇女与草原民俗文化的互动关系上,以民俗文化视野展现哈萨克族妇女在整个哈萨克民族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试析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方法论翁有为,王树荫如果说,"反修防修"、建立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目的论,那么,"以乱求治"理论、"造反"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则是毛泽东发动并坚持"文化大革命"的方法论。如...  相似文献   

16.
"六书"在先秦时期是应识字教学的需要而产生的,"六书"的社会意义在汉代已与先秦时期不同,"六书"中的一些基本条例的出现,可能早到甲骨文时代,运用出土的文字材料和传世的识字教科书有助于探讨西周至春秋期间的识字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7.
《风景名胜》2011,(9):160-160
喀山位于喀赞河与伏尔加河的交汇处,是俄罗斯少数民族自治共和国——鞑靼斯坦共和国的首府,因其历史文化遗产与莫斯科、圣彼得堡并列为俄罗斯仅有的三个"A"级历史文化城市。在鞑靼语中,"喀山"的意思就是"大锅",因当时这座城堡的形状如同一个倒扣着的大锅而得名。这里的大锅,也确实酝酿着不少美食,秋季水草丰美,牛羊也到了最肥美的时...  相似文献   

18.
"隆科多案"原本是清政府内部政治斗争,但隆科多是清政府派往边界谈判的首席代表,"隆科多案"中雍正将隆科多撤职是导致清政府谈判失利的直接原因,对于清政府来说,《布连斯奇条约》本质上是一个失败的条约。  相似文献   

19.
中国“抑兼并”思想的考察与辨析李舒瑾中国历史上的"抑兼并"思想,主要指抑制大地主、大商人兼并农民土地或财富,调节贫富悬殊,以维护社会稳定的经济思想。如同任何社会意识的产生都来源于一定的社会条件并指导着一定的社会实践一样,"抑兼并"思想既是一定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20.
彭如 《湖南文史》2011,(6):70-70
"弹棉花啊弹棉花,半斤弹出八两八,旧棉花弹出新棉花,弹好了棉花姑娘要出嫁……"这是一首关于弹棉花的民谣。弹匠也称弹花匠、弹棉郎或弹匠师傅,是指弹制棉絮(也叫棉被)的民间工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