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资讯     
《中国文化遗产》2009,(4):134-135
《考古》2009年7月/8月 第62卷第4期 “潜入”历史:十个最新水下发现 近年来.营利性质的水下打捞引发了公众的想象.媒体上不断出现宣称他们发现宝藏船的令人激动不已的标题。然而.其意义远非仅仅发现一些金币,而更在于其对于航海探索的价值。水下考古研究者不断有新发现.扩展我们对人类历史的了解。下面,介绍十个正在进行的水下考古项目。  相似文献   

2.
资讯     
《中国文化遗产》2012,(2):106-110
《考古》2012年5/6月第65卷第3期水下考古学家詹姆斯·戴尔嘎多,十几年前曾第一个潜入沉船残骸并随后撰文将泰坦尼克号介绍给读者,此次在《泰坦尼克号考古》一文中,戴尔嘎多提及在2010年随一个新的探险队再次探访沉船残骸。文中从水下考古角度详细记录了与十几年前相比沉船残骸发生的显著变化。戴尔嘎多认为,泰坦尼克号最终将成为极具真实感的考古遗址。在《发掘Tel Kedesh(基低斯)考古  相似文献   

3.
<正>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已走过了20多个年头。20多年来,中国水下考古工作积累了相当的工作经验,培养了一支专业高效的考古队伍。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福建连江定海白礁一号沉船、西沙华光礁沉船,还有福建平潭碗礁一号沉船、广东南澳一号明代沉船、广东阳江南海一号沉船等都成功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地区开展的一系列水下沉船遗址调查,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4.
《丝绸之路》2010,(14):18-18
<正>2010年4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与海南省文物局合作,于4月14日至5月19日,对西沙群岛海域永乐群岛诸岛礁进行水下文物普查。这是继2009年西沙群岛海域宣德群岛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水下考古调查。  相似文献   

5.
2014年10月16-18日,首届"水下考古·宁波论坛"在宁波举办。到会的100余位嘉宾围绕水下考古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展开讨论,14位专家从水下考古的回顾展望与发展态势、项目管理与技术创新、最新收获与研究成果等方面做了专题发言。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水下考古自1986年筹备开展以来,开展了“南海Ⅰ号”、西沙群岛、崖门内海沉船遗址以及其它一些小型水下考古遗址的勘探和发掘工作,建立了中国水下考古科研与培训基地,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水下考古工作者。广东省水下考古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对推动全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十几年前笔者介绍了福州城市考古出土的瓷器上的墨书,近年来随着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又结合其它地区的新材料,加以综合并介绍给大家。本文探讨的墨书是指在瓷器的底部及涩圈内的墨书,绝大多数书写于瓷器的底部及圈足内,少量在外下腹无釉处,个别在碗内涩圈。1、西沙"华光礁一号"宋代沉船遗址,1999年水下考古调查出水了一批瓷器。在一些器物的底足内,发现墨书题记。标本99XSHGW1:0832,粉盒底面有墨书"杨囗"。标本  相似文献   

8.
我国考古事业随着技术的进步有了很大发展,水下考古也得以实现与提升。文章就水下考古德化窑瓷器进行研究,介绍了水下考古及德化窑瓷器水下考古遇到的困境,并对德化窑瓷器现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文物》2017,(9)
<正>本书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与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历年来合作开展的福建沿海海域水下考古调查的系统性学术报告与总结,也是沿海水下考古调查系列报告之一。自1989年以来,特别是2004~2010年,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发现了30余处水下文化遗存,其中包括五代至清代的沉船遗址和水下文  相似文献   

10.
正我很幸运,赶上了水下考古发展的好时候,参加了南海一号和南澳一号的发掘工作。从开始参与南海一号的发掘工作到现在,已经近30年。回想起来,当时只是想努力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觉得很有挑战性,很喜欢。回头一看,却是如此意义重大。那个时候海丝的概念还没有被强调,只是说针对水下考古的沉船,做一项水下考古挖掘工作。当时对南海1号整体考古的时候,水太浑浊,没有能见度,因此提出了整体打捞的方案,我们压力非常大,因为我们所  相似文献   

11.
2006~201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并受浙江省文物局委托,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和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同时调集辽宁、天津、山东、福建、湖北、安徽、江西等地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参与,连续5年持续开展了浙江沿海水下考古调查工作。现将有关调查情况作一简要汇报①。一、调查方法在开展浙江沿海水下考古调查时,首先是开展陆上调查,通过文献查寻和口碑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寻找水下文物  相似文献   

12.
十年磨一剑,中国的水下考古事业在“南海Ⅰ号”发现之后的十余年里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水下考古设备还是水下考古人员专业都具备了进行近海海域大型考古发掘的能力。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国家文物局更是积极推进“南海Ⅰ号”水下考古项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正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一个非常重要的航段,有泉州这样的大港,以及漳州月港这样重要的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港口,沿海海况复杂,所以发现的沉船很多。我国的第一个水下考古发掘项目是在福建,第一期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也是在福建进行水下考古实习,福建培养了一批水下考古的人才,所以也是中国水下考古的起源地。水下考古和瓷器的研究联系非常紧密,瓷器从生产、贸易、消费,到  相似文献   

14.
《中华遗产》2014,(9):16-18
由于供给不足,无法在海上长期作业;船体甲板面积有限,不便晾晒和测绘出水文物;考古设备简陋,不能及时对文物做出保护……这些曾经一度困扰中国水下考古队的难题,随着“中国考古01”号——中国第一艘水下考古船在今年8月6日的交付使用而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5.
《丝绸之路》2010,(2):64-64
2009年12月24日,备受瞩目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正式开馆。从此,广东乃至我国没有大型水下考古博物馆的历史被改写。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与澳大利亚联合进行的水下考古发掘,于1990年3月7日在福建省连江县定海开始进行.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历史博物馆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东南亚陶瓷工艺研究中心、西澳大利亚海洋(?)考古部联  相似文献   

17.
关于水下考古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范围内,科学的水下考古学的出现是二战以后的事情;在中国,则迟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渐引入。目前我国的水下考古事业正处在从单纯的水下考古向全方位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转变的关键时期,本文重点讨论了水下考古学的定义、水下考古学理论建设、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等几个水下考古学的基本问题,并提出若干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8.
<正>历时3年的"丹东一号"沉舰(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项目已于今年10月结束,共发现(提取)文物计200余件,多为船体构件、船员生活用品及武器配件。"丹东一号"水下考古队领队周春水29日在北京介绍了项目成果,其中为减缓海水对铁质舰体的侵蚀,牺牲阳极的保护方法在中国目前水下考古工作中是一个创新,为水下铁质文物的长期保护提供了新的借鉴方法。"丹东一号"沉舰(致远舰)遗址地处辽宁省丹东市东港西南约50 km的海域,距离最近的大鹿  相似文献   

19.
孙德俊 《铁军》2013,(2):25-26
春节到了,我愈发想念遥远的西沙和驻守在那里的官兵。2011年5月5日至6日,我们盐城市新四军研究会一行四人,应邀赴西沙永兴岛慰问和参观,在岛上的"将军林"里栽了一棵椰子树苗,也把绵绵不断的挂念栽在了岛上。2011年3月,海军南海舰队西沙水警区司令员陈昌锋回盐城老家探亲。  相似文献   

20.
<正>2017年10月19—20日,由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与广西防城港市文化委员会联合主办、防城港市博物馆承办的"海丝寻踪—华侨华人与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防城港召开。三位嘉宾进行了主旨发言。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龙登高教授在《海外华商与"一带一路"》的演讲中指出,自古至今华商在"海丝"之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文物局水下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丁见祥在《水下考古研究中的几点思考—以海上丝绸之路为线索》的演讲中探讨了水下考古资料对东南亚华人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