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朝珠.源自数珠,是清代服饰独有的一种佩饰,清代君臣命妇穿着朝服或吉服时垂挂于胸前。朝珠共108颗。祖先努尔哈赤就佩带朝珠.乾隆时期朝珠制度已经完善,并把它列入《皇朝礼器图式》,以示郑重。朝殊因身份地位的不同.材质也各不相同,以皇帝和皇后佩带的东珠最珍贵。  相似文献   

2.
清代后妃冠服上的金玉珠宝,载入《大清会典》的有朝冠、金约、耳饰、领约、吉服冠、朝珠等六项。 皇后朝冠:“……顶三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凤,饰东珠各三、珍珠各十七,上衔大东珠一。朱纬上缀金凤七,饰东珠各九。猫睛石一、珍珠各二十一。后金翟一,饰猫睛石一、珍珠十六,翟尾垂珠。凡珍珠三百有二,五行二就,每行大珍珠一。中间金衔  相似文献   

3.
正朝珠是清朝礼服的一种佩挂物,挂在颈项垂于胸前,用东珠(珍珠)﹑珊瑚﹑翡翠﹑琥珀﹑蜜蜡等制作。由于清帝笃信佛教,凡皇帝、后妃、文官五品及武官四品以上,另外侍卫和京官等,均可佩挂朝珠,且可作为皇帝所赐物品。1900年被杀的户部尚书杨立山家境富裕,他收藏的古玩就值300万两银子。他有365串朝珠,最低档次的也值1000两银子。除了国家忌辰外,他平时每  相似文献   

4.
十八子手串     
扬之水 《收藏家》2006,(11):49-52
十八子,又叫作手串、念珠,而念珠原是本名。它和朝珠都是清代服饰中的佩件,不过朝珠原是纳入礼制的,自有等级分明的各种规定,轻易不可越了规矩。十八子则不然,虽然从来源上说,二者本是同出一源;从式样上说,它是朝珠的俭省和缩略,一般也有佛头、佛头塔,背云、坠角,但它的佩带却可以不受约束,很是随意。手串在清宫旧藏中颇有精品。如翠十八子手串,翠珠十八颗,碧玺一枚作结珠,又有碧玺佛头和佛头塔,下边系着金杵和金累丝嵌珠的背云,又是两颗滴珠式的碧玺作坠角。珊瑚十八子手串,珊瑚珠上雕出双喜字,翠节,翠结珠,翠佛头和佛头塔,下系的珊瑚杵上…  相似文献   

5.
清代采捕东珠,是满族打牲的内容之一,亦是经济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打牲”即为渔猎,是满语“布特哈”的引申。满族的先世女真人,向以擅长渔猎而著称于吐。满族的采捕活动,就是由女真人的渔猎传统而发展起来的。所以要探讨清代对东珠的使用和采捕问题,就需要对女真人的渔猎情况,先做个梗概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朝珠是由满族人独创的官制服饰品,为历代官制服饰所独有,体现了清朝官制服饰的独特之处和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朝珠的起源为女真贵族承袭于汉族佛教用品,经清入关前使用和佩带,至入关后逐渐形成规制,最终于清中期成为皇帝、后妃和王公大臣、文武官员的服饰品.清代朝珠本身具备了汉族、满族两种文化特征,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与研究价值.本文除对清代朝珠的起源、发展及定制做以研究外,还对沈阳故宫博物院现藏清宫朝珠予以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7.
杨豪 《岭南文史》2006,(3):19-24
龙纹是南方麻江类型铜鼓上的一种纹饰,其他早期流行铜鼓还未有铸。除个别有作单一形象的龙外,余都见以双龙朝对形式,中间分别或加铸“寿”字(即形成双龙朝寿)、加铸旃旗(即形成双龙朝旆旗)、加铸珠(即形成双龙朝珠或献珠)、加铸宝物(即形成双龙朝宝物)、加铸一印文(即形成双龙朝印文)等等。  相似文献   

8.
柴懿  杨阳 《大众考古》2022,(8):67-69
<正>说起朝珠,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清宫戏中皇帝、后妃和大臣胸前类似佛珠的长珠串,随着步伐有节奏的摆动,十分吸睛亮眼。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朝帝后朝服像可以看出,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皇帝没有戴朝珠,孝惠章皇后戴了朝珠,顺治皇帝的母亲孝庄文皇后在晚年朝服像中也戴了朝珠,而自康熙皇帝开始的帝后朝服像中均戴朝珠。可见,朝珠并不是满人一开始入主中原时的标准配饰,随着清朝统治的逐渐稳定,满汉文化逐渐融合,朝珠成为清朝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9.
按摩器     
在故宫的库房里,藏着两件按摩器:一件是三颗朝珠做成的(图一);一件是雕成瓜棱形的金星石做成的(图二)。关于这两件按摩器,已故清御医袁鹤儕曾作过介绍:“乾隆晚年,有一个妃子得了  相似文献   

10.
清代在吉林设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负责贡品的采捕。东珠是打牲衙门最重要的贡品,清廷对其管理非常严格。打牲衙门对东珠采捕经历了起步、调整、兴盛、衰落四个时期,最终在光绪二十年因东珠资源的枯竭和财政的困乏而终结。  相似文献   

11.
1954年,在四川巴县冬笋坝船棺葬中曾发现蚀花琉璃珠两颗。其径约1厘米,圆形有贯孔;质料不纯细,表面不光泽;球面蓝色并嵌饰黄、白色眼形纹,但因腐蚀有所剥落(图3)。两颗琉璃珠出土部位均在骨架的腰、头部处,显系装饰物,虽可视之为墓主人生前的珍贵之物,但发掘者未作进一步推考。嗣后,1978年,在重庆南岸区马鞍山西汉墓中又出土蚀花琉璃珠两颗。其一径长2.8厘米,圆形有贯孔;球面底色黑而有光泽,有  相似文献   

12.
曹昕睿 《东方收藏》2022,(10):88-90
襄樊樊城菜越三国墓共出土有两枚黑白纹缠丝玛瑙珠。本文将这两颗黑白纹缠丝玛瑙珠的制作工艺、形制与同时期墓葬或遗址中出土的缠丝玛瑙进行对比,认为襄樊樊城菜越三国墓中所出土的这两颗缠丝玛瑙珠应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经广西合浦地区传入中国的,并在东汉三国时期受到贵族阶级的追捧,进而对中国境内出土的黑白纹缠丝玛瑙珠之来源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满族人擅长曲艺,名家辈出。在表演艺术家成名背后,有一批默默无闻的为曲艺发展做出贡献的艺术家,程树棠(1910—1951)就是其中的一位。程树棠的父亲文焕亭、岳父金小山均为北京有名的满族单弦演员,他自幼酷爱曲艺,继承了家传的弹唱艺术,15岁便登台演出京韵大鼓、联珠快书。后来嗓子坏了,不宜演唱,于是潜心研究曲词,精心为满族曲艺大师白凤鸣和滑稽大鼓演员富少舫整理曲词、设计唱腔  相似文献   

14.
爱情歌,又称情歌,是满族歌曲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点缀着生活,给生活增添了光彩,也反映了满族人民的美好心灵。满族情歌《黄米糕》表达了青年男女相互爱慕、一往情深的感情:黄米糕,粘又粘,红芸豆,撤上面。格格做的定情饭,双手捧在我跟前,吃下红豆定心丸,再吃米糕更觉粘。越粘越觉心不散,你心我心粘一团。以满族喜吃的食品黄米糕取喻,表达了青年男女纯真无邪、情真意切、心动相印的爱情。满族情歌《黄米糕》@霓裳  相似文献   

15.
2022年7月,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朝阳区太阳宫乡发掘了11座明清时期墓葬,可分为单人葬墓、双人合葬墓和三人合葬墓。其中的6座墓葬内出土了包括朝珠、顶戴、钮扣、手镯、耳环等在内的成组精美文物。配套出现的朝珠和顶戴为研究清代直隶地区朝珠的使用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参考;成套出现的纽扣、手镯及耳环等首饰以及铜镜等生活用品为研究清代中下层平民的服饰搭配,还原生活场景,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成组出现的铜钱以及银锭则是明、清两代货币制度发展与演变的重要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6.
李侠 《黑龙江史志》2012,(14):35-37
<正>"讵是鲛人泣,兼非外域求。地灵多瑰产,水德正圆流。龙吐岂无谓,鸡衔亦可俟。楚人非善贾,河上有深谋。掷米光能变,倾盘走不留。何须较合浦,早愧五湖投。"这是清高宗弘历于乾隆19年做的关于东珠的诗。可见清帝对东珠的宠爱。(《吉林通志.  相似文献   

17.
丹东地区有满族人口78万,占全市区人口总数的29.8%。其中岫岩有满族人口34万1千,占全县总人口的71.7%。凤城3万9千占全县总人口的54.4%。岫岩、凤城两县已成立满族自治县。 丹东不是满族的发源地。满族到丹东地区落户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满族在丹东是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形式分布的。所谓大分散,即是指除岫岩、凤城两满族自治县外,东沟、宽甸两县及丹东市区均有满族居住;所谓小聚居,既是指以村落的形式聚集而居。 笔者曾到满族村落做过实地考察,现将情况摘其一二做以记述。  相似文献   

18.
满族舞蹈谭概李德满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满族传统舞蹈丰富多采,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同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形象地再现了满族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风俗习惯。反映了满族人民的思想感情、民族心理、生活理想和审美追求。满族传统舞蹈...  相似文献   

19.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广州满族民谣是广州满族历史文化发展的综合缩影,全国满族民谣是全国满族历史发展的多方位记录.满族民谣时间上有解放前的,有解放后的,民谣内容有来自八旗的,有的来自满族民间的;有满语的记录,有汉字的记录,大量的是北方汉语记录,也有满族今日生活地域的特点.满族民谣是满族人整理的另类文献,它是独特的民谣文化.  相似文献   

20.
王诗琪 《旅游纵览》2022,(24):182-184
满族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满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汉族文化渐渐融合,现如今满族特色民俗文化只在少数的自治县、自治村有所保留。为了更好地传承满族民俗文化,利用民俗文化拉动河北满族自治县经济发展,有必要发展河北满族自治县民俗特色旅游。本文从河北省满族自治县旅游资源发展概况出发,探究河北省满族自治县民俗旅游资源发展优势,并提出河北省满族自治县民俗旅游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