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思思  张娇娇 《神州》2012,(8):257-257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具有制约作用。特定的语言总是反映特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店名语言属于社会用语,火锅店名语言能够忠实地记录和折射社会生活,比较直观地反映语言系统的变化。本文以新乡市的火锅店名为例,探讨其反映的人们的审美取向以及所遵循的用语规律。  相似文献   

2.
叶愚 《神州》2011,(9):102-102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随之而来的是语言社会功能和结构特征也发生着变化。许多个人和群体因此经历着社会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改变,这就既提供了语言变化的社会动力。也加大城市语言状况的复杂程度,产生沟通、价值认同等方面的问题。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展开,这成为我国语言学研究的新课题。本文选取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作为重心,探索描述这个特殊地域中城市语言转变的规律的可能性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3.
地名不仅是指称某一地域的语言符号,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反映着当地的政治、经济、民俗风情等多方面的变化。本文依据文献资料,通过数据整理和归纳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白银市地名命名之由和地名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4.
洪艺维 《神州》2013,(4):133-13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着世界上千姿百态的文化。词汇反映了特定的社会文化,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差异造成了词汇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文化的差异赋予同一动物词语不同的内涵。本文从汉泰谚语中动物形象对比入手,以辅助文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5.
刘爽 《神州》2013,(7):174-174
隐语,又叫"秘密语"、"行话"等,是某些社会集团或群体为了维护内部利益、协调内部人际关系,而创制使用的一种用于内部交际的特定的民俗语言,是语言的社会变体。先从定义、特征、分类几方面对隐语进行了一般说明,然后探讨了隐语语言符号系统的形成、隐语的语用特征以及发展前途,最后就隐语的发展和规范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词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词义的发展演变除了语言自身的原因之外,最重要的外因就是社会的变迁以及随之而来的人们对于事物认识的变化。我们从"政体"与"国体"这两个词义的嬗变,既可以看到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变迁和文化转型的历程,又可以看到相继吸纳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与无产阶级政治学的情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现代汉语词汇中保存着历史发展、时代更替的大量信息,承载着民族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深刻反映着"古今中外"的复杂问题。  相似文献   

7.
刘萍萍 《神州》2011,(5X):21-22
语用含糊就是交际过程中的交际参与者对意义的表述或者解释不确定的种种现象。语用含糊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们在一定的场合用以交际的重要手段和策略,本文从语用角度对语用含糊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语用含糊的功能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申彤 《神州》2013,(7):137-13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映射。作为语言的一部分,颜色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对自然的了解,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世界观和不同的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内涵。期望本文对对外汉语的颜色词的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社会文化信息的载体,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因而,它动静相间、纵横交错地的反映着古往今来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的各种层面,既是印证历史的年轮,又可谓折射时俗风尚的镜子。或言之,语言不止是交际工具,还是一种凝积着多种层面社会信息的文化现象。民间流行习语,是兼具俚语、俗语语类特点的重要民俗语言品类,因其具有颇为鲜明的民间性、口头性、时代性、地域性和习用性等性质,故而能够很直接地透视一时一地的社会时俗风尚。反之,创造、流行民间流  相似文献   

10.
马龙 《黑龙江史志》2010,(3):167-168
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深入,我国西部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也都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作为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也是青海特有少数民族之一的撒拉族也正经历着社会转型,这种变迁有其表现在其家庭结构的变化,既体现出家庭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同时也反映了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家庭发展变化的特殊之处。本文以青海省化隆县初麻村为例,对撒拉族家庭结构、功能以及撒拉族家庭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李利娟 《丝绸之路》2013,(4):157-158
语用学涉及语言的使用及其功能。意图性作为语用学中的核心概念,探讨了用来揭示语言使用者的立场及观点的语言特征或手段。语用意义实质上是语境中的意图,而语用翻译是用来传递原语作者交际意图的翻译途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借助语境和推理方法正确地理解原语作者的意图,考虑语言、文化和认知环境的差异,运用适当、灵活的手段将原语作者的意图表达出来,使译语读者获得与原语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12.
汉语方言作为汉语的地域变体,是汉语野生状态的存在,也是汉语中最丰富而有活力的因素;“没有方言的语言生态是脆弱的。”①而语言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这种变化一刻也不停息。尤其是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社会的变迁、教育的发展、普通话的推广以及城乡交流、地区交流、民族融合和境内外文化交流的普遍加深,汉语方言更是经历着一个急剧变化的时期。因此,如何保护和挖掘方言资源,就成为有识之士所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郭卫平  赵继光  易来宾 《神州》2011,(4X):21-23
语用含糊作为语言所固有的一种本质特征是必然存在的,因而在媒体语言中也得以普遍使用,其灵活性和含蓄性使媒体语言更加具有活力、渲染力和影响力。语用含糊的使用不影响媒体的公信力,然而,媒体含糊语言运用不当,对媒体的公信力势必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学生掌握数学语言的准确程度反映了他们数学素养的高低,也直接决定着他们数学能力发展的水平。数学语言的准确、严密、简明、抽象的特点和聋生语言、思维发展迟缓、水平低下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聋校数学老师在数学语言教学中的失误更加大了这一矛盾对教学的影响。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就是加强对聋生地数学语言训练。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的民族文化发展中,翻译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跨文化角度来看,民族文化深刻的影响着翻译实践。本文主要分析翻译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探讨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文化中的语言是个重要的系统,作用重大。文化影响语言的发展,而文化也通过语言反映出来。语言能够反映包括文化背景、历史、习俗、生活方式等  相似文献   

16.
韩素玲 《神州》2014,(2):170-170
语用学主要研究由社会文化背景决定的人类交际时语言的使用。语用学指出在人类进行言语交际时遵循诸如:交际原则,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等。并且,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人们语用原则的取舍具有影响。本文通过论述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语言使用的例案分析,说明其对语用原则取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朱杰 《文史月刊》2012,(Z3):176-176
当前应用语言学主要是指语言上的教学,而从更宽广的范围上来讲语言学也包含了心理学、自然科学、社会学等等很多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到的学科。本文主要分析了语言学当前的形势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语言学在发展中也充满了活力,而当前社会出现的网络词新鲜词日新月异,语言学在时代的发展中不停地发生着变化,语言学的教师和研究者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张研 《神州》2013,(7):176-176
中日两国地理位置贴近,日语的语言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极深,这为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工作带来优势。然而,中日两国毕竟有不同的国情、民族传统等等,故而在翻译过程中也更应考虑到其特殊性。语用顺应理论提倡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刻板僵化,而是将多方面因素列入到考虑范畴,例如国家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等因素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翻译工作的效率和科学性、合理性。翻译工作者不仅应具备较大的词汇量和扎实的翻译基本功,还要具备灵活的主观能动性和敏捷的思维。  相似文献   

19.
张婷 《民俗研究》2014,(5):116-121
汉语网络流行语是网民之间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至今已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网络流行语可以被视为一种语言变体。相比传统规范的汉语语言,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变异以词汇为主,主要表现为符号型、数字型、字母型、汉字型四种形式,其中以汉字型的变异词汇最多。从社会语用学的角度分析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词汇变异,揭示其独特的成因、功用和意义,对网络语言的规范化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0.
佟悦 《满族研究》2017,(1):18-25
由清至今的社会环境变迁,深刻的影响着满语文教育制度的变革;满族社会组织结构和满语语言环境的变化,是满语满文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本文以满语文发展传承历史和社会基础为视角,深入剖析了满语文发展与社会环境变化密不可分的关系,并阐释了当今中小学满文教育发展的问题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