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磊 《文史天地》2010,(6):53-55
<正>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从中,我们了解到新旧政权交替之际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心态。1949年,历史再一次将中国的知识分子推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走还是留,这一"哈姆雷特式难题"再一次无情地摆在了他们面前。12年前的1937年,他们也是面临着同样的选择。不过,同是"去留",意义却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2.
吴磊 《钟山风雨》2010,(2):63-64
<正>1949年,历史再一次将中国的知识分子推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走还是留,这一"哈姆雷特式难题"再一次无情地摆在了他们面前。12年前的1937年,他们也是面临着同样的选择。不过,同是"去留",意义却大不萧乾  相似文献   

3.
宋广波 《安徽史学》2011,(5):126-128
<正>胡适是早得大名的人,他知道自己的信札会传世,因而不论给谁写信都字迹工整,且详注写信的年、月、日。傅斯年和胡适不一样:写信时不仅字迹潦草,而且很多不注年份。这常常给研究者带来麻烦。但考证这些书信的年月,是傅斯年研究的基础性工作。笔者今将对几通傅函的时间考证供奉于方家,以求指教。  相似文献   

4.
作为知识分子的胡适,他终其一生都将知识分子,包括将他自己,定位为国家、政府的"诤臣",这一"诤臣"的身份定位决定了知识分子参与政治时批评的使命和目的.胡适一方面要求知识分子要有"面折廷争"的勇气,另一方面也要求政府要有鼓励"合法的反对"的大度,而知识分子批评的目的正在于为政府救弊补偏,辩冤白谤.  相似文献   

5.
罗家伦比傅斯年小一岁,迟一年入学,迟一年出国留学,本行专业也是历史学。他们是五四运动的两大学生领袖,当时出足了风头,傅斯年洋洋得意地认领陈胜,那个吴广,无疑应该是罗家伦。  相似文献   

6.
陈红民  吴萍 《民国档案》2023,(1):106-114
知识分子群体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蒋介石在败退台湾以前对知识分子群体的界定有些混乱,但他对知识分子群体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希望知识分子能在协助政府、领导民众方面做表率,帮助其达成治国目标。蒋吸纳部分知名知识分子进入政府,并在新生活运动、知识青年从军等运动中对知识分子有所寄望。但蒋不了解现代知识分子对自由、民主与平等的追求,对知识分子的诉求缺乏包容与沟通,导致广大知识分子最终走向国民党的对立面。这也是蒋介石与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陈景彦 《历史研究》2006,(3):150-166
两次西风东渐对中日两国影响极大,在同样面临西方殖民势力东侵和西方文明挑战之时,两国的知识分子都无可避免地做出了必然回应。在西风东渐过程中,两国知识分子在接触西方、认识西方、学习西方等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诸多不同之处。中日两国的各自社会条件与文化背景是这种异同的根本原因所在。当然,个人的作用及差异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8.
"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明贵 《史学月刊》2005,(3):106-110
2004年8月在山东聊城召开的“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讨论的问题涉及到傅斯年的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学术思想、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等层面,展示了近一时期傅斯年研究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9.
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为谋求中华民族之富强,中国的知识分子前仆后继,始终进行着不懈的努力。然而,努力中隐伏着焦虑,交织着彷徨。此种复杂心境,在近代中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当中尤其明显。梁启超更是其中的典型。其于中国之将强与未强这一问题的困惑,始终萦绕在他的政治探索当中。本文将通过对梁启超政治思想流变的考察,以斑窥豹,从而映射出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焦虑与彷徨。  相似文献   

10.
李一蠡 《炎黄春秋》2003,(11):42-47
中国大陆的绝大部分中青年人,对胡适这位在20世纪的中国发生过很大影响的学者,有的知其名而不详其生平作为,有的或许连名字也陌生。这并非年轻人之过,而是颇为曲折的中国现代历史造成的。其中,五四运动后,左翼右翼鸿沟日益加深,鲁迅等左翼文化人对胡适的指摘乃至奚落嘲讽,尤其是50年代初大批胡适那阵汹涌浪潮,使人们对胡适的认识已被导向于“定格”,几至要把他淡出历史了。近几年,大陆思想学术界重新研究和认识胡适者逐渐多了,大体上,已经使这位近现代中国著名学人向他应有的历史地位稍稍靠近了。但评价上的纷争未息,估什一时也不大可能停息…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讲述了一群大知识分子在新中国建国前后由香港“北游”的情况和之后的遭遇。文末的评点则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权力都是最恭顺、最合作的,他们极少有西方知识分子那种监督、批判权力的想法,人生最大的梦想莫过于“为王者师”,即替君王出谋划策,实在“师”不了,能够安安稳稳地做个王者“臣”也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发动、领导者多半是像李自成这样的纯农民或刘邦这样的村干部,顶多也就像洪秀全这样的高考落榜生,绝少有通过高考独木桥的举人、进士之类,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心态。  相似文献   

13.
傅国涌 《江淮文史》2014,(2):130-141
正一我们知道梦想有两种:一种是大的,宏大的梦想,从国家出发;另一种梦想是从个人出发的。1930年,20世纪最有影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说,在人生丰富多彩的表演中,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具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  相似文献   

14.
抗战胜利后,如何利用日伪时期遗留下的师资设备,重新为华北地区建立医学教育中心成为国民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教育部指派北京大学启动对伪北京大学医学院的接收与改造工作.最初,代理校长傅斯年为扫除战时日本医学的影响,留用前北平协和医学院教员建立新的北京大学医学院,后来校长胡适积极寻求美国援助,进一步学习协和模式,延长学制、建立研究生教育.通过引入美国医学完成去日本化的北大医学院成功崛起为国内顶尖的医学教育机构,为1949年后中国医学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2005年8月3~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政协武汉市委员会和江汉大学在武汉联合召开“救亡与发展: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法国、日本、香港和大陆各地的学120余人参加了会议,提交论80多篇。本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形成了具有新的知识结构与价值取向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对中国文化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然而,在晚清时期,由于诸多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社会改造任务紧迫,因而新式知识分子群体形成了矛盾、急躁和激进的文化心态,并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对现实社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先论析在特定的历史与现实情境下 ,“新加坡华文知识分子”的语义 ;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殖民地时代、独立建国时代和踏入二十一世纪后 ,新加坡华文知识分子的出身和特征 ,以及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如何从政治、教育和文化舞台上逐步退缩 ,而今后又将会有怎样的转变和突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虽说数量不多,但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知识精英很容易转变成社会精英和政治精英,尤其是科举制出现以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社会流动渠道对很多耕读传家的民间知识分子有很大的吸引力。知识分子也因此成为权力阶级的附庸,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了后世的几乎所有中国人。因此,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止于竹林七贤,笔者同意这个观点。本文将以竹林七贤为对象分析何为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以及为什么竹林七贤可以称作中国古代最后一代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9.
10月的西湖“湖畔居”茶楼,正午的阳光刺眼。一直忙碌着的妻子小李放下竹帘,恰到好处地遮挡了阳光,又最大限度地保留着窗外的动人景致——微波荡漾的湖中,一片碧绿的荷叶在风中摇曳。  相似文献   

20.
崔巍 《民国档案》2007,(3):120-126
抗战爆发前,南京是全国的文化学术中心和知识分子的聚集地。日军攻城的炮火一夜之间使南京成为"文化沙漠"。汪伪建政后,在南京建立了若干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机构,并取得了一些学术成果。知识分子群体也重新在南京出现,并形成了短暂的结社热潮。但这些都打上了很深的殖民文化的烙印。汪伪政权后期,日伪加强了对文化思想的控制。此外,由于沦陷区经济状况的恶化和伪政权的内部矛盾,汪伪在南京"恢复"中央研究院的计划流产,标志着日伪主导的学术文化的衰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