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丁晓山 《文献》1998,(3):249-254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很难用英文等西方文字翻译的词汇:"逸民"和"遗民".依照通常的理解,"逸民者,殆指居清平之世而隐逸之民.而遗民者,则处江山易代之际,以忠于先朝而耻仕新朝者也"①.当一个逸民固然不易,但做一个遗民似乎更难.因为这不仅要抵挡高官厚禄的诱惑,更要冒着杀身灭族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逸民”考     
<正>一、"逸民"歧解逸民,见于《论语·微子》:"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诸多经学家对逸民一词进行了解释。何晏:"逸民者,节行超逸也。"[1]皇侃:"逸民者,谓民中节行超逸,不拘于世者也。"[2]何晏与皇侃认为逸民应视为民众中节操品行超脱隐逸,不被世俗所拘束的人,强调他们的品格节操的高尚。而朱子对"逸民"一词的注解则异于何晏与皇侃。《四书章句集注》:逸,遗逸。民者,无位之称。[3]我们可以看到,朱子偏重强调逸民是"无位"的,而何晏、皇侃则偏重强调逸民的"节行超逸"。而《论语》中的逸民柳下惠"三黜不去",并  相似文献   

3.
李瑄 《史学集刊》2005,(4):28-31
刘程之,号遗民,晋宋问人,晋末弃官归隐。后人往往根据其不仕之事与“遗民”之号,将其理解为易代后出于政治立场与道德自觉不仕新朝的“遗民”。其实,遗民一词的此一义项在晋宋之世尚未确立,刘遗民不过是一位追求山林玄远之趣的隐逸之士。并且,由于刘遗民的历史存在,还产生了“遗民”一词不被广泛注意的另一义项——隐士。  相似文献   

4.
易堂九子是指甲申之变后,集结并隐居于江西赣南宁都翠微峰上的一个文人集团,以当时文名远播的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的魏禧为首,还包括其兄详(后更名为际瑞)、弟礼、姊丈邱维屏及宁都李腾蛟、彭任、曾灿、南昌彭士望、林时益等九人。易堂诸子以气节文章显声一代,在当时影响颇大,而交游造士是他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事业”,其中又以各地遗民为主。岭南与江右地壤相接,故而易堂诸子与岭南遗民互通声气,缔结良谊。他们切劁文章,砥砺气节,在明末清初遗民中具有典范意义。故于此述其交谊之笃,以见其遗民之志。  相似文献   

5.
洪瑞 《古今谈》2004,(2):16-17
钱选(约1239-1322年)字舜举,号玉潭,别号雷川翁、习懒翁、清腥老人等,浙江湖州人。南宋景定年间乡贡进士,工诗善书画,擅长人物、花鸟、蔬果、山水。钱选是“吴兴八俊”中惟一没有出仕元朝的一位遗民画家,他的爱国思想尽管有其历史局限性,却仍然受到  相似文献   

6.
保宏彪 《西夏研究》2020,(1):122-126
《西夏遗民文献整理与研究》一书以人物及其家族世系为线索,全面细致地整理了元明清史籍、文集、方志、金石文献等各种文献中所见西夏遗民史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西夏遗民文献汇编。在深入分析相关西夏遗民资料基础上,围绕西夏女性遗民、宁夏旧志所辑西夏遗民史料、昔李钤部家族研究、元代西夏遗民著述篇目、元代唐兀怯薛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堪称西夏遗民研究的全新力作。  相似文献   

7.
论张岱的遗民心态和他的“冰雪”之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岱是杰出的“苦隐”的明遗民诗人之一,他憔悴“力田”苦隐,以“冰雪”精神自砺,保持着清醒的民族气节和桀傲不屈的个性,其遗民生存方式和文化心态既体现了遗民社会群体的特征,又不无独特性。诗歌理论和创作方面,张岱以“冰雪”论诗,其“冰雪”之诗呈现出雄奇、拙朴和幽隽三方面的风格情貌,称得上一部遗民泣血心史。  相似文献   

8.
男逸女劳 “劳”者,劳累、劳苦也;“逸”者,安逸、悠闲也。中国社会,无论古今,亦无论东西南北中,各色人等,一般均遵守“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原则,夫妻之间,夫称妻为“内子”,妻称夫为“外子”,缘由即此。家庭的重大责任,由男子承担;抛头露面之事,归男子负责;重体力活,是男子分内之事。千百年来一直如此,直到今天,总体来说仍旧未变。  相似文献   

9.
论文运用历史研究方法,从倭乱时期的移民和明清交替时期的移民两个方面考察了明代遗民的迁移以及定居过程;分析了明代遗民同时具有对明朝、对韩国、对明代遗民社团的多重认同和形成这种认同的客观条件,并将明代遗民的地位变化过程与韩中关系的变化过程相结合进行探讨。相对于向来以单一民族自居的韩国,朝鲜时期的明代遗民,是对韩国民族的一种学术性挑战,同时明代遗民研究对韩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也是一种新的开拓。  相似文献   

10.
明清易代之际,浙东义旗四起,遗民以气节相砥砺,虽然死难众多,反抗时间却持续最久。宁波一地,遗民气节最著,但因四明山寨粮饷分配矛盾而引起的民众冲突、南明政权混乱等诸多问题,使得遗民历尽"怨"、"痛"、"疚"等心理,遗民心态也随着时间推移发生了转变。  相似文献   

11.
<正>甲申之变后,清兵入关,势若破竹,旋定鼎中原,君临天下。明季以文章气节相尚之士,纷纷避居乡里,韬光养晦,待时守分而动,以"遗民"称。"遗民"中不特有胜朝留下的亡国之民,也有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的遗老。如皋冒襄,字辟疆(1611-1693),兴化李清,字映碧(1602-1683),皆因品高志洁,蜚声学林,声望日隆,名播遐迩,随着岁月的推移,二公竟以硕德颀龄成了众望所归的"遗民"领袖。  相似文献   

12.
保宏彪  张琰玲 《西夏研究》2020,(1):F0002-F0002
2019年11月,由宁夏社会科学院图书资料中心研究馆员张琰玲编著的《西夏遗民文献整理与研究》一书由凤凰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作为《西夏研究论丛》第四辑,延续了丛书严谨扎实的一贯学风,以西夏主体民族党项在政权覆亡后的遗民散居史事为核心,将蒙古帝国建立至明弘治十五年近300年的西夏遗民史料汇于一编,通过西夏遗民文献整理和西夏遗民文献研究两大主题,将人物及其家族世系作为线索,辅以考古资料和当代史学研究成果,全面、细致地编排、整理、研究元明清史籍、文集、方志、金石文献等各种文献中所见西夏遗民史料。这既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西夏遗民文献汇编,又是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西夏遗民文献的全新力作。  相似文献   

13.
西夏遗民,是西夏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西夏境内有党项、汉、回鹘、吐蕃、鞑靼等民族。所谓西夏遗民,并不包括西夏境内的所有民族,而是专指被蒙古灭亡后的西夏的主体民族党项族。在元代,他们被称为河西人、唐兀人等。西夏遗民问题,关注的主要是西夏以后党项族的命运,也即他们的分布地区、政治活动、宗教信仰、社会地位状况,以及他们和其他民族的关系等。西夏受汉族化的影响,遇事多立碑记述。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的完颜氏遗民景爱金朝灭亡以后,女真完颜遗民逐渐被汉族及其他民族所融合,这是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然而,笔者有经过了长期的调查了解以后,发现完颜氏造民至今仍然存在。只是他们改姓王、完等姓氏,因此,在户籍上很难识别他们。一、北京的完颜氏北京完颜氏...  相似文献   

15.
明亡之后,余怀史论之作颇多,《余子说史》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部,也是反映其遗民情怀最显著的一部。此书的遗民情怀主要体现在对明亡责任的追究,对政治、政事的讨论,对个人与国事关系的讨论上。  相似文献   

16.
"遗民逃禅"是明清之际的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本文通过对这一时期相关文献研究认为,明清之际岭南遗民"逃禅"呈现以下特点:(1)岭南遗民"逃禅"反复性;(2)岭南遗民"逃禅"①的目的性;(3)岭南遗民逃禅的地域性。  相似文献   

17.
论钱谦益的“文化遗民”心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钱谦益是个思想和性格都比较复杂的人物,其一生充满着苦涩的心迹。在他的身上,不乏晚明文人纵诞的习气,而又时时表现出维护传统道德的严肃面目;他本以“清流”自居,却因为热衷于功名而屡次陷入政治漩涡,留下谄事阉党、降清失节的污名。晚年,他在柳如是影响下参与反清复明运动,在诗歌、史学著作中表现出“文化遗民”的心态。  相似文献   

18.
王源是清初颜李学派的重要传人,也是清初经世致用学风的倡导者。作为遗民子弟,其交游经历与其学术思想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王源一生的交游经历,既是一个遗民子弟在清初社会中境遇的缩影,也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其学术思想的发展变化则从个案的角度呈现了清初经世致用学风的变迁趋势。  相似文献   

19.
7世纪中叶,唐朝与朝鲜半岛的新罗国联合,相继灭亡朝鲜半岛的另外两个国家———百济和高句丽。与此同时,数以千计的朝鲜半岛遗民因各种原因被迫来到唐朝。迄今为止,学界对来唐的高句丽、百济遗民的具体数字并无定论;遗民的流向和安置也是众说纷纭。本文通过探讨国内外学界对高句丽、百济遗民的人数、流入地、安置地域分布等研究现状,指出其中的不足和应当侧重关注的问题,并阐述自己的观点。认为应注重地方志资料的搜集,了解最新研究动态,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并转换角度,使高句丽、百济遗民关联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文化批评学的视野,以文化为切入点,分析了宋末词人张炎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生平经历,认为宋元文化的差异形成了新旧文化的突变,而张炎因为对宋文化的重恋情结,故而成为宋文化的传承者,即“文化遗民”.了解此心态后再来诠释其作品,方可得其要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