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乡土建筑构成了乡村生活的公共空间,它们行使着乡村传统文化和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功能:人们在这里祭奠祖先、婚嫁丧娶、接受教育,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朴实、最率真、最生活化、最有人情味的一部分。当我们渴望回到乡村,重新去发现和恢复乡村生活的活力时,却发现这些代表公共空间的乡土建筑在日渐商业化的进程中被破坏、被符号化,甚至凋敝了。在乡土建筑这个话题语境下,建筑的意义无非就是两方面:以建筑为核心构建起周围独特的文化空间,特定社会组  相似文献   

2.
乡土建筑是我国各地区带有明显地域特征的传统建筑的俗称,其存在方式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功能、不同性质的建筑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形成乡村聚落。广义上讲,凡是带有地域特征的建筑,我们都可以称之为乡土建筑。狭义的定义,就是中国古代的农村建筑,包括宅第、祠堂、寺庙、书院、作坊、商铺、戏台、桥梁等等。这些建筑是村落的基本单位,构成了乡土建筑的整体,由于它受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当地生产力发展和生活水平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乡土建筑的着眼点不仅是单体文物,而且注重整体性历史环境及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3.
乡土建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保护乡土建筑,就是保护民族文化和传承乡土精神,保护文化的多样性。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乡土建筑正在快速地消失。本文就如何保护乡土建筑和利用乡土建筑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一、中国乡土建筑研究历程回顾 我国是拥有着广袤的土地,悠久的历史,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在此背景下由于地域、文化、生活习俗等差异化产生了丰富的乡土建筑,是建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各地建筑趋同性的加剧,保护自己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5.
赵浩男 《区域治理》2022,(3):217-220
开平碉楼作为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较为特殊的存在,是特殊的社会背景和移民文化交织的产物.开平碉楼集防洪防涝、居住、抵御外敌于一身,其发展历程,不仅仅是建筑本身功能上的逐步优化,而且凝聚了西方建筑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成就,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性.开平碉楼既是中国传统碉楼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又是西方文化与当地文化水乳交融的...  相似文献   

6.
李山石  刘家明 《人文地理》2013,28(1):135-140
本文以南锣鼓巷为例,剖析了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街区改造与提升方式。分析结果显示:在历史街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型的改造与提升方式,二者关系密切,互利共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以不破坏历史街区风貌为前提,主要应该注意开店位置、扰民现象、墙体的颜色、门窗的颜色及质地、遮阳棚放置、空调等、灯光强度等因素;发展本地文化为主要创意来源的文化创意产业是避免"千城一面"的绝佳途径,不仅可以传承保护当地文化特色传统,还可以有效避免其他城市或地区的抄袭和复制。  相似文献   

7.
西藏民族风俗在现代的更新、嬗变和新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民族的风俗文化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各方面的文化如宗教文化、历史文化、艺术文化相联系、相融合为一体的;它也不是静止的,我们的前辈一代又一代在借鉴外来优秀文化、继承本地优秀传统、吸收时代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扬弃亦即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发展而不断嬗变和创新,以至产生新兴风俗。西藏民族风俗在现代就有优秀的更新和传承、陈旧的嬗变和摒弃、新兴的  相似文献   

8.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五个主要内容之一,是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体现浓郁的当代特色乡村文化,把传统留住、把文化留住,适应时代的变化,文物建筑、乡土建筑保护和利用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临沧文物保护和利用现状,并指出文物保护利用的不足,针对突出问题,提出解决策略,有助于乡村文化振兴工程中有效保护和利用文物。  相似文献   

9.
地域文化基因再现及人本观转基因空间控制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景观是环境层面上文化行为的空间产物,地域文化景观反映该地域文化体系的地理单元特征。地域文化遗产性景观揭示传统文化(尤其是心理期盼认知传统行为)在空间上传承与形制叠加的人文地理性。对后者的研究国外已借用生物传承多样性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理念去解构。诸多研究多涉及聚落景观及其基因方面,还没有全方位延伸到地域文化景观的各类型,尤其很少介入地域传统文化(风水观)遗产性基因,及其遗产景观基因的排列或组合或结构的研究。本文引用人文地理学"社会-文化"转向创立的"现象学结构主义"方法,首次系统揭示(中国)地域文化遗产(形制)基因与结构;并据后现代人本性空间观理念,即在满足遗产性景观所在地(或社区)生活空间质量需求规律下,论及提升文化产业展现内涵下的遗产景观基因再现控制理念。  相似文献   

10.
周虹 《福建史志》2020,(2):26-30,36,71,72
中国传统法治文化是中华几千年国家治理的智慧结晶,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文化特点,也存在自诞生之初就无法克服的不足之处,如强调人治、维护宗法、重刑轻民等。但是,传统法治文化有很多值得我们吸收改进的有益之处,尤其在教民、治吏与息诉这三点上,对当前地方法治政府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结合包括福建本地的一些法治实例,阐述传统法治文化的特点和不足,以"从严治吏"为重点,对如何更好的建设地方法治政府提出几点个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尹业初 《沧桑》2008,(5):106-107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理性借鉴。而新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理性借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理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理念。理性地对待传统文化也就是在反思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实践,有效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张昭军 《史学月刊》2020,(8):94-104
"文化的社会史",即历史视角下的文化史,是把文化史作为与政治史、经济史并列的研究对象;该取向客观上把文化视作一个同质的整体,侧重于外在解释,长于对文化作历史的社会的分析,对文化内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有所淡化。"社会的文化史",即文化视角下的社会史,是把文化史作为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研究对象扩大到各种社会历史现象,明显突破了传统的文化史范畴;该取向注重文化内部因素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尤其强调文化和个体意识在社会历史中的价值、意义和作用。"文化的文化史",即文化视角下的文化史,既视文化史为一种研究视角和方法,又以之为研究对象;该取向强调从文化史的特性出发来研究文化史,有助于解决广义的文化史所带来的"泛化"和作为方法的文化史所产生的"碎化"问题以及客观论与主观论的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13.
饶宗颐先生治学广博,文、艺、学皆擅,在中华文化乃至域外文化诸多领域均卓有建树,为国内外学界所共仰。他毕生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华文化,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念兹在兹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饶宗颐主张之"华学",即"知己功夫、反求诸己"的传统中华文化之学,他认为现今国人应找回中华传统文化的真义,重塑民族文化自信心。研究"华学",必须具备史学的关联主义,故首倡"三重证据法"、"五重证据法"等方法。饶宗颐更提倡"新经学",即中国古典学在新时代的复兴,希望建立一套全面而系统地代表中华民族文化和思想、感情传统的"圣经",为当代中华文化发展奠定精神基础。为此,学者可以先成专家,然后再追慕会通,以终成"通人"为目标。  相似文献   

14.
吴建华  阎续瑞 《沧桑》2008,(5):219-220
"义"是兼容古代诸家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也是《水浒传》的灵魂。在《水浒传》中,"义"的内涵可从三个层面去审视:不可逾越的"天意",即天理道义,替天行道;为政者的道德理想,即忠义与仁义;人与人的交往准则,即情义与侠义。认识《水浒传》中"义"之文化蕴涵,批判地继承其精华,构建新型"义"的价值观念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陈扬州 《黑龙江史志》2013,(11):308-309
本文主要从宁德市古民居的保存现状与年代分期及文化内涵等方面,探讨宁德市山区地带先民营建古民居的文化理念,赋予古民居建筑活的灵魂。旨在呼吁更多的人们关注近在身边的乡土建筑,弘扬先民宜居宜家宜人的精神理念,提升乡村旅游的品牌内涵,为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迈向现代民主的过程中,对于传统政治文化的评价可谓褒贬各一,有人主张要彻底抛弃之;有人主张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有人试图调和二者,用一种"存在即合理"的观点来分析,认为不必先进行评判,如有"市场"就存之,如行不通就弃之.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认为传统政治文化既留给我们接受现代民主的基因,也留给我们抑制现代民主的顽疾,只有对其进行辩证分析才能使之成为我国政治民主化过程中的合理借鉴.  相似文献   

17.
当今本地域文化研究中,人们普遍认同,比较频繁使用三个名称作为主概念:岭南、岭海、广东(粤)。在现代的条件下,对是否沿用,怎样运用和阐释几千年来的地域文化概念,学界有不少争论和思考。我认为,时代变化了,地域文化主概念需要重新反思,重新定位。但不是简单地抛弃传统概念,确定地域文化主概念有四个必要条件:一是它在空间范围上应该是适当地、准确地指称本地域,并且在历史上相对最具稳定性。二是概念所涉空间范围同时应是本地域完整自然生态系统的指称,三是可以涵括这一自然生态所由产生的先民的实践及其文化创造的丰富内涵,最能突出和使人联想本地  相似文献   

18.
格格  棕榈  王巨 《旅游纵览》2008,(12):14-18
<正>1·守望沁县民俗之根在中国漫长的文明史中,农耕文化的过程相当悠久。说沁县是"农耕文化的原乡",不是说这里还保持着农业生产的原生态,而是说这里传承着非常传统的民族文化,即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19.
陈哲 《神州》2012,(33):37-37
媒体是社会的守望者,负担着一个国家民族各种传统文化传播的使命。地方媒体有责任把本地特色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播。然而传统意义上的传播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和一些传统文化消亡的速度。如何拯救传统成为媒体人新的课题。淮海晚报不满足于常规的文化报道,自己组织群众搞传统文化活动,起到非常好的社会效果。要在活动中找到传统文化传播的新规律,积累更多经验,是研究新时期下如果经营运作传统民俗、弘扬发展地方文化的必不可少的科目。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农村聚落营造思想浅析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金涛  张小林  金飚 《人文地理》2002,17(5):45-48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农村聚落营造思想的探索,旨在引发对现代村镇建设活动的思索。文章首先从以下四个方面考察了传统农村聚落建造的相关特征表现:顺应自然的村落用地选址;注重整体架构以传达传统文化意蕴的古村落空间组织;富于变化而形式多样的街巷广场;因地制宜而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传统农耕社会"天人合一"的环境观的内涵,及其体现在农村聚落规划设计中的基本思想,即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生态观、与传统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形态观、寄托民众关怀生命之情感的情态观、和表达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意态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