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陳垣先生言:"金石之壽,往往不及簡册。"(1)在他編纂的歷代道教碑刻合集《道家金石略》中,收録南朝道教碑銘幾近二十通,但原石仍存者絶無僅有。近年,學者在四川省閬中市山間天然石室中新發現了一處南朝道教刻石,銘文尚存近千字,洵可寶貴。宗鳴安、蔣曉春、孫華等學者相繼刊布了此銘的拓片和録文,並對銘文内容進行解讀,解決了鐫刻年代和碑主生平等基礎性問題(2)。由此我們可知,這篇銘文鐫於南齊永明七年  相似文献   

2.
<正>引言"道教文學"是現代學術語境中發展出的概念。由於學科建制和研究領域界定的需要,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道教文學的概念在中國學界被不斷强化和反復討論。1983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將"道教文學"納入宗教卷條目,顯示了這一交叉學科業已形成。一般認爲這一概念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前者以林帥月《道教文學一詞的界定及範圍》中的提法爲原則,後者則以詹石窗的一系列解釋  相似文献   

3.
<正>清人趙鉞、勞格撰寫的《唐御史臺精舍題名考》是檢索唐代三院御史的重要工具書(中華書局,1997年)。但美中不足的是,趙鉞、勞格主要依據王昶《金石萃編》卷七四所録《大唐御史臺精舍碑銘并序》進行考證,加之《唐御史臺精舍題名考》實爲未完稿,因此該書對於原碑拓本的利用似嫌不足。201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了《西安碑林名碑精粹》,其中一册即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學者們對(囦丮)卣銘文的已有的研究基礎上,提出兩個觀點:一、認爲銘文首段記録的"伯氏"讓(囦丮)自己從"庶人"中挑選六家當作他的"僕",並不是把身分爲自由民的庶人抑爲"僕",這裏的"庶人"是指西周貴族所役使的被征服之族中原來的庶人,也就是大盂鼎銘文"人鬲自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中的庶人;"僕"跟"馭"性質相近,他們在被役使者中的地位高於庶人,所以銘文把從庶人中選僕稱爲"興","興"跟《周禮》所説自鄉人"興賢者能者"之"興"同義。二、銘文中的"大宫"應指倗伯,倗伯應是(囦丮)的大宗宗子,"伯氏"則是(囦丮)的小宗宗子;依照宗法所有制,倗伯認爲的伯氏擅自賜(囦丮)以僕是不合法的,所以在帶(囦丮)護送周王時請求周王這個全國最大的宗子在名義上賜(囦丮)以僕,使這件事合法化。  相似文献   

5.
<正>作爲一種特殊的圖書目録,《藝文志》的文獻學價值早已得到確認,其如清人王鳴盛所云:"目録之學,學中第一要緊事。必從此問途,方能得其門而入。"復曰:"《藝文志》者,學問之眉目,著述之門戶也。"~(1)自《漢書》以來,古代正史多有《藝文志》,以存一代之典籍爲己任。而薛居正《舊五代史》和歐陽修《新五代史》均不著《藝  相似文献   

6.
《■羌鐘》銘文記載■羌隨其主君韓虔征秦、伐齊、會平陰、入齊長城、襲奪楚京的戰功,時間是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前404)。學者對銘文文字訓釋不一,聚訟紛紜。近年出土楚簡《繫年》對《■羌鐘》銘文的正確解讀帶來了契機,也豐富了戰國初年的列國史料。本文訓讀銘文的目的在於考史,對《■羌鐘》及楚簡《繫年》的事件與時間的考證,對修正《史記·六國年表》有一定的幫助。在史文缺佚的戰國初年,《■羌鐘》具有極其重要的史料價值。  相似文献   

7.
<正>《佛法大明録》是南宋圭堂居士編著的一部禪宗典籍。該書中土久佚,僅部分文獻有所徵引,因此尚未引起國内學者重視。而日本學界對此書關注較早,從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開始~①,陸續有論文發表,其中椎名宏雄氏的《佛法大明録の諸本》~②,是有關該書版本、文獻研究方面最重要的成果。近年來,荒木浩氏又從該書對《沙石集》的影響角度作了一系列深入研究~③,極大地推動了  相似文献   

8.
成書於明初的《明氏實録》是有關元末明初四川、重慶地區的明氏大夏政權的基本史料,學者評價頗高。通常使用的是兩種清代後期的刊本(今本《明氏實録》),但是今本《明氏實録》頗有行文不連貫、措辭不合理之處,使人懷疑它並非原本。經過與錢謙益編《國初羣雄事略》的詳細比較,可以發現今本《明氏實録》主要源自《國初羣雄事略》節引之《明氏實録》;又因《國初羣雄事略》引用《明氏實録》前詳後略,今本《明氏實録》在後半部分還竄入了《國初羣雄事略》所引的《明太祖實録》、《平夏録》等其他文獻的文字,增添了)誤。  相似文献   

9.
清代學者錢大昕曾纂次古今文人生卒年壽之可考者,爲《疑年録》四卷。其後賡續之作紛出,姜亮夫先生嘗撰《六續疑年録》,後經擴充,增補修訂,易名曰《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其書後出,蒐羅最富,查檢甚便,爲學者治史必不可少之書。惟歷代人物,衆如繁星,其偶有違失,固不害爲名山盛業;訂訛補闕,正後學者之責也。本文專就其書清人生卒年歲有疑誤者,辨正是非,凡舉正五十五事。  相似文献   

10.
朱文藻年譜     
<正>向讀乾嘉諸老著述,時見朱文藻身影,顧於其人學行事迹,所知無多,所見僅《清史列傳》一傳耳。~①史傳記載王杰曾延之至京,佐校《四庫全書》,後奉敕在南書房考校;復佐阮元成《山左金石志》;爲王昶纂輯《金石萃編》、《大藏聖教解題》。諸延朗齋佐校編訂者皆鉅公耆德,即此一端,可知渠績學博聞,固見重於當世矣。乃今聲聞(?)然,罕有知者。余前纂《武億年譜》~②,朱、武二人嘗同纂《山左金石志》,共事四五月,《志》中多存朗齋之説及所訪諸碑,因漸留意其  相似文献   

11.
敦煌寫本P.2861.2+P.2256所載的一份古靈寶經目録對六朝道教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大淵忍爾等學者對此卷的研究作出了很大貢獻,但也遺留一些基本而關鍵的問題没有解決。本文就以往學者未能解決的元始舊經"已出"和"未出"卷比例從21∶15變成22∶14的情況展開討論,認爲這一卷之差是指"智慧上品大戒三卷"中後出的一卷本《大戒經》。這不僅可以在敦煌原卷中找到内證,還可通過比較一卷本的《大戒經》與先出的二卷本《罪根品》的戒律思想得到進一步印證。  相似文献   

12.
江南和华南地区已经发现22件南朝买地券。它们依券文可分为三类,在内容、书写格式和行文语气上均有区别。总体上,南朝买地券一方面包含了强烈的道教因素,表明道教在南朝底层社会的广泛影响,另一方面,券文内容也反映了南朝社会的生死观念和埋葬习俗。  相似文献   

13.
传世"克"所作的銅器不少,如克大鼎、克小鼎(銘中有‘二十三年’)、克鐘(鋸中有‘十六年’)、克(皀殳)(銘中有‘十八年’)等,多見于各家著录。近来故宮博物院又得到克盨一件,器盖和器身都有同样的銘文,銘文共一百四十三个字,是近年发現銅器中,銘文較长的一件。这件銅器为生坑,以前未見著录,大約是近十几年来出土的。器盖略小于器身,但花紋形制全同,可知当时同出的  相似文献   

14.
彩箋是文人雅玩,也是傳統中國重要的文獻形式之一。鈎摹碑帖字迹的集古箋,增加與突出箋紙的視覺美感與文化趣味,是晚清彩箋新變的一種表現,這與嘉、道以來碑學興起的學術風尚有密切關係。作爲彩箋背景的石刻文本,不僅是供人觀賞的視覺圖像,也是供人閲讀的"副文本/隱文本",在表情達意上與書札正文構成互補關係。晚清參與製作使用此類彩箋的文士很多,其中包括不少金石學者,此風一直延續到民國初年。  相似文献   

15.
<正>張鷟《朝野僉載》是一部重要的唐代筆記,其中記録的唐代前期朝野史事對於研究唐代歷史、文化、文學都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歷來受到學者重視。可惜的是,此書原本亡佚已久,傳世版本中以明陳繼儒輯《寶顔堂秘笈》普集即第四集所收六卷本(以下簡稱"寶顔堂本")較爲通行,目前學術界出版的多種點校本均以此本爲底本進行整理~①。此本之性質乃是輯本,余嘉錫在《四庫提要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知識和思想不僅來源於上古文書、典籍,也來源於上古圖文獻。上古圖文獻數量衆多,曾作爲儀式器具,用於分辨民族關係、溝通神靈、象徵天賦權利。從《山海經》、《齊諧》等物怪之書和現存上古圖文獻看,當時人對鳥獸草木的記録和描繪,其實是對儀式事項的記録和描繪。因此,從本來意義說,"興觀羣怨"、"事父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等詩學命題,談的不是文學的審美功能,不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不是所謂"足以資多識"的博物之學,而是禮儀政教的技能,是對"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這個三段式的形象表述。本文主張結合上古文化史上從儀式中心到倫理中心的思想轉變,結合孔子學禮的過程,認識孔子的知識結構和詩學思想,也了解經典世界和前經典世界的深刻聯繫。  相似文献   

17.
<正>關於德藏吐魯番文書的情況,學界已有概述。~(1)筆者在製作這些漢文佛經寫本目録的過程中,~(2)發現了迄今最爲古老的淨土宗寫本。本文的目的,就是對這些寫本進行介紹、録文與考釋。依照藤枝晃先生首創且爲西域文化研究會沿用的書寫年代分期法,這些寫本屬於AA期。~(1)從筆迹來看,爲4—5世紀的隸書風格,結合紙質、界高等要素綜合判斷,應書寫於北朝前期(3世紀末至5世紀前期)。  相似文献   

18.
<正>中華書局標點本《北史》由著名歷史學家唐長孺、陳仲安先生主持點校,在二十四史的標點本中,堪稱校勘學典範,廣爲海内外學者所稱引。但是,由於原點校本成書於20世紀70年代,近幾十年新出墓誌文獻等皆未能利用,並且受檢索條件及校勘體例等局限,偶亦存有錯漏情況。現將筆者所見,可堪補正原校記缺漏或)誤者條列如下,敬  相似文献   

19.
<正>中華書局標點本《北史》由著名歷史學家唐長孺、陳仲安先生主持點校,在二十四史的標點本中,堪稱校勘學典範,廣爲海内外學者所稱引。但是,由於原點校本成書於20世紀70年代,近幾十年新出墓誌文獻等皆未能利用,並且受檢索條件及校勘體例等局限,偶亦存有錯漏情況。現將筆者所見,可堪補正原校記缺漏或)誤者條列如下,敬  相似文献   

20.
龔宗傑 《中华文史论丛》2023,(2):357-384+410
中國古代墓誌名目繁多,壙誌作爲其中一種通常由親族撰寫而不托名筆的類型,頗能體現古代墓誌文個人化和日常性的書寫特徵。自唐代韓愈《女挐壙銘》以來,經由歸有光、錢謙益等明清文家的創作,壙誌在文體學脉絡及文人書寫傳統中,逐漸獲得相對獨立的類型特性。其中以子女及族中晚(5爲施用對象的一類作品,既繼承漢魏六朝抒寫“下流之悼”的哀辭傳統,又提升明清墓誌文在描寫個人情感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文學性。以壙誌爲對象,考察明清墓誌文的生活與情感表現,指向的是一個與徵史紀事、褒功述德的傳統歷史建構不同,而回歸一般生活、普遍情感的文學世界,這或可爲古代墓誌的文學研究提供某些思路,又不失爲從生活史的路徑來研究古代文學的一次嘗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