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廣西欽州扼守在北部灣北部海陸交通要衝,自秦朝開闢南越以來,其地理位置就一直非常重要(1)。從南朝中期至唐朝前期,欽州甯氏家族在今廣東西南部和廣西南部廣大地區稱雄長達二百多年之久,是嶺南最著名的溪洞豪族之一。然而,由於欽州地處"夷獠雜居"的炎徼蠻荒之地,正史等資料對甯氏家族僅有十分簡略的記載。清道光六年(1826)和1920年,欽州相繼出土了隋《寜越郡欽江縣正議大夫之碑》和唐  相似文献   

2.
正《新唐書·西原蠻傳》載:"貞元十年(794),黄洞首領黄少卿……陷欽、横、潯、貴四州。……乃以唐州刺史陽旻爲容管招討經略使,引師掩賊,一日六七戰,皆破之,侵地悉復。"據此,欽、横、潯、貴四州由陽旻收復。《元和郡縣圖志·嶺南道三》載邕管經略使:"管邕州、貴州、賓州、澄州、横州、欽州、潯州、巒州。"陽旻時任容管經略使,而欽、横、潯、貴四州屬邕管,  相似文献   

3.
正《新唐書·西原蠻傳》載:"貞元十年(794),黄洞首領黄少卿……陷欽、横、潯、貴四州。……乃以唐州刺史陽旻爲容管招討經略使,引師掩賊,一日六七戰,皆破之,侵地悉復。元和初,邕州擒其别帥黄承慶。"據此,陽旻由唐州刺史轉任容州的時間在貞元十年到元和初之間。《舊唐書·憲宗紀下》元和十一年(816)七月條:"戊寅,以隨州刺史楊(按:"楊",據《新唐書》陽旻本傳應作"陽")旻爲唐州刺史,充行營都知兵馬  相似文献   

4.
《左传》等传世文献中记载有大量薳(蒍)氏家族的信息,南阳淅川发现有(郐)氏家族墓葬,楚简等出土文献中还包含有(蒍)氏家族及遠氏(学界以为即薳氏)家族的信息.结合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献,并运用考古出土材料和业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对上述几大家族作重新认识和考察,可以发现,春秋时薳(蒍)氏家族在楚国的地位很显赫,至战国时开始衰败.传世文献可见,薳氏即(药)氏.薳与(莴),作为邑是不同的地名,在金文及楚简中,(蒍)地即(螂)地.薳与(蒍),作氏称可互通.作氏称时,在金文及楚简中薳另作遠;(蒍)则另作(邶)(娜)、(鄢).  相似文献   

5.
正西周成康时期邢侯簋(《集成》~((1))4241)有铭:"王令荣内史曰:‘井(邢)侯服,赐臣三品:州人、重人、庸人。’"这是研究者经常引用的一段话,十分重要。关于"州人、重人、庸人",学术界或认为州、重、庸是三种氏族,~((2))或认为州、重、庸是三个地名。~((3))《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名之氏。"~((4))地名与氏名往往联系密切,"州""重""庸"为氏名或地名,并无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6.
(一) 从东汉到明代东汉年間楊孚的異物志已經提到南沙羣島这个地名:“漲海崎头,水淺而多磁石,徼外人乘大舶,皆以鉄叶錮之,至此关,以磁石不得过。”漲海的范圍包括东沙、西沙、南沙这些羣島,“漲海即海南岛迄滿刺加海峽間中國篤啤!?伯希和交廣印度两道考馮承鈞漢譯本頁九○)伯希和以为漲海北界在海南岛,失之偏南,据韓愈潮州刺史謝表說潮州以南海面就是漲海,“州南近界漲海。”所以涨海范圍北从潮州和廣东沿岸海面,南到滿刺加海峽。南沙羣島是漲海的一部分。是祖国的內?5笔敝袊阅涎蟾鞯刭Q易港口:(一)是廣州;(二)是福州。西漢年間,廣州航海者沿着海岸走  相似文献   

7.
张丹 《中原文物》2012,(2):57-62
《左传》等传世文献中记载有大量薳(■)氏家族的信息,南阳浙川发现有■氏家族墓葬,楚简等出土文献中还包含有■氏家族及速氏(学界以为即薳氏)家族的信息。结合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献,并运用考古出土材料和业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对上述几大家族作重新认识和考察,可以发现,春秋时薳(■)氏家族在楚国的地位很显赫,至战国时开始衰败。传世文献可见,薳氏即■氏。薳与■,作为邑是不同的地名,在金文及楚简中,■地即■地。薳与■,作氏称可互通。作氏称时,在金文及楚简中薳另作■;■则另作■(■)、■。  相似文献   

8.
<正>一、蔄姓由来由于蔄姓的特殊性和蔄氏族人较为鲜见,使我从小对蔄姓和蔄氏祖居地充满了好奇和憧憬,而后来几乎从事了一生的史志专业,让我对蔄氏家族的了解和编纂家谱萌生了强烈的使命感。然而,由于蔄氏家族历史奇特而又悠久,人员分布极为广泛,加之我本身工作也十分繁忙,这项工作一直未能顺利进行。蔄姓为造字作姓,少有字典刊登,就连《百家姓》中都没有此字。读高中时,我才知道蔄字能够在《康熙字典》里查到。这部编自清初、解放后有少许印刷的辞典,是通常人难  相似文献   

9.
《文物》2015,(1)
<正>宝鸡石鼓山墓地的发掘,是近年商周考古的重大收获之一,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报告推断墓葬的年代为西周早期或商末周初,墓地的族属应是源自刘家文化的姜戎(古羌人的一支)系统,墓地为姜姓的户氏家族墓地等,都是比较可信的。因此,石鼓山户氏家族青铜器的发现,为研究姜戎文化融入姬周及中原文  相似文献   

10.
北地傅氏家族是汉末至西晋时期相当活跃的一支北方大族。东汉时北地郡遭受羌胡侵逼。郡境迁移,人民流散。为了谋求较为优越的发展条件,傅成子孙徙居清河。永嘉之乱后,傅氏家族的两支先后渡江南迁。傅氏家族的化面貌表现为明显的北方大族特征,在家风方面,重视宗法血缘关系,讲究孝道,注重事功而勤于政事。其学风与家风互相渗透和融合,表现出保守趋向。当汉魏易代之际,傅干从舆论宣传方面强烈谴责曹操的篡代行径,他本人也以身殉道;而在曹魏后期司马氏篡权夺国的过程中,傅嘏和傅玄自觉地加入到司马氏阵营。傅氏家族的活动表明,在前后两次皇权转换的过程中,大族势力的政治动向及其所起的作用是迥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11.
汉魏时代河内司马氏家族的个案研究表明,司马氏家族文化特征的形成与河内地域社会风气的变迁具有密切关系。将司马氏家族视为东汉中后期兴起的新兴文化家族,似乎比笼统地将其称为儒学大族更为合适。河内乡里社会对司马氏家族崛起的作用不可忽视,司马氏正是借助乡里交往、通婚网络,从河内地方进入中央政治舞台,从一个普通的地方大族,一跃而成为皇族。河内司马氏崛起之个案,对于我们探究中古士族社会内部的运作规律或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2.
纪思 《文物》1959,(11)
在宁波市中心区中山西路之南,月湖西岸中营巷里有一座院落,蒼木修竹,綠枝拂垣,那就是著名的占藏书楼——天一閣。天一阁系明嘉靖四十年兵部右侍郎范欽(字尧卿,号东明,鄞县人),还乡隐居时所建。(见光緒二年版部县志卷三十六人物十一傳)按汉郑康成所注易經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詞句,书最怕火,遂取"天一生水,以水克火"的意思,把藏書楼叫做天一閣。楼作六开間,楼南挖天一池,引入月湖之水,蓄以防火。清代初年范欽的曾孙光文在天一阁北面和南面构筑假山茅亭,鋪曲徑于山石林木之間。乾隆三十九年(公  相似文献   

13.
清初五大臣之一费英东家族所出自的苏完部的来源及早期活动历史目前还比较模糊。本文比对和考订了苏完瓜尔佳氏七代先世中主要人物在传世谱书和《朝鲜实录》两个史料系统中的人名及活动轨迹,经辨析可知,苏完部前身应为图们江流域的毛怜兀良哈,而非海西女真。明代毛怜卫在中朝疆界两侧反复迁徙,被朝鲜多次进攻后逐渐西迁,在建州女真中仍以半独立状态存在,其分支温河卫是明末苏完部之前身。经朝鲜中宗时代对歧州卫、温河卫的打击,苏完瓜尔佳氏先世最终迁至富尔江流域与建州三卫融合,演变为明末建州女真诸部之一的苏完部。而温河卫其余部分也大体融入建州女真。  相似文献   

14.
正兩漢慣於徙戎入塞或安置於內地。魏晉時期邊地諸多危機被歸因於此,遂有倡"徙戎"出境之論者,鄧艾、郭欽、江統三人爲著。鄧艾之論最早,但史載過簡,不足深論。江統《徙戎論》最詳,歷來爲學者所重。郭欽之論最切中實際,卻未受到足夠重視,甚至有所誤解,殊爲可惜。《晉書·北狄傳》載:  相似文献   

15.
李淑清 《黑龙江史志》2007,(8):10-11,26
<正>2004年,齐齐哈尔市图书馆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广泛向社会征集散落在民间的家谱,有幸在满族库雅喇氏第十四代世孙胡世杰处征集到《黑龙江库雅喇氏宗谱》。该谱书不仅记述了其家族的族源、姓氏、归顺清军  相似文献   

16.
1985年,在参加辽宁大学历史系组织的满族社会历史调查中,我们在新宾满族自治县满族集居区采访中有幸收集到图氏家族存藏的《永陵喜塔拉氏谱书》及《喜塔拉氏谱单》两份满族民间史料。这两份喜塔拉氏后裔存藏的满族家族史料,翔实地记注了该氏在历史长河中的坎坷社会生活及迁徙经过,佐证了多处清史学界存有争议的问题,从而使之成为一份珍贵的满族民间史料,并被收录在《满族家谱选编》之中。1在对清永陵喜塔拉氏家族史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清永陵喜塔拉氏家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值得史学界纵深研究的问题,为此,综合现今掌握的史料,对其…  相似文献   

17.
李家发 《广西地方志》2001,(1):48-51,63
文章从多种关系上证论:瓦氏为田州土官岑猛之媳而非妻或妾。只是有资料称瓦氏生于弘治十一年,只比岑猛小两岁,尚待考证。文章指出史料记载归顺州知州岑璋有女嫁岑猛家,但不能肯定此女即瓦氏;还指出说瓦氏封二品夫人、赐淑人称号不合情理;认为瓦氏“题授女官参将总兵赴南畿”中的“总兵”一词非官职,瓦氏领率的狼兵只是田州的4100人,“合帅”田州及其他四州狼兵的是白法和邹继芳。  相似文献   

18.
正《考古》2012年3期刊载汪勃《再谈中国出土唐代中晚期至五代的西亚伊斯兰孔雀蓝釉陶器》(下简称《再谈》)。该文有多处失误,择要略述如下。(一)第85页英文提要第2行Jiaozhou(in guangxi)译为"交州(在广西)"。唐代交州的地理范围在今越南北部,与广西无涉。(二)第93页左12行,"《新唐书·地理志》中载……从广州海行经环王(交州,即今河内)……"。环王在今越南中南部,与交州并非一地。《新唐书·南蛮传》云:"环王,本林邑地,一曰占不劳,亦曰占婆。直交州南,海行……"。  相似文献   

19.
2001年秋,山西省襄垣县煤运公司在襄垣县城西南基建过程中发现多座隋唐时期墓葬。县文博馆闻讯后,派工作人员进入工地。经抢救性发掘,清理了一批隋唐墓葬,其中有隋唐时期浩氏家族墓3座。另外从已破坏的墓葬出土物中,收缴浩氏家族墓志2方。隋代浩墓已另文发表[1],现将唐代浩氏家族墓葬清理情况报告如下。一墓葬形制浩氏家族墓葬位于襄垣县城西南新建西街,该地区从2000年以来陆续发现了不少唐代墓葬,如唐代李石夫妇合葬墓等[2]。发掘的唐代浩氏家族墓的编号为2001M32和2001M51,均为单室砖墓。据出土墓志记载,墓主人分别为浩宽和浩顷(墓葬位…  相似文献   

20.
爯簋铭文"■"字当读作"师",可训为"长";比照宗人簋、姬季尊等铭文资料可知,"师倗"一语可视作"厥师曰倗"之省辞,即某组织首领私名曰倗,倗负责遣氏家族采邑逆地"小子"之管理。铭文所涉及的人物关系为:遣氏夫妇为遣族族长与宗妇;器主爯是遣氏新立分族之首领;以倗为首的31家小子,与分宗立氏的分族组织如遣仲、遣叔者不同,是遣氏宗氏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人身受遣氏宗族尤其是宗妇遣姬之支配。遣氏宗族内宗氏、分族界限清晰,是西周贵族大家族组织层阶化特点的体现。"小子"是"宗氏"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同于分族,尤须注意。周代类似遣氏之世家大族,各类家族庶务须由专人管理,家臣员额较多,层层统属,最后统辖于宗妇之手。此类家族管理形式,亦有助于对周代国家行政管理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