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春雷 《攀登》2009,28(1):48-53
民主政治成为世界政治发展的潮流,“民主、和谐、发展”也是当今我国政治建设的主题。从权力监督向度对中西政党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积极借鉴西方政党制度中有益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因素,按照民主政治的要求不断加强我国的政党制度建设,对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比较西方政党体制,要对政党体制的类型进行划分。类型划分则需要明确分类法的原则。而通过分类法分析,得出竞争性的有无是区分政党体制的标准,进而展开对西政党制度的差异比较,划归各自所属的类型。最后,运用萨托利的"整体与部分"论来比较和推导西方政党体制政治哲学基础,进一步验证各自类型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革命军起,革命党消"是章太炎为适应武昌起义之后中国政制转型之需要而提出的政治口号."革命党"是秘密结社,与依托议会开展合法政治活动的"政党"有着本质区别.消除"革命党"是为了组织"政党",推进中国的民主政制建设.然而,一度因应形势改建"政党"的国民党,其革命情结始终难以消去,其党人的思想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革命阶段."宋案"发生后,国民党回归"革命党"立场,重新走上"革命"之路.在国民党"继续革命"的过程中,不仅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成为打击目标,孙中山等人在革命之初选择的西方议会民主政制也在事实上遭到否定.这种一箭双雕的政治打击,对近代中国的政制建设产生了"破旧"却没能真正"立新"的复杂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政党开启于孙中山及其时代,其萌生和创建与孙中山政党思想的起源历史地形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组织近代化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近代社会变革中,中国社会政治组织的构建顺乎政治民主化趋势,初具近代形态,民主革命者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为表达其利益,在无议会可循的情况下开始组织创新;与之相应,政党首创于欧美诸国,西方政党观念输入中国并传播开来,为中国近代政党的创建提供了一定的社会舆论和知识准备,以及由维新立宪者与民主革命者共享的政党思想资料,但民主革命者不仅有条件而且事实上先于维新立宪者在中国首先建党;在政党作业中,中国近代政党一方面从区域性、松散性团体逐步统一为全国性、紧密性的新兴政治参与主体,另一方面,革命政党、立宪政党相继创设,进而中国近代政党创建的基本格局初步呈现出来;从学科建设言之,中国近代政党政治的历史实际为政党政治学提供了除西方政党政治类型之外的另一种分析实证  相似文献   

5.
齐春雷 《攀登》2010,29(2):53-58
当代中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多元利益诉求引发的政治参与膨胀,对政党制度民主价值的进一步挖掘和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执政党党内民主的发展,直接影响到社会民主以及整个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而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则是充分发挥中国政党制度民主价值的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6.
观察台湾的政治转型,一个重要的观察视角是政党转型。国民党从一个执政的威权型政党,在民主政治条件下逐步向议会型民主政党转变,经历2000年丢失政权,并于2008年重新夺回政权,其间的遭遇和调适,以及今天所面对的问题,是台湾民主政治成熟与否的重要参考点。  相似文献   

7.
政党政治是现代政治生活的要素和主要组织方式,是大众政治参与和精英政治竞争的主要载体,是民主政治中竞选公职的主要渠道。巴西的政党和政党制度具有许多突出的内容、特点和风格,但同时又与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无密切关联。巴西的政党与政党制度现状如何?巴西的政党和政党制度为何会形成这些特点?巴西政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对中国政治的发展有何启示?本文将就上述问题作分析。  相似文献   

8.
陈先初 《安徽史学》2007,3(2):89-94
在1949年之前的二三十年时间里,张君劢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政党观.他不赞成无条件引入西方模式,先是主张政党专心于国民政治教育,为政党政治创造条件;继而采取政党合作、"举国一致"之立场,旨在避免政党竞争之"流弊",并集中力量共赴国难.同时他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就如何进行"理想政党"之建设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9.
袁兆霆 《沧桑》2008,(5):86-87
没有代表制,民主无法实行于人口多、面积大的国家;没有代表制,民主不能有效保障自由和安全,容易演化为"暴民政治";没有代表制,民主决策既缺乏效率,又缺乏智慧与远见,往往沦为"愚民政治"。代表民主制的形成,乃是代表制和民主制相互改造、相互结合的结果。民主的代表化,在本质上乃是民主政治的精英化。在民主政治精英化的同时,这种精英政治也通过代表的定期选举而实现了民主化。  相似文献   

10.
朱汉国 《史学月刊》2006,3(5):49-54
孙中山在探索中国政党政治模式的过程中,尝试和实践了三种政党政治模式,这就是西方的两党政治模式、“一党治国”模式和国共合作治国模式。孙中山关于中国政党体制三种模式渐次否定的发展过程,既代表了他对中国政党体制的探索过程,也反映了他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孙中山对政党体制的认识发展,与他的政党观念以及三民主义的发展都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曹萍 《世界历史》2007,(4):133-140
大众民主意识的崛起是19世纪英国政治发展的新趋势。议会改革和宪章运动的展开标志着贵族精英政治逐渐向大众政治演变。传统的保守主义受到剧烈冲击。保守党领袖迪斯累里将传统融入现实,形成了富有弹性的"新托利主义"。保守主义、集体主义和所谓爱国主义成为新托利主义的主要原则;它们不仅为保守党增添新的政党理念,使其渐渐具有现代政党的特征,而且使保守主义在与大众民主意识的融合中超越自由主义。新托利主义的原则与思想在英国政治面向现代的转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过渡时期我国政党关系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党政治是近世各国普遍的政治形式。健康有序的政党关系不仅是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之一,更是实现民主政治的主要保障机制和外在环境。由于没有民主政治的历史传统和必要的制衡力量,加之中国传统“党同伐异”的政治化观念,近代中国一直没有形成近代意义上的政党关系。建国初期,中国政党关系走上法制轨道。但这一政党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复合政党关系到单一政党关系的转变,不仅政党关系的运行机制发生了转变,而且其历史使命也发生了相直的变化,并由此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基本政党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3.
李成明 《攀登》2005,24(6):98-100
全球化的客观现实及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启示,促使人们必须对中国的政治发展进行理性的分析。在全球化背景下,要实现我国政治民主化、政治法制化、政治稳定化以及公民民主精神的提升等政治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对在此背景下政治发展中的目标选择、发展动力、发展模式以及途径和方法等进行必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深厚的中国历史传统与政治文化传承,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风格,它主要具备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与中国国情相匹配,突出表现为有雄厚的文化资源作支撑,一是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和合"政治文化传统等政治理性和智慧,二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革命中的统一战线和政治协商的思想;第二,是当前中国一种有效的民主治理形式,有着最广泛  相似文献   

15.
张师平 《攀登》2022,(2):26-31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具有显著优势,发挥着独特作用。依循制度机理分析和治理有效性考量,党的领导、党派参与、多党合作、协商民主等方面的制度优势,共同构成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领域优势的深刻意蕴。通过提高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治国的能力、强化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治理的责任、完善政党协同合作治理国家的机制、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水平等路径,实现将新型政党制度的静态化制度优势精准转化为国家治理的动态化实践效能,以此进一步强化并充分释放新型政党制度的巨大治理潜力和强大动能。  相似文献   

16.
史瑞娟 《沧桑》2011,(2):34-35
西方政治文化是个内涵相当宽广而丰富的概念,其主流是基督教信仰和人权、民主思想。本文主要从人权意识的产生、同意思想、代议制民主的出现、三权分立几个方面论述了基督教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以说明基督教与西方民主政治的深厚渊源。  相似文献   

17.
曲兵 《史学集刊》2017,(3):34-41
近年,"全民公投"常常与"民族自决"、"民主政治"等原则相挂钩,成为解决地区冲突、民族矛盾的"常规手段"。实际上,公投的作用被夸大,其弊端与风险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公投从来都不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最好方案,却往往沦为大国博弈或政党斗争的工具。民主不能无度,公投不可轻启,即使举行公投,也应通过国内立法、安理会介入等方式对公投进行必要的限制。  相似文献   

18.
朱兆华 《攀登》2004,23(6):28-31
西方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党民关系方面,基本价值取向是致力于发展民主;二是在党际关系方面,权力监督机制有效地防止了权力的异化;三是在党政关系方面,厘清了政党与公共权力之间的法理关系.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不等于没有立场。我们研究西方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目的是为完善和发展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提供有益的借鉴,这是我们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9.
党内民主制度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彦娥 《沧桑》2011,(1):20-21
现代社会的政治文明是政党制度文明,尤其是执政党的制度文明。欲使整个社会呈现政治文明,就必须使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政治行为纳入党内民主进程,纳入党内制度建设的程序,方显党内公正与党内和谐,以带动整个社会民主与社会和谐。中国的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在这样一个宪法原则下,本文试图探讨党内民主与党的制度建设相结合的必然性,以及如何扩大党内民主。  相似文献   

20.
宋月红 《史学月刊》2000,8(6):72-79
宋教仁是一位颇有争议的清末民初时期的政治人物。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他投身民主革命和民主政治建设,并从中传播西方政党观念,组建政党,推行政党政治,虽在民初过分注重议会竞选,却也不可藉此否定其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宋教仁是辛亥革命的领导和中华民国的创立之一,是民初政党政治最主要的倡导和先行之一。与孙中山等同时代人比较,认为宋教仁是民初政党政治身体力行的第一人,也不过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