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戰國至漢初儒家對古典禮樂的傳承,在"禮"的方面,可分爲傳承禮"義"、傳承禮"儀"禮"容"。其傳承方式是或著於竹帛,或直接傳習"禮"的禮典和動作。在傳承"樂"的方面,表現爲爲《樂》的成書及亡佚。經過戰國至漢初儒家的傳承,宗周禮樂部分地保存了下來,但已不再是周代舊"禮"下禮的"義"、"儀"、"容"渾然一體以及禮樂水乳交融的狀況。  相似文献   

2.
《文物》1951,(1)
天津八個教會學校學生會聯合主辦的反對美帝國主義文化侵略展覽會上,展出的書籍、電影片和近百幅漫畫中,用事實來充分說明了帝國主義者怎樣通過教會學校,利用它的忠實走狗,來對中國進  相似文献   

3.
據禮書記載,在先秦的鄉飲酒禮上,有一種參與者稱"遵",還有一種參與者稱"僎"。前者見於《儀禮·鄉飲酒禮》及《鄉射禮》,後者見於《禮記·鄉飲酒義》。多數人的看法是把遵、僎認作一事的,二字被認爲是通假關係。但哪一個是本字,學者有異説。人們繪製的鄉飲酒禮圖,也相應形成了兩個類型:以《儀禮》爲本的禮圖取"遵",以《禮記》爲本的禮圖取"僎"。進而遵或僎的具體身份是什么,也造成了若干經學糾葛,諸説紛紜,並影響到了宋明清王朝的鄉飲酒儀注。有一種觀點認爲,"遵"是到場觀禮的高官,而"僎"爲幫助主人行禮的屬吏,把他們混爲一談是鄭玄注造成的,二者以區别開來爲好。本文把初步梳理提供給相關研究者,以供研判參酌。  相似文献   

4.
日本靜嘉堂文庫所藏《楊復再修儀禮經傳通解續卷祭禮》是目前已知惟一的楊復編纂《祭禮》文本,也是研究朱熹及其弟子禮學思想的重要材料。該書因年代久遠,有殘損缺頁之處,而馬端臨《文獻通考》的禮制部分基本抄録了楊氏《天神》、《地示》、《宗廟》、《百神》諸篇,可供考訂佚文之用。本文試圖據《文獻通考》對《楊復再修儀禮經傳通解續卷祭禮》進行1佚的同時,總結歸納馬氏吸收楊書的體例,並對兩位學者編纂禮文的體例、思想試作比較。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之英譯本及西方學界的相關書評,主要揭示譯者富路德對原著的改造,並勾勒此書在美國漢學界所引起的爭議。富路德不厭其煩地爲原著添加大量注釋以幫助西方讀者閲讀,卻删去了頗含義理意味的陳寅恪序。陳垣在《華化考》中展示出的史料蒐集功夫受到了評論者們的一致認可,但他的時代關懷卻不太能受到西方學者的理解與認同。尤其在美國,牟復禮與拉鐵摩爾等學者對此書批評尤多。美國學者對義理的忽視,不僅在於陳垣微言大義的筆法有些曲折,還在於他們與作者之間所存在的情感隔閡。  相似文献   

6.
<正>流傳於世的儒家經典《儀禮》一書,在漢時曾被稱名為《士禮》。該稱名,一見於《史記·儒林列傳》:"諸學者多言《禮》,而魯高堂生最本。《禮》固自孔子時而其經不具,及至秦焚書,書散亡益多,於今獨有《士禮》,高堂生能言之。"~①再見於《漢書·藝文志》:"及周之衰,諸侯將逾法度,惡其害己,皆滅去其籍,自孔子時而不具,至秦大壞。漢興,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又見於《漢書·  相似文献   

7.
帝国主义在我國境內設學校、辦教會進行文化侵略,已经被我們揭穿了它的陰謀,洞燭其奸,恨之刺骨;但帝國主义的尖腦殼是無孔不入的,在我兄弟民族所住的區域内,他們利用兄弟民族的文化落後,更是肆無忌憚的散佈着帶糖衣的毒素。現在全國展开反帝的高潮,過去受過麻醉和愛國的教友們已经覺醒起來,有的在控訴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罪惡,有的已經參加了愛國主義的實際行動。當此時我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知識和思想不僅來源於上古文書、典籍,也來源於上古圖文獻。上古圖文獻數量衆多,曾作爲儀式器具,用於分辨民族關係、溝通神靈、象徵天賦權利。從《山海經》、《齊諧》等物怪之書和現存上古圖文獻看,當時人對鳥獸草木的記録和描繪,其實是對儀式事項的記録和描繪。因此,從本來意義說,"興觀羣怨"、"事父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等詩學命題,談的不是文學的審美功能,不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不是所謂"足以資多識"的博物之學,而是禮儀政教的技能,是對"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這個三段式的形象表述。本文主張結合上古文化史上從儀式中心到倫理中心的思想轉變,結合孔子學禮的過程,認識孔子的知識結構和詩學思想,也了解經典世界和前經典世界的深刻聯繫。  相似文献   

9.
孫正軍 《中华文史论丛》2011,(1):135-160,400,401
對於《隋書·禮儀志六》所記梁代印綬冠服制度的史料來源,日本學者小林聰先生提出,其基礎是梁武帝天監二年所頒佈的"天監二年令"。本文考察認爲,隋志記載並非本自梁令,而是以《宋書·禮志五》所記百官印綬冠服制度爲基礎,並補充西晉泰始令及其衍生著作,以及東晉以降至梁初的各種制度變革綜合而成。因此,隋志所記並不能如實反映梁代印綬冠服制度。由此指出,在利用史料之前,對文本進行史料批判是一項不可或缺的作業。  相似文献   

10.
正無論對於研究者還是閲讀者,古代中國早期的史書具有恒久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相當一部分來自其語言的古奥優雅、史源的不確定性,以及隨之而來的解讀困難。哈佛大學東亞系的李惠儀教授(Wai-yee Li)多年來致力於明清文學研究,成就斐然,她的著作《晚期中華帝國文學中的女性與國族創傷》(Women and National Trauma in Late Imperial Chinese Literature. MA: Harvard Unive  相似文献   

11.
《文物》1950,(12)
長沙雅禮中學美籍教員盜運我國古代文物,被我公安機關發現。該美籍教員名俞道存(Dwigh Rugh)係美國雅禮會駐華總代表,最近申請返國,我公安機關人員在其準備帶走的行李中發現有中國古代錢幣數百枚,又在他住屋樓上陸續發現我國周、西漢、東汉、唐、五代、宋等朝代的陶瓷器共  相似文献   

12.
<正>漢代的"蝝螟之酺"具體儀式不詳,宋代的酺神可能類似。《宋史·禮志六》記載"又有酺神之祀。慶曆中上封事者言:‘螟蝗爲害,乞內外並修祭酺。’禮院言:‘……歷代書史,悉無祭酺儀式。欲準祭馬步儀,壇在國城西北,差官就馬壇致祭,稱爲酺神’"。宋人飽受蝗蟲困擾,於是查找史書祭祀酺神,並模仿"馬步儀"制定相關儀式。由此也可知這兩種祭祀的本質無太大不同。  相似文献   

13.
朝鮮王朝在地方上通過監察制度和戶籍制度實行禮儀政策,由於在朝鮮半島上各地的地理環境和經濟條件不同,加上地方官員管治不善和機制本身的模糊,導致未能產生成效。中宗十二年,朝鮮中央政府下令各地頒行《呂氏鄉約》,目的是使各地鄉人熟悉鄉約條文,繼而遵守鄉規,學懂儒家的禮義精神。當時的朝鮮士人在全國各地流動,對於鄉約的頒行和儒家文化的傳播起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章節题目:初中外國史課本下冊第五章第三節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講授時間:四十五分鐘。教學目的: 一、教育目的:說明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武裝起義的經過,無産階級政權的建立及無産階級政權建立後所頒佈的重要法令。二、教養目的: 1、使學生認識只有在無產階級的领導下人民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2、使學生認識到十月革命勝利標誌着由舊的資本主義的世界進入了新的社會主義世界的轉變。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檢查出席情况,組織學生聽力。二、複習提問: 1、二月革命成功後,臨時政府對戰爭的態度如何?  相似文献   

15.
自先秦以來,在宗廟祭祀方面,"天子七廟"是人們普遍接受的觀念。但是,就七廟的構成,卻是衆説紛紜,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鄭玄和王肅的解釋,兩者有很大的不同。鄭玄模式和王肅模式的天子七廟引發了激烈的爭論,並在很大程度上主導了中古時代太廟制度的變遷。唐宋時期太廟禮制的運作逐漸超越了鄭玄和王肅之爭,傳統的七廟制遭到了破壞。结合這一時期郊祀禮儀的爭論焦點從郊丘之爭轉向天地分合之爭,國家祭祀的兩大支柱都擺脱了鄭王禮學之爭的支配性影響,這象徵着國家禮制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相似文献   

16.
《文物》1950,(12)
(一) 高工學生鄒清麒等十八人來函编輯同志: 今天我們在報紙上看到了雅禮中學美籍教員俞道存企圖偷運我國珍貴文化古物回國,而被我公安人員發覺的事,我們憤慨極了。解放前,中华民族的文化古物,曾被各帝國主義盜竊去了許多。解放  相似文献   

17.
一、斯大林!對於千千萬萬的蘇聯人民——共產主義的建設者,再也沒有比斯大林的名字更親切的了。斯大林!在人民民主國家里,被英勇的蘇聯軍隊從法工、地毯匠、鏤花匠、刻工、繡匠和訂書匠的創作)擺在一起的,是簡單的、甚至質樸的小物件。但展覽在這里的物件都是直接來自心的禮品。對於斯大林的深湛的愛,教導了製作禮品的手。製作這些禮物的人民,把他們的心的温暖、他們的靈魂的火焰,以及他們的夢想和希望,都滲  相似文献   

18.
回顧東漢"五經通義"類文獻中的代表性文獻《白虎通義》的研究歷史和現狀,反思思想史與文獻學兩方面的研究方法,《白虎通義》的研究應回到清人研究基礎之上,進而從話語分析的角度研究經學"通義"的問題與方法。《白虎通義》文本的歷史語境和"通義"形成的話語機制可以歸納爲以下三方面:首先是漢代經學内部求同存異的話語制度;其次是禮制結構下的話語場域;最後是宇宙論框架下的數術知識構成的話語權威。  相似文献   

19.
王晴佳 《中华文史论丛》2023,(1):369-399+408
近代學者陳寅恪以其史學名世,但他治學的方向,經歷了幾次明顯的轉變。陳寅恪自早年在海外求學開始,專注學習外國語言,以文字學(philology)的研究爲專攻,歷史學爲輔。1919年他在哈佛求學,與白璧德(Irving Babbitt)晤面,討論佛理,由此而專研亞洲文字,以漢朝以降的“殊族之文、塞外之史”爲對象,直至任教清華期間(1926—1937)。但抗戰的爆發,迫使他轉向隋唐史,基於通史類的著作,撰寫了《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二書,對隋唐史的演變,做出了宏觀、通貫的獨到解釋,確立了他在史學界的地位,其國際、國内影響延續至今。  相似文献   

20.
正陳寅恪先生,江西義寧人。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德國柏林大學研究院研究。於民國十五年七月來清華大學主講"文學專家研究"及"佛教翻譯文學""晉南北朝隋史""唐史"等學程。問(記者問,下仿此):先生從事教育有年,對於治學方法及經驗,深望不吝指導後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