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化观念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孟召宜 《人文地理》2002,17(2):74-77
区域文化观念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区域发展主体。区域活性是对区域发展状态的一种模糊综合评判与描述。文化观念以发展主体为载体,影响区域活性各侧面,成为活性动力源。在具体时空环境下,经济现代化的地域模式与不同地域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有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性、一致性和耦合性。在区域综合力各分力中,自然力是基础、经济力是核心、文化力是动力源。概而言之,区域文化观念在影响区域发展主体的同时,以区域发展主体为载体和中介,影响区域活性、区域发展模式和区域综合力,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循环,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回顾、评价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和协调发展三个阶段。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呈显出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度化、机制市场化和战略空间细化的趋势。与此同时,现行区域发展战略存在若干不足,有追求政策优惠忽视制度创新的倾向,区域发展战略之间缺乏宏观整体性衔接,阻碍区域协调发展的瓶颈远未取得突破,区域发展战略仍过于强调效率目标,对不发达地区关注不足。因而,未来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不应追求数量,要注重是否真正有利于实现区域的改革创新;亟需制定一个全局性区域连接发展规划,或者以整合发展的理念对现有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进行统筹管理;中央应制定和出台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保障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区际自由公平贸易;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的地区选择应更注重公平目标。  相似文献   

3.
关于我国区域物流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物流是目前国内外重要的经济发展趋势,区域物流对于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和提高区域竞争力有重要作用。本文在阐述区域物流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物流的特征;并从理论上构筑了区域物流体系,包括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区域物流企业、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区域物流管理和中介、区域物流需求等四个子系统;同时阐述了国内外区域物流的发展经验,探讨区域物流的发展规律;最后基于理论构筑和实践分析,提出了我国区域物流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发展战略演变初探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分别实施了区域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区域共同发展和苏北大发展战略,造成了各区域间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其主要表现为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经济区域间的差异和县域经济差异的不断扩大。在分析了现阶段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对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立足区域整合的角度,提出加快沿江开发与苏北互动发展的对策与措施,以期实现江苏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扭转南北经济差异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联系测度方法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研究是地理学的核心之一。区域经济联系测度是区域研究的焦点。在系统总结区域经济联系测度的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区域经济联系测度一般依循尺度确定-区域划分-区域联系测度的路径;测度区域经济联系的主要指标有可达性、经济影响范围、经济联系强度、经济隶属度等。城市在区域网络中的作用、位置是区域经济联系测度的重点。通过区域经济联系强度的测度,有助于区域和城市发展定位,并指导规划。近年来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对区域经济联系的测度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综合不同的方法或发展新方法来应对。  相似文献   

6.
李宝庆  陈琳 《人文地理》2014,29(1):94-98
本文在分析长三角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演化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度模型对该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整体情况和分空间情况进行研究,得出该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促进作用非常明显、该产业仍然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各发展要素对该产业的贡献度不均衡、该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等结论。最后,对长三角区域如何有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新区域主义的发展及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汪涛  曾刚 《人文地理》2003,18(5):52-55
在当今全球化与区域化趋势并存的时代,新区域主义以其强调区域竞争、保护地方经济社会多样性的主张,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兴趣。新区域主义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一期间国际社会经济环境的激烈变动,导致新旧区域主义在政治经济、国际贸易、经济系统、区域发展目标等方面存在根本的差别。在全球化和后冷战结构的制约下,新区域主义主要表现为大区域主义、小区域主义及国家内部的各类区域组织三种形式。论文针对中国现行的区域发展模式在新区域主义的冲击下,暴露出的薄弱环节,提出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应从三个层次展开。  相似文献   

8.
《攀登》2021,40(4)
区域作为国家宏观政策落实的主要载体,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塑造新的区域空间发展格局有着至关重要的关键影响。基于区域经济的视角,认为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实体经济为发展基础,以创新为发展动力,以绿色为发展载体,以区域协调为发展途径,以全面开放扩大发展空间,以促进要素流动激发发展活力,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发展保障的经济运行集合体。而区域属性则通过主观能动性、空间要素性、空间叠加性及空间级差性来作用于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而对区域系统造成影响。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评价指标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绿色发展体系、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体系、现代化全面开放体系、现代化市场体系及现代化经济体制六个方面进行设计,其实证方法可采用综合指数等多种计量方法来分析。  相似文献   

9.
王雪  胡世伟 《风景名胜》2020,(2):0352-0353
区域旅游是我国近几年来旅游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通过区域旅游能够提升当地的经济水平和整体的竞争力。区域旅游发展需要构建利益分享机制,加强区域利益的分配和共享,促进整个区域旅游的发展。但是当前区域旅游业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传统保护主义和计划经济的思维依然存在,区域旅游一直受制于行政区内的旅游经济,从整体上不利于领域资源的开发和发展,导致了旅游经济和旅游行业陷入困境,基于此,要在坚持市场机制的前提下,综合运用法律手段、财政手段等促进区域旅游的发展,构建区域旅游业发展利益分享机制,推动“嘉阳小火车”旅游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龙江智  朱竑 《人文地理》2007,22(1):40-44
发展战略在区域旅游开发和规划中至关重要,它关系到旅游发展的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是区域旅游业取得长期绩效的决定性因素。目前,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基本上依赖于专家的经验和直觉,随意性和主观性较强,给区域旅游发展系统带来莫大的风险。为此,本文以辽宁鞍山为实例,将TOWS分析方法引入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过程,以增强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的客观性、系统性和可靠性,降低旅游系统所面临的风险,旨在促进区域旅游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Differences i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the Soviet union republics are found to persist, and the basic factors are analyzed. The presence of a skilled labor forc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insuring a high level of industrial output per capita and a high rate of return on capital. However, the distribution of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does not always conform to the availability of labor resources. Such industries have reached a high level in the Baltic republics, where the reproduction rate is low and additional labor must be brought in from the outside, and they have not been fostered in Central Asia, where the rate of natural increase is high. The emphasis on resource-based industries that is characteristic of some republics (oil and gas in Azerbaydzhan and Turkmenia, nonferrous metals in Kazakhstan, etc.) i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a high level of fixed assets (capital intensity) and a low rate of return as well as low levels of industrial output per capita.  相似文献   

12.
刘昆 《人文地理》2015,30(1):50-55
国内的城市经历了时空压缩且缺乏节制的重建式更新,诸如城市的现代化、与传统的断离以及土地被切分并合法的交换与出售等等,足以表明城市更新在资本化的空间生产中热衷于形而上的景观物化和空间政治经济学的塑造。文章因此以空间的生产为视角,揭示了景观社会中的种种拼贴现象;以"空间矩阵"、"局限性"等概念分析了城市空间的非均衡性及缺少地域类型学严谨的发展。并且认为,空间的生产所生发的社会关系与结构的疏离、景观形式的恣意化以及建成环境的异化等,均是城市更新过程中的症候。最后指出,城市及其景观应当回到日常的自然,思考空间环境的修复与再生不是简单化的拼贴术,而是在于对既有环境的局限性和差异性关注之后的渐进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The present boundaries of Moscow's suburban zone are tested by delineating a so-called zone of active influence of Moscow city based on demographic structur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commuting to work in the city. The most favorable age-sex structure, with a high percentage of population in the working age groups and a relatively high percentage of children, is found in a zone within 50 to 60 kilometers from the city limits. This zone generates a daily flow of more than 500,000 commuters to places of employment in Moscow, 90 percent of whom spend less than 110 to 120 minutes traveling each way. These commuters represent about 2 percent of the total working-age population in the suburban zone. On the basis of the demographic structure and commuting linkages, Moscow's zone of active influence is therefore defined as the zone within which 90 percent of the commuters reside, or within 52 kilometers of the city limits. This conforms roughly to the present definition of the suburban zone.  相似文献   

14.
区域不再仅仅是经济活动发生的场所,经济全球化要求每个地方必须将自己转变为商品和服务的出售者、产品和地方价值的营销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区域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其特征、形象和价值都需要设计和营销的产品。区域营销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西部大开发需要广泛吸引区内外、国内外的人力、物力、财力参与开发行动。如何营销西部、传播良好的西部形象、促进投资与人力资本向西部流动,无疑是西部大开发必须仔细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它也必然构成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依照地方营销的基本理论,本文通过对中国西部地区当前形象进行简要分析,将西部新形象定位为:"交通快捷,信息畅达,生态友好,物物竞民丰。"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西部形象开发与传播的四大战略。  相似文献   

15.
双核结构模式与淮安区域发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陆玉麒  董平  王颖 《人文地理》2004,19(1):32-36
对于一个理论模式,仅仅限于现象发现及机理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将之运用于区域空间结构的实证分析中并能为其未来空间结构演化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才是理论模式提出的根本目的。江苏省由于位于沿海和沿江的交汇地带,故成为双核结构模式用于指导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最为理想的区域。本文通过对淮安市行政区划调整前后双核结构模式不同运用效果的分析,对未来该市组成淮安-连云港双核结构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李彬  韩增林  马慧强 《人文地理》2015,30(3):111-117
基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从教育服务、文化服务、卫生服务、基础设施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生态环境服务和信息服务7个方面构建了基本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03-2011年辽宁省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质量进行综合测度,并以此为变量,利用差异系数和基尼系数对辽宁省各市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差异的演变过程与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辽宁省各市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整体为上升的趋势,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规模特征,沈阳市和大连市两极突出;2003-2011辽宁省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区域差异总体扩大的基础上,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演变趋势,且以文化服务、卫生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的差异为主;空间上,公共服务质量空间提升极化作用不断增强,表现为不断向"沈阳-大连、盘锦-本溪"的"十字"轴线紧靠。  相似文献   

17.
潘丽丽 《人文地理》2009,24(6):103-106
空间介入机会在旅游地的发展过程中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促动作用,在旅游地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介入机会的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合理利用空间介入机会对新旅游地或新产品的开发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游客角度出发,以浙江省大明山风景区为案例,使用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实地观察等多种方法获取数据,分析了游客对旅游地空间介入机会的感知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空间介入机会具有清晰的感知,游客对于存在介入机会的目的地出游决策是在时间、交通、距离、个人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充分比较景区可替代性的基础上做出的相对理性决策。  相似文献   

18.
19.
白河方言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河县位于陕西省南部,三面环秦,东面连楚,处于秦头楚尾。特殊的人文地理因素使其方言与秦楚两区方言多有相似之处。从语音系统,构同特点,还是句法模式上看,白河方言属一种多方言杂交的混合体,它融中原官话与西南官话为一炉,经数代流传形成如今的方言形态。  相似文献   

20.
水域景观美学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水域景观是自然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学价值是人类审美和水域景观联系的纽带。水域景观美学价值的评价是天然水资源成为景观水资源(旅游资源)的先决条件,美学价值的高低直接影响水域景观的观赏质量,它是水域景观旅游价值评价的重要内容。本文首先根据人类神经生理、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探讨人类审美的主观缘源;再重点剖析水域景观的美学特征;最后提出水域景观美学价值评价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