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长子袁克定伪造《顺天时报》,使袁世凯误以为日本人支持其称帝",是一则广为人知的近代史轶事,却有诸多不合情理之处。首先,袁世凯有多种渠道了解日本对帝制的态度和立场,不会只凭一张《顺天时报》即做出判断。如袁的日本顾问有贺长雄、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中国驻日公使陆宗舆等,都是袁探察日本对帝制立场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2.
1915年,野心勃勃的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但遭到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为收买人心,让媒体为自己“上位”鼓与呼,袁世凯决定用金钱开道。他委派心腹《亚细亚日报》的总编辑薛大可用30万元去报界“封口”。薛大可一面用金钱贿赂,一面用袁世凯的权力恐吓,软硬兼施之下,《国华报》《大共和日报》《时事新报》《大公报》等一些大牌媒体,被金钱击中,纷纷掉转笔头,为袁世凯称帝提供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所谓“北洋三杰”,是指清末民初北洋军事集团中的骨干分子冯国璋、段祺瑞和王士珍。他们三人都是袁世凯的心腹干将,尤其是冯国璋。1911年“辛亥革命”镇压武昌革命党人起义,袁世凯任命冯国璋为前线总指挥。冯身先士卒攻人武昌,扬了北洋的军威,为袁世凯争了名声。大功告成后,冯被调回北京,配合袁世凯逼宫。1912年1月,南方革命党与北洋军阀达成协议,由冯国璋率领北方军界60名将领通电全国,要求改变国体,实行共和。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走投无路,只好宣布退位,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告终。  相似文献   

4.
日本人在我国东北地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盛京时报》,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舆论宣传阵地.热河事变前后,《盛京时报》违反尊重客观事实的报道原则,战前宣扬日本为“自卫”被迫发动战争谎言,战争中渲染关东军与热河人民和谐共处、贬损张学良及东北军的形象;战后批评蒋张的“不抵抗”政策、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等,充分暴露了《盛京时报》为日本侵华战争服务的殖民性质.  相似文献   

5.
袁世凯复辟帝制蓄谋已久。早在1913年10月10日就任大总统之后,就开始了复辟帝制活动。1914年恢复“祭天把扎”,为复辟帝制大造舆论。1915年8月,袁世凯授意杨度、孙流药、刘师培等六人组织了“筹安会”,公开策划复辟帝制,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和声讨。蔡愕在北京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极为活跃,引起了袁世凯的注目,对蔡严密侦察,派军政执法处处长陆建章到蔡愕离处搜查。蔡愕为了逃避袁世凯的耳目,防备袁下毒手,干是伪装游手好闲,不问政治,每天出入于八大胡同妓院,与妓女小凤仙颇为亲热,名传遗迹。袁世凯以为蔡愕是一个醉生梦死、…  相似文献   

6.
袁世凯培植了北洋集团,当凭借其实力走向帝制时,却对部属进行削权和猜忌,遭到了北洋集团内部武将的反帝,这是帝制快速败亡的主要原因;次外,遭到了家庭部分至亲的欺骗,使得袁世凯在决策上出现失误,还有部分至亲的反对等原因共同葬送了袁的帝制梦。  相似文献   

7.
正1932年4月12日22时许,日本关东军第二师团的一列军用列车在哈尔滨市郊成高子被颠覆,日军死伤惨重。这是中共满洲省委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一次特殊战斗。4月14日,《盛京时报》《滨江时报》对这起事件进行了报道。消息传出,震惊中外,人们奔走相告,额手相庆东北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一次重大胜利。4月19日,《盛京时报》《滨江时报》再次登载了日伪当  相似文献   

8.
1917年张勋、康有为等人主导的帝制复辟,主观诉求是要矫正一年前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问题,所要解决的问题与袁世凯一样,就是要重建一个权威的有力量的政府。从后来的事实看,张勋等人看对了病,抓错了药。国家体制从帝制变为共和,可能存在许多问题,政府的力量也确实受到相当程度的削弱。但是往回走肯定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思路,丁巳复辟犹如洪宪帝制一样,从反面夯实了民主共和的基础,也让中国人意识中残存的那些帝王意识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9.
学界一般认为,1915年9月3日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标志着梁启超与袁世凯关系公开决裂。事实上,从1915年9月到12月,梁启超与袁世凯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和一定程度的工作联系。梁启超曾三度给袁世凯写信并向袁递交辞呈和病呈,还两度公开发表文章劝阻帝制运动。梁这样做,既有规劝袁世凯制止帝制运动、打探其对帝制运动真实态度之用意,又有麻痹袁以便于谋划讨袁斗争之效用。袁世凯对梁启超1915年9月1日来信未作回复,但也不便公开对梁施压。梁启超曾说,袁世凯贿赂他20万元,让他不要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此说法不合逻辑。梁10月7日致信袁世凯表示对帝制问题不再"论列",袁复信委婉地表示了称帝的愿望。12月12日,梁启超第三次给袁写信劝阻帝制,同日袁世凯接受劝进称帝。  相似文献   

10.
袁世凯培植了北洋集团,当凭借其实力走向帝制时,却对部属进行削权和猜忌,遭到了北洋集团内部武将的反帝,这是帝制快速败亡的主要原因;次外,遭到了家庭部分至亲的欺骗,使得袁世凯在决策上出现失误,还有部分至亲的反对等原因共同葬送了袁的帝制梦。  相似文献   

11.
“筹安会”出笼后不数日,梁启超为了反击帝制复辟逆流,写作了一篇脍炙人口、令人拍案叫绝的鸿文,这就是传颂一时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目前,学术界对这篇影响深远的名文大体上有三种认识:一曰它根本没有反对袁称帝,相反,它是梁启超对袁的刻骨镂心的忠谏之书。梁启超也不是什么反帝制派,而是货真价实的、有条件的倡导袁世凯称帝的新帝制派。  相似文献   

12.
马勇 《文史天地》2014,(2):13-16
正底气何来杨度是洪宪帝制的策划师,更是筹安会的组织者和灵魂人物,然而当洪宪帝制遭到国内外反对,袁世凯宣布废止帝制、重回民国时,杨度于1916年5月1日向《京津泰晤士报》记者发表了一个"词意坚决"的谈话。大意如下:政治上的帝制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我杨某的政治主张绝无变更。兄弟我仍是彻头彻尾主张"君宪救国"的一个人,一个字不能增,一个字不能减。大约十年前在日本,孙中山、  相似文献   

13.
刘振修 《文史天地》2009,(12):32-34
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袁世凯不满足于民国总统的地位,他妄图君临天下,开创“袁家王朝”,在中国复辟帝制。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俯从“民意”,接受帝位,宣布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准备元旦登极。但他的倒行逆施,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在举国一致的声讨下,袁世凯于1916年3月22日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洪宪帝制梦只做了八十三天就可耻地破灭了。  相似文献   

14.
1915年,北洋军阀袁世凯精心策划的“洪宪帝制”出笼,引起全国各界的强烈反对,从而爆发了旨在反对袁世凯取消民国的“护国运动”。民国开国元勋孙中山立即发动中华革命学党在南方各省相继举行武装起义,全国各地革命形势不断高涨。在全国人民的一片讨伐声中,袁世凯在皇帝美梦中一命鸣呼。  相似文献   

15.
反对袁世凯帝制自为、捍卫民主共和制度的护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建国后的长时期中,护国运动史的研究,是史学领域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近几年来,这一专题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发表和出版了不少论文、著作和资料集。随着研究的深入,出现了不同意见的争鸣。现将建国以来有关护国运动研究的情况作一综述,并适当加以评析,供进一步研究之参考。  相似文献   

16.
袁世凯在其小站练兵、入鲁主政、坐津督直、辛亥出山、帝制自为的五个时期,始终与德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和往来.而这种关系的构建及发展给予了袁世凯政治上的极大帮助,从中也可以看到袁世凯"仿德"、"防德"、"联德"及"排德"的政治、外交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17.
《青年杂志》创办之前,陈独秀已经亲身经历了清末革命党暗杀清朝权贵、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民国成立、“二次革命”、袁世凯滑向帝制自为……短短几年时间里,走马灯似的政治剧目让他越来越看不准未来的时局。那时,大家都觉得封建专制推翻了,民主共和了,中国有希望了。可是现实的发展总是与期待的理想格格不入。就像鲁迅在《小杂感》里调侃的:“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  相似文献   

18.
《近代史研究》2021,(4):55-69
辛丑回銮后,清廷为重树权威,裁抑东南互保的"抗旨"势力,同时为增强北洋实力以拱卫京畿,开始扶植袁世凯加强对江南财赋之区的控制;而袁世凯也借此将北洋势力逐步向南洋扩张,此一进程可称之为"北洋下南洋"。这使得两江总督的争夺白热化,严重冲击了南北派系平衡,积累了难以调和的矛盾,是酿成丁未政潮中统治高层激烈斗争的关键因素。除了清流浊流的分野外,瞿鸿禨和袁世凯交恶的重要原因是,北洋强势南下,湘人瞿鸿禨虽努力调护,南洋的湘系势力仍遭受重挫,瞿也因之孤立。岑春煊之所以发动政潮,反对奕劻、袁世凯,部分也是由于运动江督连续受阻,其与周馥、端方交恶,实有竞争江督的因素在。丙午官制改革后的政治安排,诱发了奕劻和瞿鸿禨的直接冲突,而瞿鸿禨公开揽权、奕劻病重、东三省用人等因素,都刺激了政潮的发生,但奕劻、袁世凯和瞿鸿禨的关系还可重新检讨。  相似文献   

19.
阎锡山与袁世凯的关系十分微妙,不能仅凭文史或口述资料盖棺论定,也不能简单地说阎"投靠"袁或"背叛革命"。在袁世凯帝制自为中,阎锡山因时而变,经历了由从众支持袁称帝,观望形势离弃袁,到最后公开抗袁的过程。其间,阎锡山和袁世凯之间呈现的是一种利益博弈的关系,而阎既不是袁的真正投靠者,也非袁帝制的忠实支持者,他只是受环境所迫及利益驱使与袁进行着社会交易。阎、袁之间的这种交往,更多显示了阎锡山的政治品格及其实用主义的处事风格。  相似文献   

20.
帝制运动开始后,英国认为现阶段不能实行帝制,英国不会支持,帝制问题可推迟到欧战结束后进行。帝制运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后,英国实施两面政策:一方面响应日本号召,联合对袁世凯政府进行劝告,另一方面准备从速承认帝制。袁世凯宣布帝制后,英国经历了从要求立即承认帝制到观望到赞成取消帝制的态度变化过程。英国在袁世凯和护国军之间保持中立。袁世凯取消帝制后,英国对帝制取消后的乱象持不干涉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