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阅读《史记》的《纪》、《表》、《世家》等部分时 ,常能看到诸如“秦伐我”、“魏败我于……”之类的句子。我们都知道“我”字是代表的某一诸侯国 ,但称“我”应是春秋战国当时人的语气 ,司马迁作为后人写《史记》 ,理应直呼国名 ,但他用“我”字 ,显然不合逻辑。不少学者以“我”字为司马迁作书时所依据的旧史原文来解释这一现象 ,其实这一说法很难成立。本文即是对此现象作出另一种解释 ,并进而对《史记》的部分资料来源作出一种推测  相似文献   

2.
《炎黄春秋》2010,(2):87-87
《炎黄春秋》编辑部同志: 最近看了《炎黄春秋》2010年第1期中的《毛泽东领导“三反”运动》这篇文章,我有些看法。“三反”“五反”“肃反”的时候我还小,并不知道其中意义,不过是“三反”内容如同儿歌似的经常挂在嘴上:“反贪污,反浪费,官僚主义我反对。”这些运动所反对的方面应该坚决打击,  相似文献   

3.
《离骚》:“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王逸注云:“乱,理也。所以发理词指,总撮其要也。”除《离骚》外,《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招魂》等作品中也有“乱曰”。《康熙字典》云:“又乐之卒章曰乱。”“乱”应该训为理,还是训为乐之卒章?本文将谈谈我的意见和理由。  相似文献   

4.
《炎黄春秋》2014,(9):93-93
贵刊今年第6期《我知道的名流佚事》一文中“周游的两难处境”一节,说1957年6月8日,“《人民日报》登出文章,标题叫《工人说话了》。”我记得这是“反右”运动的第二篇文章的标题,第一篇文章的标题是《这是为什么》。请查实。  相似文献   

5.
说六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通”,是大家熟知的重要的史书。“三通”是指杜佑的《通典》,郑樵的《通志》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有人在“三通”以外,加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叫做“四通”。还有人要再加上秦蕙田的《五礼通考》,叫做“五通”。我的意思认为,可以提出“六通”来,就是在“三通”以外,加上《资治通鉴》,再加上刘知几的《史通》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这“六通”和《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可合称为“四史六通”,这是我国中古时期历史著作中的代表作。在五十年代,我曾把这个意思跟同志们谈过,现在觉得这个看法还符合事实。但“三通”和《通鉴》卷数多,《史通》的典故多,《文史通义》的创见多而文字简奥。这六种书读起来很不容易,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对于史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2009年2月8日,《贵阳文史》杂志在南明区永乐乡举办“知我贵州爱我贵阳”知识有奖竞赛。《贵阳文史》杂志副总编辑介绍了“知我贵州爱我贵阳”知识有奖竞赛,与培育“多彩贵州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日我在统计我班孩子到底喜欢什么种类的动画片时,我惊讶地发现班上100%的男孩子和50%多的女孩子都熟悉并喜欢《奥特曼》,在说起时孩子们还不由自主开始“嗨”“咳”地学奥特曼的样子比比划划、打打闹闹起来。可当我谈到《黑猫警长》《猪八戒吃西瓜》《三个和尚》《聪明的一休  相似文献   

8.
想写,想耍笔杆,对我来讲,开头完全是种兴趣驱使,约在自己9岁时萌发的。那是抗战年月,我父亲把我从重庆送回湖南老家邵阳花亭子。花亭子有个书楼,是做过前清举入、后又到广西当过一届知县的祖父和我留学美国的父亲及其同辈兄妹讲学、习文处,里面除藏有四书五经及各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书籍外,还有《三国演义》《水游》《红楼梦》《薛仁责征东》《薛丁山征西》《罗通扫北》等等。这些书,不仅使我着迷,且促我产生编故事的“玩”法。我就胡思乱想:有这个“扫北”,那个“征西”……为什么恰恰没有“扫南”的人物?于是我模仿上述…  相似文献   

9.
沈惠民 《世纪》2023,(5):44-46
<正>萧乾先生出任《世纪》杂志编委会主任时,我是《世纪》的特约编辑;萧老在20世纪50年代曾任《人民日报》特约记者,我第一次在衡山宾馆见到他时,也已任《人民日报》记者。尽管有此巧合机缘,毕竟在年龄上,他与我是爷孙辈;轮地位,他更是文坛巨匠,我只是个文学青年。所以当他用厚实而温暖的手紧握我的手,调皮地笑称“我们可是同事相见”时,我很有点惴惴不安。他也许察觉了我的神情,继续笑着说:“这几天我还要见见《世纪》的其他同事们。”正是《世纪》创刊,使我有幸开启了与萧老的这段“同事”机缘。  相似文献   

10.
《炎黄春秋》杂志社的同志们:因参加一部辞书的审读,加之社会活动较多,许久没有联系了。不过我作为贵刊的一个忠实读者,杂志还是逐期翻阅的。今年以来,《陈布雷、陈琏父女分道扬镳》、《李锐与〈庐山会议实录〉》、《“文革”中胡愈之等痛切晋言前后》、《西路军的失败与陈昌浩的检讨》,以及《“扬州出美人”背后的血泪史》等,读后都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当然,也有我个人认为的平平之作,至于文章中的瑕疵也时有发现。不过我已注意到三期有“更正”发表,四期的“编读窗”又订正了两篇文章中的错讹。这倒使我这个爱挑毛病、爱提意…  相似文献   

11.
拙作《陈独秀早期的两组“佚诗”考析》一文(见《安徽史学》1985年第1期,以下简称《考析》),对陈独秀在1908年至1910年间的思想与活动,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看法。近读《安徽史学》1985年第五期,上有《亦谈陈独秀的“佚”诗与“隐居”》一文(以下简称《亦谈》),对我的观点提出异议。为此,我写了这篇《再论陈独秀的“佚诗”与隐居》,与《亦谈》作者商确。  相似文献   

12.
“我把刀给你们。” ——顾城:《水银》,页35 “我们可以一起死,但你得先杀死我。我不想自杀。” ——谢烨:《袖珍汉学》(1993年1月),页23  相似文献   

13.
屈赋句诂     
1.“盍将把兮琼芳”(《九歌·东皇太一》)王逸《楚辞章句》:“盍,何不也。”戴震《屈原赋注》:“盍,合也。”皆非是。盍(hé),语气词。《集韵》:盍,“丘盖切音嘅,义同。”《说文》:“嘅,叹也。”何剑熏《楚辞拾瀋》:“将,当训请。”刘梦鹏《屈子章句):“将,进也。”刘说近是。将,当释为奉献,敬享之意。《诗经·周颂》:“我将我享,维羊维牛。”《商颂》;“顾予烝嘗,汤孙之将。”朱熹《诗集传》云;“将,奉也”。“把”,一把,即一束的意思。“琼芳”,芳香如玉的花朵。琼芳即瑶芳,为神麻花一类的白色香花。此句意为向天神敬奉一束馨香如玉的鲜花。  相似文献   

14.
古诗词新解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认为,唐朝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愁眠”应解释为“愁眠”,而不应解释为“怀着客愁睡下”之类;宋朝苏轼《赤壁怀古》中的“多情应笑我”应解释为“多情应笑我”,而不应解释为“应笑我多情”的“倒装”。过去的解释不准确,是由于忽视了汉语谓词性成分转指这一语法规律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胡风案件”50周年,也是父亲胡风逝世20周年。关于“胡风案件”中涉及的这一群体的情况,我曾编过一本《我与胡风———增补本》,里面有“胡风分子”或他们的友人们感人的回忆;至于有关我父亲的情况,我母亲曾写过《往事如烟———胡风沉冤录》和《胡风传》,详细地回忆了他的一生,并为他说清楚了一些情况。甚至我也写过一本回忆我父亲的著作《虽九死其犹未悔》。现在,我只想从鲜为人知的另一角度来谈一下“胡风”一案中的另一部分受害者。他(她)们是主动撞进枪口的,即在“反右”运动中坚持正义为胡风说话的一大批学生,他们因为替“反革…  相似文献   

16.
孙祚民同志在《明末大别山区“革左五营”农民起义的抗明斗争》一文中说:“‘五营’根本不存在过伪降的这件事”。我认为此说值得商榷,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一、关于“五营”是否降明问题的考察我认为《全相纪略》中有关“五营”降明的事实记载是有相当程度的真实性的,因为其基本内容还见之于《平寇志》卷3,《明季北略》卷16,《明史纪事本末》卷75,  相似文献   

17.
对于《我的姐姐》中的大团圆结局,部分观众颇为愤怒--他们觉得,把姐姐死死卡在牺牲者与付出者的位置上,这不公平《我的姐姐》在公映十余天后,仍然稳居排片第一名。这部电影之所以票房高,是因为它有一个“亲情大片”的名头。有观众看完就联想到了《妈妈再爱我一次》,戏称《我的姐姐》为“姐姐再爱我一次”。  相似文献   

18.
眺望澳门     
《历史》让我知道了“澳门”,《地理》使我“看”到了澳门,那是少年时代的如烟往事。光阴荏苒,岁月沧桑,不料,这一晃竟过去了数十年!  相似文献   

19.
我主编《吐鲁番市志》时 ,史志办给我提供吐鲁番厅改县的时间均为民国元年。在此以前 ,我审订过几部县市志 ,《哈密县志》记述“民国 2年改哈密厅为哈密县”;《阿克苏市志》云 ,“民国 2年 4月 ,温宿本府改为阿克苏县”,《库车县志》云 ,“民国 2年 (1913)十月改库车直隶州为县”,《莎车县志》云 ,“民国 2年 (1913)莎车废府设县”;《乌鲁木齐市志》云 ,“民国 2年 3月撤销迪化府建制 ,保留迪化县管理城乡钱粮民刑诸事”。上述府、州、厅改县都在民国 2年 ,为什么唯独吐鲁番厅改县是在“民国元年”,问其资料出处 ,得不到肯定的回答。经四处…  相似文献   

20.
(一)从我的家庭说起1919年,我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9岁开始在本镇县立完全小学读书,因家境贫寒,毕业后未能升学,想谋生年龄还小,只好在校续读一年。在这期间,我常到本族的一个叔祖父家去玩,他因喜爱评书,家里存有各种小说。诸如:《封神榜》、《济公传》、《七侠五义》、《石头记》、《镜花缘》、《精忠说岳传》、《东、西、南、北四游记》、《聊斋》以及“包公”、“施公”、“彭公”案,征东、征西之类。这些书,对当时粗通文墨,求知旺盛而又好奇的我来说,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我如饥似渴地把所有小说全部看完,不辨良美,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