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认为:山地化是贵州地方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形式有:立体农业经济模式;二元的人口素质结构;大杂居、小聚居的社会环境。认识清楚贵州化的特征,对重建贵州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贵州的文化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贵州的丈化事业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37年7月至1939年为第一阶段。当时华北和江南相继沦陷,内迁的教授、学者和文化工作者,一部分抵筑.从事抗日救亡的丈化活动,使贵州文化界和学术界呈现活跃繁荣的景象;1940年至1943年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由于国民党中央制定了限制共产党活动的反动政策,贵州国民党当局对宣传抗日的文艺团体加以压制,许多报刊被禁止出版,贵州的文化活动一度沉寂,但进步的文化工作者仍尽量利用合法手段,坚持抗战救国、反对妥协投降的宣传活动;1944年至1945年为第三阶段。1944年5月.日军发动了豫湘桂…  相似文献   

3.
一 贵州的化源流,可以推到公元2世纪的尹珍从汝南许慎读书开始,但史料很少,15世纪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较为具体。朱元璋从实际生活中懂得用儒家学说来治理国家,用“尊王攘夷”、“三纲五常”这一套统治术,显然收到了功效。贵州定为行省,设布政使司,是永乐十一年(1413)朱棣时代的决策。贵州在15世纪时,版图小,人口少,交通闭塞,民族复杂,经济和化都落后,实在不够建为一个省的条件。但是这块地方名日西南边徼,蛮荒之区,它却是西南边徼的中心地带。  相似文献   

4.
边际文化与文化批评——对“贵州文化”的人类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化”在大众的心目中无疑被视为“边际化”。这个“边际性”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空间位置上处于边陲地带;二是在化上与“主流化”相比,是处于从属的“亚化”位置,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少数民族而言。在历史上,贵州一直被“蛮夷之地”、“夜郎自大”、“黔驴技穷”等等含有歧视性的话语表述着。在这种意识形态的笼罩下,贵州从古至今分别受到两种力量的冲击,在封建时代因是“化外之地”,王朝的统治一直没有放弃对贵州进行儒家思想的灌输;  相似文献   

5.
贵州旅游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在分析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其潜能的基础上,根据贵州自然风光和民族化两大旅游资源的特点与价值,以唯一性、最优化为原则,重新思考贵州旅游宣传的形象定位。提出以喀斯特风光为依托、以夜郎化为纽带,实现资源重组和结构创新,打造名牌龙头产业,探寻贵州旅游发展战略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在贵州高原的古建筑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时空跨度最大,当首推造型各异、质地有别、化内涵极为丰富的古桥。贵州高原的桥化,是特定的自然环境、特殊的民族风情和特别的历史进程有机结合的产物。俄国豪果戈里说:“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而它还在说话哩!”贵州古桥作为历史发展的见证,社会变革的遗存,科学技术的结晶,化艺术的记录,具有珍贵的物价值。本从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化价值诸多方面,展示贵州古桥的物价值。  相似文献   

7.
贵州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利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旅游的历史渊源中,宗教化是一重要的内容,而以佛教、道教为主,前人为后人留下的这些化遗产,成为今天发展旅游的无价之宝,如何开发,如何利用,是本要讨论的主题,也是为贵州旅游进一善意之言,希望有关部门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8.
论清代贵州义学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统一贵州以后,把崇儒兴教作为加强思想统治的重要工具。随着“改土归流”的完成,清政府在贵州少数民族聚居的广大地区,即所谓千里“新开苗疆”,兴办了许多义学,借以传播封建化,巩固专制统治。在清代,贵州义学成为清政府“化导”各族人民的主要场所。义学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贵州政治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9.
胡进 《文史天地》2002,(2):40-43
清代乾隆以前,贵州基本上没有蚕桑业,仅仅只是小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有零星养殖,但是由于饲蚕、缫丝、纺织等工艺技术较为落后,因而没有形成产业。惟其贵州不知蚕桑之利,丝绸布帛都靠外省供给,贵州每年要用大量财物去换取,使本来就不发达的经济更加贫穷,人民谋衣艰于谋食,这也成了制约贵州经济发展的一个障碍。  相似文献   

10.
明代以前,贵州文化教育落后,人才匾乏,据(康熙)、(乾隆)、(民国)等各个时期的《贵州通志》统计,明以前贵州仅有进土8名。乡贤9名;有名的文化人仅4人。因此,明以前的贵州几无教育可言,也无人才可言。朱元津一匡天下以后,明统治者注意“礼乐教化”,把在边疆地区设学作为巩固边防,统一国家的重要政策之一。为此,明统治者在贵州采取了许多政策鼓励土民就学,“黔省苗人子弟请愿读书者,准其送入义学,一体训海。每遇岁科两试。于该学定额外,取进一步以示鼓励”①。而且遍设学田,以资教育之用,思南府学田一分,“岁收仓斗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