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包云志 《文献》2004,(4):271-274
叶昌炽是我国清末著名的金石学家、版本目录学家、藏书家和书法家.他的《藏书纪事诗》煌煌七卷,是以纪事诗体为我国古代藏书家立传的开山之作.叶昌炽与蒋凤藻、潘祖荫、瞿镛、缪荃孙等都有交往,往来信札(多谈金石、藏书、刻书等)也不少,且多已见诸书刊.  相似文献   

2.
书讯     
正马洪菊博士著《叶昌炽与清末民初金石学》于2014年4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书是郑炳林、樊锦诗主编《敦煌学研究文库》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本书分为五个章节以及最后长达一百多页的附录,本书首先介绍叶昌炽青年时期的家世、师友、以及早期的学术经历,紧接着详细的论述了叶昌炽步入金石学领域的历程,本书的第三部份论述了叶昌炽在京期间的金石学积累和这段时期的伟大成就,是全书的重点。作者在第四章介  相似文献   

3.
叶昌炽是清末民初著名文献学家,其目录版本学、金石学成就举世瞩目,这些成就掩盖了他的经学研究成就。文章以《缘督庐日记》中关于《诗经》研究的记录为例,用文献学理论,归纳总结出叶昌炽经学研究的一般思路及对今人经学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正叶昌炽是“晚清四大日记”之一《缘督庐日记》的作者,因此只要是对晚清民国这段时间感兴趣的读者,对他都不算陌生。况且,除了日记之外,叶昌炽还有两部大名鼎鼎的著作传世,一是开藏书研究新风的《藏书纪事诗》,另一则是金石学的集大成之作《语石》。但或许就是因为这三部著作太过知名,叶昌炽别的著作反而隐而不显,这一点,从他的诗文集长期未曾有完全的整理本问世上,便可看出。事实上,叶昌炽生前并没有将其全部诗文集及身写定,章钰《奇觚庼诗集序》中说叶昌炽:“诗  相似文献   

5.
叶昌炽为清末至民国时著名的金石学家、校勘学家、目录版本学家,其著作《语石》和《藏书纪事诗》在学术界久负盛名,其《缘督庐日记》则被誉为“晚清四大日记”之一。这样一位成就显著的学问家,其生卒年却长期存在歧误。本文对叶昌炽的著作中有关于其生年的资料进行排比,并结合当时官方文件及其同时代人的相关记载,对叶昌炽生卒年的歧误进行辨证,希望能恢复其本来面貌,并能为从事清代学术的研究者所用。  相似文献   

6.
从地方志中辑得孙星衍佚文两篇:《元音序》和《重刻吴天发神谶碑跋》。对佚文真伪及其内容略作考辨,从而为孙星衍小学、金石学等相关研究提供新材料,又可为其文集整理增补新篇章。  相似文献   

7.
朱添 《北方文物》2018,(2):106-109
武亿与黄易均为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金石学家。二人在金石学大家朱筠京师府邸相识订交,以金石为媒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互赠碑拓、共同访碑,在学术上砥砺切磋,相互影响。二人交游推动了彼此的金石学研究向着更广泛、更深入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清代叶昌炽《语石》卷三“宋碑难得”一则云:“宋元声价自不敌唐碑之重,然得唐碑易,得宋碑难,元碑抑又难矣。”原因是重汉唐而轻宋元。近代金石考古工作者,对金、元以至明、清碑刻,重视了记录、收集和研究。收获显著,巩义市元代三碑,正是在今天引起重视的。巩义市元代三碑(图一、二、三)原在城关黄冶村南陵上张氏祖茔,墓冢早无,仅留三碑并立。七十年代,迁巩县文物保管所院内。三  相似文献   

9.
薛龙春 《文献》2020,(2):136-147,193
黄易是十八世纪后期金石学的关键人物之一,所藏汉魏拓本为一时之选。他长期在济宁的运河厅任职,结纳南来北往的地方官员、金石学者有极大便利。本文就新见桂馥、武亿、何元锡三人致黄易书札九通,略作考释,其中所涉及的金石信息的互通、天柱山铭与嵩山三阙椎拓事务的安排、访碑图的制作、《山左金石志》的编纂等,皆有禆于乾嘉金石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张廷济作为清中期著名的金石学家,其金石题跋与印学思想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本文从张廷济金石学著述《清仪阁题跋》《清仪阁金石题识》等文献作为切入点,对他的印学思想和学术影响进行梳理和分析,旨在从中探究出清代金石学背景下印学发展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潘钟瑞日记》记载光绪十三、四年(1887-1888)年间由潘祖荫引领的一次拓碑活动。潘祖荫在京城发动族兄潘钟瑞,促成虎阜石刻的首次系统棰拓,并催生三卷本《虎阜石刻仅存录》的成书。潘钟瑞短短两个多月即高效完成拓碑任务,揭开了光绪年间苏州地区碑拓世界的一角。纵观潘钟瑞的金石生活可知,苏州大阜潘氏家族内部存在小范围的金石圈;家族之外,潘钟瑞与吴昌硕、吴大澂、江标、郑文焯等人有活跃的金石交往。此外,苏州金石氛围浓厚,形成发达的碑拓产业。养竹居、墨古斋等碑拓商店,徐翰卿、钱新之等碑估与拓工的活跃,为整个苏州地区碑拓世界的运行提供有效保障。通过家族、乡谊、发达的碑拓商业网络及碑拓交流圈,光绪年间苏州地区的碑拓世界得以正常运作并顺畅发展,潘氏家族的一家之学也得以引导一地之风。  相似文献   

12.
李飞 《文博》2022,(2):81-85
《汉西岳华山庙碑》长垣本是备受清代金石家关注的珍品,如今其上题跋累累,其中有一则跋语落款为“老木”,之前未见有详细论定此题作者身份者。本文综合年谱、诗词、题跋等各种记载,比对书迹,考证“老木”即清代金石学者瞿中溶的晚年自号,《华山碑》长垣本上这条题跋是道光十七年三月七日,刘喜海在苏州请瞿氏所书;进而揭示《华山碑》长垣本在清代中后期的流转及其背后宦学交游之史迹。  相似文献   

13.
《语石》一书碑版石刻的研究始于叶昌炽对石刻书法的关注,在对古今书学史融会贯通之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南北朝以“书仙”“书圣”为典范的石刻碑版“如筚路蓝缕,进于文明”、隋碑融汇南北书风与唐代书学迁流之辉煌、宋元石刻碑版书学之“榛芜”的石刻学视阈书学史观。叶昌炽书学史观的形成以“汉魏古法”作为评价石刻书法的标准,论石刻之书并没有局限于碑版一系,比起阮元、康有为等对碑版书学的研究在晚清更具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叶昌炽为晚清至民国间著名学者,其诗文集向来没有整理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点校本《叶昌炽诗集》,为叶诗的首次整理出版。但该整理本讹误、脱漏、增衍等错误均较多,几乎每页都有错误,至原文无法卒读。笔者从文字校勘、标点使用等方面指出整理本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更正,以期研究者能更好地利用叶诗。  相似文献   

15.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文物丰富,特别是石刻书法艺术,很值得研究。自梁元帝的《碑英》百二十卷、宋欧阳修的《集古录跋尾》十卷和赵明诚的《金石录》行于世后,金石学遂成专门学问。由于近世发掘的金石文物日多,研究金石学日益盛行。从书法艺术上看,殷商甲骨周秦篆体,汉代隶书,魏晋六朝的魏碑、正楷、行书、草书,至隋唐的篆、隶、魏、正、行、草等无体不备,而且各种书体都达到了书法艺术史上的高峰。宋元以降,虽出现了不少名家,但以历代书家研究至论,还无出唐代  相似文献   

16.
一、传统金石学回顾碑铭资料包括古人的墓碑、功德碑、纪事碑、墓志、摩崖石刻以及佛教造像记等 ,这些刻在石头或崖壁上的文字资料 ,对我们研究古代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碑铭资料在我国古代属于金石学的一部分。实际上 ,重视收集和整理金石文字 ,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奏事》2 0卷 ,班固解释说 :“秦时大臣奏事及刻石文也。”《奏事》一书应该是我国收录石刻文字较早的一部著作。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开始有金石方面的专著 ,记载金石文字的著作也明显增多。据《隋书·经籍志》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作有 :《…  相似文献   

17.
尉艳 《文物世界》2005,(5):75-78
长治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古称上党、潞州,是中华民族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积淀保存了许多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仅各个历史时期遗存的碑碣石刻就达数千通(处)之多,历来为人称道。清代学者叶昌炽在《语石》中说:“大抵晋碑,皆萃于蒲、绛、泽、潞四属。”碑碣  相似文献   

18.
清代西北学人张澍是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经学、史学、辑佚学、姓氏学、方志学、金石学、西夏学、敦煌学、民族学、文学和语言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著作等身,嘉惠后人。西南地区是张澍的主要为官之地,从他一生的政绩和学术成就看,这一部分十分突出。张澍是一位学者型官员,在任期间,他辑佚西南地区古代作家著述,辑录刊印《诸葛忠武侯集》,编纂《续黔书》《蜀典》《大足县志》《屏山县志》等方志,为研究西南史地提供了重要文献资料。张澍十分重视金石文献证史补史作用,他考证金石碑刻,利用发现的《唐昌州刺史韦君靖碑》,纠正了史书上的重大错误。张澍首次全面系统地对大足石刻进行了研究,编纂《大足金石录》,开创了金石学研究新领域——大足学,为后世研究唐宋历史以及长江流域古代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9.
梁天监题刻原在川东云阳县城南岸长江之滨的濒水石崖上面,在天监题刻后面1米的范围内之有广政、元祐、嘉定等年号的石刻题记。题刻的位置正对江心龙脊石,须在江水枯涸时才能显露。古时长江河床较低,枯水季节可从天监题刻处至龙脊石游览。 此处题刻古代金石书籍著录甚少,叶昌炽《语石》中仅有“江南则中有海内梁碑,惟夔巫峡中有天监题名一通”一语。但未详指所在地点,也未记录具体内容。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购碑篇中仅列其目。《宝南篇》里也只说“云阳鄱阳王益州军府题记”、“浑雅绝俗,尤为难得”。对这一题刻的详尽  相似文献   

20.
阮元《山左金石志》作为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金石学著之一,史料丰赡,考证详审,在校补史志年代、职官、舆地、人物与史事等讹阙方面价值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