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师亚聪 《神州》2013,(23):12-12,14
庄子的思想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人的价值观念、处事态度、人格精神等。阮籍作为正始时期玄学代表作家,对庄子理想予以接受,从中汲取人生与艺术的营养。其诗文辞赋无不传达着遗世远举之意、齐物逍遥之旨。  相似文献   

2.
庄子的思想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人的价值观念、处事态度、人格精神等.阮籍作为正始时期玄学代表作家,对庄子理想予以接受,从中汲取人生与艺术的营养.其诗文辞赋无不传达着遗世远举之意、齐物逍遥之旨.  相似文献   

3.
书中介绍了道家的无为、无争和贵柔、守雌,是非常典型的和平思想。老子理想的社会是一种自然的、自由的、自给自足的、静止的、小规模的和平社会。庄子则主张万物一齐的思想,提倡万  相似文献   

4.
"真人"作为庄子理想人格的画像,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是庄子思想的理想归宿。本文通过梳理《庄子·内篇》所见"真人"之"体""相""用",探究庄子"真人"形象的内涵与特质,藉此窥见庄学思想之真义。  相似文献   

5.
《南京史志》2009,(3):34-34
书中介绍了道家的无为、无争和贵柔、守雌,是非常典型的和平思想。老子理想的社会是一种自然的、自由的、自给自足的、静止的、小规模的和平社会。庄子则主张万物一齐的思想,提倡万物平等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6.
汩罗江畔,一个形容枯槁的身影,跨过两千年的距离向我们走来。他, 就是屈原。有段时间我曾迷上了庄子,而庄子的《南华经》中给我感触最大的便是那则“有用”与“无用”的故事。庄周在故事最后借古树之口说出了自己的话:毫无用处, 方是我最大的有用之处。很长时间之后,当我在阅读《史记》中《屈原列传》时,总想起这个故事:屈原究竟有用无用? 庄子似乎已否定了屈原。无独有偶,数百年之后的班固更是明确地抨击了屈原。他认为,屈原太痴。既然时与我相违,何不隐身于自然?又何必杀身而显君恶? 也许透过千年去看古人的思想,会不可避免地有些偏激。是啊,顺则出仕,逆则归隐,这是贤达之人,是  相似文献   

7.
<正>魏晋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新兴门阀士大夫阶层的社会生存环境虽然险恶,但是他们人格、思想、行为极为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仪,独立特行,洒脱倜傥。大多崇尚清谈。清谈起于魏正始年间。《晋书·王衍传》曰:“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所谓“无”就是顺应自然变化之意。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是“道”,而“道”是“无为”。人效法“道”,就要以“无为”为本。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齐物论》集中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精华,龙树的《中论》开启了大乘之中观学派。对于"道"的体察,庄子继承了老子以无为本之说,表达了"道通为一"的观点,而龙树则立足于"空有不二",主张即体即用。两论都表现出了极强的解构性及趋向终极境域的态势,在体察"道境"、理解"道言"等问题上,也有很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9.
苟卿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夫曰群者,岂惟群其形乎哉!亦曰群其意耳.而所以群今人之意者则有话;所以群古今人之意者则惟字.传曰:形声相益之谓字.夫字形之衡从、曲直、耶正、上下、内外、左右、字声之抑扬、开塞、合散、出入、高下、清浊、其变幻莫可端倪.微特同此圆顶方趾散处于五大洲者,其字之祖梵、祖伽卢、祖仓颉,而为左行、为右行,为下行之各不相似而不能群;即同所祖,而世与世相禅,则字形之由圆而方,由繁而简,字声之由舌而齿、而唇、而递相变,群之势亦几于穷且尽矣.然而言语之不达者,极九译而辞意相通矣;形声或异者,通训诂而经义孔昭矣.盖所见为不同者,惟此巳形巳声之字,皆人为之也.而亘古今,塞宇宙,其种之或黄、或白、或紫、或黑之钧是人也,天皆赋之以此心之所以能意,此意之所以能达之理.则常探讨画革旁行诸国语言之源流,若希腊、若辣丁之文词而属比之,见其字别种而句司字,所以声其心而形其意者,皆有一定不易之律,而因以律吾经籍子史诸书,其大纲盖无不同.于是因所同以同夫所不同者,是则此编之所以成也.  相似文献   

10.
敬之先生勋鉴: 宛平事件,日人声言不期扩大。今先肯定敌情:日军部之暴戾举动果出整个日政府之意乎?抑非整个日政府之意乎?如出整个日政府之意,而犹声言不期扩大,是以欺骗言论激励其国民,并求得世界之谅解;如非出整个日政府之意,则其声言似属可信。就昨日求见我参部某科长之日武官所云,其要求尚不甚奢,似有和平之望。今更肯定我国果以及时抗战为利乎?抑最小限,尚须一年或半年之准备方较有利乎?若以及时抗战为利无论矣。倘尚须一年或半年之准备,则此时以努力忍耐为宜。顺日武官之绪而寻之,亦未始非计。果能维持和平以达我由忍耐求准备之目的,我固有利;即无结果,我  相似文献   

11.
若木·神树·鸡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山海经》中记载了一种叫若木的树,《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洞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若木生于若水之滨,《海内经》曰:“南海之外,黑水青山之间,有木曰若木,若水出焉。”若水因水滨多若木而得名,《水经注·若水》云:“若木之生,非一所也。黑水之间,厥木所植,水出其下,放水受其称也。”一条河流能以一种树木而得名,这种树必然是该流域最常见的植物。根据《山海经》的记载,若木并无什么奇特之处,只是生于若水之滨的一种青叶赤华的树木,所以《山海经》对若木的描述应是最为原始,最为…  相似文献   

12.
韩惜花 《沧桑》2014,(3):50-52
侠义精神是中国重要的思想资源。司马迁因自身气质和现实经历对游侠精神进行吸收和改造,以后文人在其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使之由行为规范转化为道德观念和人格理想的寄托。曹植则进一步将先秦的侠客行为深化为强烈的反叛精神,并与他追求自由个性和建功立业的思想相结合。但他又不能走出太远,需尊重儒家传统和社会普遍要求。  相似文献   

13.
敦煌写本围棋经校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录文(前缺) 1.乎之计,有若□打,使有劣形,纵使无功,于理不损。前锋待(日東),宜可侵凌;势若已输,自牢边境。贪则多败,怯则多功,喻两将相谋,有便而取。古人云:不以实心为善,还须巧诈5.为能,或意在东南,或诈行西北。似晋君之伐虢,更有所窥;若诸葛之行兵,多能好诈。先行不易,后悔实难,棋有万徒,事须详审,勿使败军反怒,入围重兴。如斯之徒,非乎一也。者诱征而浪出,或因征而反亡,或倚死  相似文献   

14.
秦印琐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人谈秦印,多简略而不详。实因秦印历史短、文献缺、遗物少之故。又因秦印上易与古玺相混,下又同西汉印相象,所以鉴别与考证秦印之难是显而易见的事。以现代印学家邓散木所著之《篆刻学》为例,上编二十四页所述《秦印》一节,举印例五方,其中第一、第二、第四方印皆为古玺而非秦印。第三方严格的讲为秦楚印,它是秦亡之后的印章,但在西汉之前,归入秦印尚可。  相似文献   

15.
谈享受     
正"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在老子看来,一般的人,对人生都"有余""有以",都是有目的,都是在追求、占有,或为金钱、为地位,或为知识、为名利,等等这些,可以理解为"享受",即享"有余"、受"有以"。在他看来,有为之人,因有所为,所以有所受;而无为之人,因无所求,故而无所有,也就无所享。但老子马上又说,有为的人是享受了,  相似文献   

16.
美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人格建设、人文精神的荟萃。传统美育中有许多有关使人性境界得以完美以及人格精神得以充实的思想理论。而当我们中华民族跨入21世纪后,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时,许多人产生了不可遏止的失重感,如人格失衡、心灵空忙,因此我们必须对当今中国人的审美精神与人格境界做一些反省,汲取传统美育中的精髓,培养具有人格美的当代人。  相似文献   

17.
庄子归属于老子的道家学派是汉代人所做的学术分野。汉人整合老庄的过程中,《史记》对老庄申韩的同传而书无疑具有开拓性的重要作用。《史记》归庄入老并不是因为司马迁没有读懂《庄子》,而是他看到却又舍弃了庄学的思想核心,认为那些不过是空洞虚无的"寓言"而已。这其中的原因,一则是源于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与儒道斗争的社会现实;一则是其"务为治"的指导思想导致了老庄的同传而书。  相似文献   

18.
章太炎与鲁迅同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两位巨人,并且是师生关系,章太炎对于鲁迅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大体可以归结为思想和人格两大方面。思想上:以"反满"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思想;追求个性解放,推崇魏晋文章;对儒家文化的批判审核。人格上: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特立独行的行为方式;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9.
以《教学通义》为切入点,作前后延伸,可以了解康有为早期经学思想的来路与去向。康有为早年对周公的尊崇系受到章学诚“六经皆史”观念的启发,同时也开始受到常州公羊学派的影响。“通变宜民”的“变政”观念使他既能尊崇周公也能欣赏孔子,而借最高王权变法的思想又使他的取法对象更是“有德有位”的周公而非“有德无位”的孔子。上书活动的失败,促使他调整得君行道的上行路线,开辟了以匹夫自任“合民权”以保国、保种、保教的新的理论与策略,与这种思想相表里的是对孔子的重新诠释与今文经学立场的确立。在康有为基于经世的观念而今古文兼采的阶段,廖平似不可能影响到他,但是在因时局激荡而冲破旧的经学思想格局之际,廖平的“辟刘之议”尤其是对《周礼》的处理方式很可能刺激了康有为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王东杰 《近代史研究》2022,(2):47-59+160
前近代中国人的理想社会具有无为、无治、崇尚“天然”的特征。“桃花源”可以视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典范,与西方占据主导地位的“乌托邦”传统存在一些根本差异。《大同书》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乌托邦作品。在康有为的观念中,大同世界被视作一个细密论证、精心撰构的规划与治理方案,是管理人员在全面掌握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理性规划和计算推导的结果,是“人为的”,而非“天然的”。这一转变反映出中国近代思想基本取向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