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四川省安岳县有“石刻之乡”之称,现存石刻造像10万余尊,300余处。安岳石刻造像以佛教题材为主,兼有道教造像和儒、释、道三教合龛造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本文对几处重点石窟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豫北地区景明年间佛教石刻造像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北朝是中国佛教造像的鼎盛时期 ,然而各个阶段的造像风格却不尽相同 ,景明年间河南豫北地区的石刻造像所表现出的瘦削型“秀骨清像”风格 ,对北魏晚期的佛教造像影响极大 ,为佛教造像全面实现中国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几件佛教石刻造像为例 ,对北魏景明年间豫北地区佛教造像题材和艺术风格作以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3.
今年岁逢辛丑,适为“牛年”。对于较为熟悉佛教造像者而言,菩萨造像中菩萨所乘座骑为狮象龙虎者,倶为常见,可座骑为牛者,实不多见。殊不知,佛教诸神谱系之中,有一位“解冤结菩萨”,所乘座骑即为牛。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道理浅显而朴实,是中国民众希求平安、倡导和谐的基本诉求之一。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高句丽时期的各种佛教造像自身信息的分析,以及具有明确信息佛像与其他佛像的对比,尤其是通过与佛教相关知识的联系,对这些佛教造像进行了准确的辨析和认定,从而使我们对高句丽所崇拜和信奉的佛教造像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5.
李峥 《文物世界》2005,(5):91-92
佛教造像最初传入我国是在汉武帝时。《魏书&;#183;释老志》载:“汉武元狩中……昆邪王杀休屠王,将其众五万来降。获其金人,帝以为大神……但烧香礼拜而已。此则佛教流通之渐也。”这里的“金人”就是佛教造像,这是我国历史中对佛教造像的最初记载。“帝以为大神……但烧香礼拜而已”,说明这时的造像只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神偶,给予人们的只是一种神秘的敬畏,是不存在任何艺术成分的。直到后来,随着佛教的发展与传播,特别是依附皇权,一兴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后,  相似文献   

6.
宗霞 《收藏家》2022,(10):55-60
江苏省连云港市孔望山摩崖造像雕造于东汉晚期。此时社会处于“黄老之术”到“佛老之道”的转变当中,该摩崖造像显示出了不同以往的“逸格”之美。本文结合图像和文献,认为新传入的佛教造像题材打破了儒家以“礼”制“文”的图像规范,并开启了中国绘画艺术逸品美学观念的先声。  相似文献   

7.
吕波 《文物春秋》2002,(4):68-68
佛教造像艺术是佛教发展的自然产物。在佛教流传的早期,印度佛教徒通常用足印、莲花、塔、菩提树等来象征佛陀,以表达他们对佛陀的热爱和崇敬。到公元前1世纪,逐渐兴起了造像艺术。我国的佛教造像是西汉末年随着佛教的传人而兴起的,至南北朝时期达到高潮。定州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圆雕二菩萨二弟子大型石造像是北齐时期的典型作品,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王晖 《文物春秋》2005,(4):56-56
承德外八庙所藏佛教造像有数千件,风格各异,其时代大部分为清代造像,明代的不过十几件,其中有一尊“大明永乐年施”款铜鎏金造像尤为珍贵,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9.
杜宇航  叶原 《东方收藏》2023,(9):109-111
美术考古作为考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科的提出是以美术相关作品和历史语境来认识历史、解读文化与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以期深入了解历史中的社会文化现象。中国古代社会崇尚“礼”,在礼制的影响下展现出了不同时期的文化交融与精神风貌。北魏是佛教初传入中国并尝试融入中国社会的关键时期,佛教作为一种源自域外且带有明显域外特征和文化的信仰,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深受当时魏晋南北朝广为流传的儒学的影响。同时,佛教造像的衍变和发展也受到“礼”的约束。文章试图从佛教传入中国后,传播过程中为保持其信仰的独立性和优先性,在与汉文化中“礼”的矛盾性处境中从造像方面衍化这一内容出发,浅析佛教造像的样式风格、题材与审美意象的衍变。  相似文献   

10.
为全面了解云阳明月坝集镇形成、繁荣、变迁的历史地理条件和相关背景资料,四川大学考古学系对周围区域的相关遗存作了调查,硐村佛教摩崖造像即是调查成果之一。硐村摩崖造像虽然龛数不多,残损较重,但对于了解峡江地区佛教传播以及长江沿岸唐代石刻造像的分布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清东陵是清王朝入关后修建的第一座陵园,先后共建有16座帝后妃陵寝,大小单体建筑达580座.清东陵自康熙二年首建孝陵起,到光绪三十四年重修慈禧陵竣工止,修陵时间历经近两个半世纪,几乎与王朝的存亡相始终.因时代关系,各陵在建筑规模、筹款、用料、所用时间以及工程质量、维修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清王朝的盛衰可以从陵寝的修建中得以窥见.  相似文献   

12.
13.
Many postprocessual archaeologists have argued that active individuals make history. The apotheosis of the individual has been achieved under the rubric identity, the most pervasive theoretical term of the last few years. This focus obscures the fundamental idea that individuals do not exist in isolation. The relational concept of struggle will help us past this theoretical impasse. This concept has many components including real struggles in the past, our struggles to know the past, and using the past to struggle in the present. Our goal is to struggle past identity politics and the individual by focusing on peoples' real struggles in real cases.  相似文献   

14.
15.
城市里没有月亮。这是作家韩少功回到八溪峒的故乡之后发出的感慨,其实从农村走进城市的人都有这种认知和失意。然而,从城市第二次回到梦牵魂绕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Book revieved in this article:
Living with the past: the historic environment DAVID BAKER
Watching the seaside. Essays on maritime anthropology A. H. J. PRINS
Yorktown's captive fleet JOHN O. SANDS
Merchant Sailing ships 1815–1850-Supremacy of sail, DAVID R. MAcGREGOR
A history of naval architecture JOHN FINCHAM  相似文献   

20.
东汉末年曹操能够在雄豪并起的北方脱颖而出,统一中原,传统观点普遍认为是因曹操擅长法术、善于用兵,与其谥号“武帝”相符。本文推研众多史料后发现,曹操取胜中原的关键是他在东汉末年特殊的社会背景下采取了正确的“用儒”政策,借儒家的大旗笼络了一大批以儒家名士为代表的世家大族,致使“天下忠正效实之士成愿为用”壮大了自己的势力,得以逐鹿中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