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配合云冈石窟窟顶防渗水工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云冈石窟研究院、大同市考古研究所组成云冈考古队,于2011年5月1日至11月10日,发掘了云冈石窟第五、六窟窟顶佛寺遗址。  相似文献   

2.
云冈石窟装饰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冈石窟装饰的意义(日)长广敏雄水野清一著王雁卿译(大同市博物馆)图一云冈石窟各种佛龛1.尖拱龛(八窟东壁)2.楣拱龛(五窟东壁)3.宝盖龛(八窟东壁)4.屋形龛(十二窟东壁)一云冈石窟的所有表层都经过各种各样的装饰,题材丰富,为云冈石窟增色不少。装...  相似文献   

3.
云冈石窟第9窟是著名的"五华洞"之一,窟内四壁分层布龛,满雕佛像,布局严谨、内容丰富,装饰华丽,雕刻精美,特别是窟顶的雕刻装饰韵味浓郁,是云冈石窟顶部雕刻中的精品佳作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为配合云冈石窟窟顶防水工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云冈石窟研究院、大同市考古研究所组成云冈考古队,于2010年5月18日至10月30日,发掘了云冈石窟窟顶西区北魏佛教寺院建筑遗址。一遗址概况遗址位于大同市南郊区云冈镇云冈石窟窟顶西部,东距大同市约15公里,南距十里河约1公里,西北距吴官屯煤矿约1500米,东距明城堡约70米(图一)。以石窟位置定位,遗址东  相似文献   

5.
大同云冈石窟第一、二窟(又名石鼓、寒泉二洞)位于云冈石窟群的东尽端,两窟并列,型制相似,为"云冈期"开凿较晚的平顶方室中心塔柱窟。窟内四壁、顶板及塔柱,仍保存有北魏雕刻艺术,自开凿以来,历经一千多年的自然破坏,造成壁根蚀空,岩体  相似文献   

6.
一、序 云冈石窟西部窟群的第16窟至第20窟,即所谓的昙曜五窟,为云冈开凿最早的石窟,其共同特点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有一位考古专业的同学曾经给笔者发过一条短信,大意是说她本科时上历史系的课,一位老师直接说考古就是给历史打工的,引得课堂一片哗然,所以她对这件事记得很清楚,她问艺术史不会也把考古看成打工的吧?笔者没有回复她的短信,但是一直在想怎么回答她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不是她一个人会问到的。直到最近带学生在云冈石窟测绘,由于云冈石窟中部窟群正在搭架维修,我们有机会调查到一些未完成的窟龛造像,使得笔者又想起了这位学生的问题。笔者想可以用云冈石窟调查的实例来回答这  相似文献   

8.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麓,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石窟之一。它开凿于北魏前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石窟群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依据山势的自然起伏,可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部有4窟(l~4),中部有9窟(5~13),西部有30多窟。此外,尚有许多小型窟龛1500多个。窟内外现存大小造像共51000多尊。据有关资料记载,历史上曾数次对云冈石窟进行修饰,但详细情节尚不清楚。从现有的情况看,云冈石窟东、中部的洞窟中,窟顶、窟壁及造像上的彩绘颜料,除人手能触及到的地方外,均保存完好,仍较鲜艳。对古代文物所用颜料的分析研究,不仅能为修复、保护有关文物提供科学数据,而且也为研究古代科技史提供新的资料。本世纪30年代以来,国内外有关学者对中国  相似文献   

9.
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的防水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风化是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保存的最大的问题,而其风化与水和盐的活动密切相关.为了解决水对石窟的影响问题,通过多种手段进行了勘查和试验,基本查清了影响云冈石窟保存的水的来源,明确了云冈石窟防水保护工程的重点工作,即顶部防渗、建设保护性窟檐、洞窟凝结水研究与治理.顶部防渗治理应坚持以排为主,防排结合的原则,防渗材料选用膨润土防水毯为宜.建设保护性窟檐对于石窟内部文物所处的环境保持相对稳定具有一定作用.采用新研制的岩石表面凝结水量测量装置,对云冈石窟砂岩表而凝结水量进行的实地测量表明,石窟表而凝结水量相当可观.采用除湿机可以降低窟内相对湿度,可以防止凝结水在岩壁上形成,消除凝结水对石雕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正>云冈石窟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雕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有机交融的典范;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相得益彰的结合。北魏匠师在云冈石窟造像中所体现的精湛技艺和审美理想,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北魏匠师在云冈开窟造像中运用的技法纵观中国古代雕塑的发展历程,云冈石窟在整体艺术构思设计上、在雕刻的宏观把握上、在艺术处理方法上实属典范[1]。首先在整体设计构思上,云冈第一、第二期大型窟群都是皇室主持  相似文献   

11.
关于云冈石窟的编号问题,我曾经两次在《文物》杂志上发表文章,阐述了云冈石窟编号的意义和编号的原则。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外学者对云冈石窟的洞窟序号进行了多次编排。由于受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如:编排者个人的局限性,对云冈石窟未能作全面的了解,加之对石窟认识上的不同,所以在编排上难免出现主观片面性;第二,石窟寺研究历史状况的制约,缺乏对石窟寺的宏观认识,因而出现了重视大窟而忽视小窟、小龛的现象,从而未能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云冈石窟的真实面貌。随着石窟寺考古工作的发展和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石窟编号问题的不科学性逐渐显露…  相似文献   

12.
云冈石窟蕴含着丰富的乐舞雕刻内容,其中尤以第12窟表现的最为集中突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公元5世纪50年代,昙曜五窟的开凿,揭开了今日云冈石窟历史的大幕。作为云冈石窟早期造像的代表,昙曜五窟是当时博采国内外众家之长对艺术造型再创造而形成的北魏自身时代特色的集中体现。但其艺术造型粗犷而雄浑的气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逝,代之而起的是新的精工细琢的富丽之风,造像表现出面相清秀,衣着轻薄飘展的艺术风格,[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1987年夏季,在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的协助下,山西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对云冈石窟现存洞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石窟重新进行编号,并撰写《云冈石窟新编窟号说明》一文,在《文物》1988年第4  相似文献   

15.
云冈7、8窟为一组双窟,分前后两室,前室露天,前人多认为这是特殊的原始设计,但7、8窟上方壁面的营造遗迹却反映出两窟上部原当有向前凸出的山体平台,说明前室原有石质窟顶,现状所见露天前室是前室窟顶坍塌的结果,古今窟面景观存在巨大差异。要讨论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需辨析后期自然影响与人为活动所造成的改变,尽可能还原石窟始建时的窟面景观。  相似文献   

16.
维摩诘经变以窟门为中心的设计,始创于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第103窟维摩诘经变,发展完善了这一以窟门为中心的设计,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以第103窟为代表的这种设计,在凸显维摩诘与文殊菩萨两位辩论者的同时,还可能蕴含独特的意匠,即以窟门喻"不二法门",只有通过这一比喻法门的窟门,才能进入象征《佛国品》所说佛国净土的石窟主室。  相似文献   

17.
云冈石窟的开凿工程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过去的研究者多从洞窟形制、造像样式与文献相结合,探讨云冈各洞窟的开凿次第,而论及云冈石窟开凿工程本身的论文很少。日本的隧道工程专家、佐滕工业株式会社的吉村怜等人曾经从建筑工程的角度探讨了云冈昙曜五窟的主要工程数量、工程时间和作业人数,在他们发表的《昙曜五窟营造工程探讨》一文注释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云冈石窟顶部土壤覆盖层的含水率变化情况,建设了土壤环境监测网收集云冈石窟土壤含水率实时监测数据,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平坦地形条件下云冈石窟顶部第四纪土壤覆盖层含水率时空变化特征明显:年变化具有周期性,垂向上随深度逐层降低(冬季除外)。春、夏季土壤含水率抬升、储水,秋、冬季下降、失水;在春、夏日土壤含水率呈白天上升、夜晚下降趋势,秋、冬日则呈白天下降、夜晚也下降趋势。土壤含水率时刻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受温度、大气降水、微地形等众多因素影响,山体边坡浅层土壤可能为侧向饱和流的入渗通道。降雨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深度与实际入渗深度不一致。云冈窟内顶板及岩壁上部、中部含水率主要受降雨渗透窟顶土壤层、沿岩体裂隙通道进入洞窟的渗漏水控制,而岩壁底部含水率更多受窟前不饱带和与地下毛细水的影响。多年的防水实践也证明云冈洞窟渗漏水主要来自于石窟顶部及附近区域。防渗排水始终是云冈洞窟渗漏水治理的主导思路,建议应根据窟顶土壤厚度、地形地貌和遗址分布等分区治理,充分发挥土壤的防渗作用,减少对土壤覆盖层的过度干预。防渗层材料在具有防渗作用的前提下,应具备一定的透气性,满足“洞窟—覆盖层—大气环境”之间的水汽循环。  相似文献   

19.
河北张家口下花园石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花园石窟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其开窟时代,洞窟形制,造像题材,艺术风格均与云冈石窟有密切关系。本期发表了下花园石窟现状的全面资料。  相似文献   

20.
云冈石窟雕刻艺术驰名中外,具有多元化融合特征的中国古典艺术风格,是集建筑、雕刻于一体的古代艺术精品。云冈石窟的一龛一窟,雕刻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比例适度,对比、夸张、烘托、渲染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既追求形式美,又注重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