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前几年就听说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周卫荣先生和他的助手在进行古代银锭相关课题的研究,这是一项相当浩大的工程。2016年年中去北京出差,顺道拜访中国钱币学会时就收到了周馆长赠送的由其本人与杨君、黄维合著的《中国古代银锭科学研究》一书。周馆长的课题研究主要针对古代银锭铸造技术的问题,而出版专著则并非将课题研究成果罗列出来那样简单,还必须解决古代白银使用、银锭出现和使用、古代银锭的保护和鉴定方法等  相似文献   

2.
中国银锭 (铤 )有悠久的历史 ,是一门未开发的古董文化。近年来 ,台湾、香港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及重视银锭的收藏与研究 ,内地的收藏者也逐渐涉足这一领域 ,使银锭的收藏与研究逐渐升温 ,这无疑是一种可喜现象。银锭成为我国流通货币后 ,就出现了银锭伪品、半伪品。当时造伪的重点在于银的成色、重量 ,而现今 ,当银锭成为收藏品与历史文化研究的艺术品后 ,银锭的成色、重量已不是价值重点 ,银锭造伪的重点是银锭的铸造时期、铸造工艺、铸造地、银锭用途等。造伪一般采用在旧铸银锭上后加铭文和用纯银后铸假锭两种手法。但由于银锭的浇铸…  相似文献   

3.
周卫荣  杨君  黄维  王小塔 《中国钱币》2013,(4):3-11,I0001-I0006
银锭作为中国古代贵金属货币的主要形式,起自唐代,止于1933年("废两改元"),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银两货币体系.在中国传统铸造技术的背景下,银锭铸造无疑采用范铸技术浇铸成型.但历代银锭到底如何浇铸?采用什么样的工艺?银锭的蜂窝、丝纹等具有标志性的外观特征与铸造工艺之间有何关联?等等,一系列的专业问题一直缺乏系统而科学的研究.钱币界既有的一些说法,或来自前人的杂记,或引自古泉学家的一些记述,既没有科学的证据,也缺乏足够的文献佐证,有的还有以讹传讹的成分.为此,中国钱币博物馆于2011-2012年开展了《中国古代银锭铸造工艺研究》课题.课题组在银锭实物考古调查、形态观察和技术工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大量馆藏和重要出土银锭实物的调查统计与成分检测,对历代银锭进行了一系列模拟铸造实验,在铸范、蜂窝、丝纹、铭文戳记以及铸造工艺与银锭辨伪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兹将研究成果举要于下.  相似文献   

4.
中国银锭(铤)有悠久的历史,是一门未开发的古董化。近年来,台湾、香港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及重视银锭的收藏与研究,内地的收藏也逐渐涉足这一领域,使银锭的收藏与研究逐渐升温,这无疑是一种可喜现象。既然谈到收藏与研究,自然首先要解决银锭的真伪辨别问题。以下就银锭的真伪辨别,提出一些观点和见解。  相似文献   

5.
正翻阅周卫荣、杨君、黄维撰写的《中国古代银锭科学研究》一书(科学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一个突出的感觉是此书内容别开生面,在充分了解传统方法的同时,注重了对银锭的科学、技术内容的考察,并在考察中大量地使用了科技方法。这是前人很少做或很难做到的。银锭的著述通常的写法一般是:罗列银锭的时代、形态、文字等,结合文献资料进行梳理考证,此书则在充分了解古代白银货币出土、前人所做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古代银锭的制作工艺、成色、科学保护、鉴定辨伪,以及白银货币在明代成为完全货币的原因等方面做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杨君  黄维 《中国钱币》2013,(2):79-80,I0009
由中国钱币博物馆负责,中国金币所属深圳国宝厂、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中国人民银行榆林中支、榆林市榆阳区古泉工艺品铸造厂合作完成的《中国古代银锭铸造工艺研究》课题,于2013年2月20日通过了人民银行的部级鉴定(彩页9).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研究思路清晰、方法科学、实验严谨,填补了国内钱币学和钱币科技史研究领域的空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较好的社会效益,达到国际同业领先水平. 银锭是中国古代货币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其发展过程蕴涵着各个时期丰富的政治、经济、技术和文化内涵,在中国货币史和金融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但至今为止,对银锭的铸造和加工工艺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许多技术问题因缺乏科学的阐释,而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7.
<正>《陕西银锭》作者李炯先生是陕西榆林本乡本土的银锭收藏、研究者,他用十年时间,收藏了六百余种陕西银锭。通过大量实物藏品的比对分析,作者首次提出建构陕西银锭分类学研究,将陕西银锭分类为:五十两船形银锭、官铸银锭、商铸银锭、外省陕槽、陕西异形银锭、存疑待考银锭六大类,全面展示了清末民国时期陕西省白银货币的通行现状,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历史银锭中,有一类铭中带有喜庆吉祥祝福语的。称之为喜庆吉语银锭。吉语银锭是人们把自己内心的美好希望和真情祝愿通过字的形式表现在银锭铭中.是人们对自然社会的一种呼唤和寄托。具有浓郁的民俗化特色。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自唐以降银锭(铤)即进入货币领域,由于其价值大、器型多,几乎代代都有伪作。近年来,由于收藏品市场伪造风气盛行,银锭造假也渐猖獗,且仿真水平越来越高,给古代银锭的研究和收藏带来了许多困难,因此,有必要对古代银锭之真伪鉴定进行科学探讨。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银锭(铤)器形从唐代到清代以至民国一直有所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实际需求的变化与不同,既有不同时代人们对银锭需求的改变,也有不同领域和地域人们对银锭要求的变化.但是,银锭作为计重使用的贵金属称量货币,其根本的要素是成色,人们对成色的期待与把握是最重要的.因此,形制的变化也离不开这一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1.
龚一闻 《文博》2023,(3):59-65+79
粤海关铭文银锭是中国设立最早的海关——粤海关在税银征存奏解过程中的重要实物资料。本文以粤海关银锭为切入点,结合馆藏及所收集的银锭资料,试探讨其形制、铸造时间、工艺、官银号、成色与平砝等问题,以期推进对粤海关银锭及相关历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正一事情的缘起由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主持编纂的《中国银锭图录》于2013年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我参与了此书的编书过程,并在专业内容方面较多地参与了工作,故而从侧面记录一些有关情况,为便利读者对此书编纂背景、过程、价值的了解,根据追忆写成此文,因我是作为一个协助者参与工作,故名之为"侧记"。大约是2011年9月的一天,我接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货币金银局金银处孙乃君、孙桂玲同志的电话,邀我一谈,见面后他们谈到准备整理库藏银锭,并计划择要出书,邀我  相似文献   

13.
王一名 《丝绸之路》2009,(24):19-21
太平关银锭,以前没有见过文字介绍,资料上面所能见到的只有《中国历代货币大系》中刊登的一品图片。并将其列入江西省部分。太平关银锭在中国银锭的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因其属地和背景复杂而实物又非常罕见。所以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结合实物和太平关的历史沿革,分析考证太平关银锭的归属。  相似文献   

14.
1987年元月,湖北省蕲春县芝麻山乡出土银锭六件。汪宗耀、张寿来发表《湖北省蕲春县出土元代银锭》一文予以报导和考证(载《江汉考古》1989年第三期)。笔者认为:这批珍贵的银货币并非元代之物,它们是南宋银锭。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古代银锭是中国传统货币的独特品种,因其价值高、存世少,博物馆和收藏界都难得一见。近年来,由于收藏热潮的持续升温,银锭货币逐渐成为新的热点,银锭造假也日渐猖獗,各大钱币拍卖会、收藏品网站、古玩市场假银锭充斥,严重干扰了博物馆的银锭征集和社会收藏活动。其中,水坑银锭更是银锭造假的重灾区。水坑银锭是一类特殊  相似文献   

16.
金代不仅广泛使用纸币,而且更普遍流通白银。金代银锭形制与南宋基本相同,一般五十两重。一两银锭可兑换铜钱两贯。起初每贯值铜钱千枚,大定二十年(1180)又规定官私用钱皆以八十为百,遂为定制。并且银锭上也标有银钱兑换值的铭文。根据铭文,金代银锭可分为贡银、税银、盐司银和地金银四种。贡银在唐宋曾分为进奉银与上供银两种。从1978年北京出土“邠州进奉正隆二年”银锭可知金代也有进奉银。另外,《中国山西历代货币》录有“潞州黎城和买”银锭一件,“和买”表明金代不仅沿袭唐宋“和籴制”,而且将和条所得折成白银并铸…  相似文献   

17.
正银锭是中国特有的货币之一,它始现于唐代,广泛流通于明清,于民国间退出流通领域,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中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银锭历代相沿,多由民间自由铸造或熔化,必然产生地区和炉房间的差异,形成独特的工艺技术。其造型各异的器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银锭上的铭文记录了与银锭铸造、发行、检验有关的机构、职官、铸匠等内容,反映了银锭在各历史时期在货币、经济中的地位,使银锭除其本身的金属价  相似文献   

18.
《文物》1981年第4期刊载的《河北省发现西汉金饼和元代银锭》一文,关于银锭自铭重量单位,有几处误释,这里简述我们的看法。一、平泉县颜杖子出土的1547号银锭,正面右边錾刻的第一行铭文,原释作"杨琮伍拾两三分",其中"分"字应为"钱"字,该锭的自铭重量,应是"伍拾两三钱",若折合今重计算,三钱与三分之间误差13.5克。二、怀来县小南门姑子坟出土的1380号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用银作货币的历史由来已久,将白银按一定形状和重量铸造成的块状物,通常称之为银锭。清代是中国银锭铸造和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赋税均征收白银,政府支出及民问各地相互问的交易,也以银为主要货币,因此对银两的需用量很大。清代银锭是在清政府大力提倡“用银为本、用钱为末”的情况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清代银锭按其大小,可分为大锭(五十两)、中锭(十两)、小锭(五两以下)及碎银4种。清代银锭流通广泛,各省自行铸造,商民也可委托各地银炉自由铸造。由于地域不同,铸造工艺流程不同,各地银锭的器形各异,形式多样,名称繁多。如山东、山西、安徽等地多为船形(形似倒扣的马蹄),江西、甘肃、贵州等地多为方形,四川多为椭圆形,广东、广西主要铸行砝码形银锭,河南和宁夏等多铸行腰形银锭,牌坊锭(马鞍形)则是云南公估银的标准器形。由于清代银锭的广泛流通和分散铸造,致使清代银锭各种造型并存。但清代的五十两大锭,器形一般只有船形和方形两种。人们通常见到的多是两头翘起的船形元宝,习惯上即将其称作银元宝。笔者现介绍一枚清代安徽太湖县铸造的五十两银锭,与同好共赏。  相似文献   

20.
周卫荣  杨君  黄维  王金华 《中国钱币》2013,(3):5-14,I0004
银锭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贵金属货币,自唐以降即行铸造使用,并在明中期至民国早期成为我国流通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期间曾达到鼎盛。作为一种称量货币,银锭的成色或纯含银量是其最重要的指标,宋以后的银锭常常被冠以某种称谓以表示其成色高下,诸如真花银、金花银、足色、足纹、水丝、细丝、粗丝、十足色、十足纹……等等,名目之多,不胜枚举。但纵观古代银锭铸造史,始终无统一的成色标准。因此,我国古代银锭的成色到底几何,还待科学分析的数据来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