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碑刻是对中国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文化的记录,也是对古代文法技艺及书法艺术的展示,可以将其看作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露天碑刻类文物本身处于室外环境下,因受自然环境风化以及人为扰动的影响,容易出现损坏,保护难度较大,文物展示的效果也相对较差。文章从露天碑刻类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出发,结合苏州文庙四大平定碑的保存现状,对露天碑刻类文物保护与展示方法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文物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传拓是文物学与金石学研究中保存和展示资料的重要手段之一。广西位于中国南部高湿地区,传拓用纸的干燥速度较慢,水性墨汁在传拓中容易晕散,传拓难度较高。文章就广西地区传拓的技术与方法进行了介绍,特别是对工作中针对高湿度环境下的传拓技术改良作了专门阐释,并以碑刻传拓及铜鼓传拓为例,说明传拓技术改良后的实践效果与优势。  相似文献   

3.
博物馆展陈文物良好的预防性保护与适宜的展示环境,是博物馆保证藏品科学保护与受众舒适视觉的重要前提。河南博物院藏《四神云气图》壁画是我国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珍贵壁画,该壁画自1998年进行展示后,对展示环境有针对性的进行了三次重置与调控,达到了较为满意的保护展示效果。近期为配合主展馆的抗震加固维修工程施工,需对原有保存环境再次进行升级改造。为此,本文从壁画预防性保护角度出发,结合数字化展示技术的进步,在壁画展示环境调控技术的基础上,探讨了符合壁画文物本体长期安全、展示信息全面、观众互动性强的智能化展示技术系统的基本要素及实现途径,可对我国博物馆壁画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建华  魏华 《文物世界》2009,(1):71-73,77
山西省艺术博物馆藏有大量珍贵石质文物,从汉代到清代的画像石、石造像、碑刻等就达100余件,其中多为国家一、二级文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但由于长期遭受自然的、人为的破坏,很多石质文物的境况都十分严峻。2008年5月,对馆藏46件套石质文物实施了具体的保护修复。对文物材质及保存环境和损害程度进行了分析测试,并筛选出相应的保护材料对其实施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高阳县自古碑刻很多,但是由于人为及自然因素的破坏,大多数碑石已残毁殆尽,现存碑刻屈指可数。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收藏有自元泰定四年至民国二十五年的高阳碑刻拓片238通360余张,具有数量多、材料新、内容丰富等特点。本文从碑刻的主要内容及研究价值两个方面对这批拓片进行了阐述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软盖层"保护遗址墙体是目前盛行于英格兰和苏格兰,且为中欧和北欧认可的一种保护技术。"软盖层"保护技术符合我国建设遗址公园的保护技术需求,根据苏格兰的研究报告推测"软盖层"保护技术适合在中国沿海域范围气候环境下应用。该项研究是对"软盖层"保护技术应用于安徽宣城广教寺遗址公园保护与展示工程实施可能性所做的模拟实验,实验地点于上海同济大学,实验周期为一年。实验方法为将两堵模拟实验墙分为四等部分,一部分墙头覆盖砖块模拟硬盖层保护和另外三部分墙头覆盖三种不同的植被(景天科植被、马尼拉草、四季青草)模拟软盖层保护,通过安装在各不同盖层下的温度数据记录仪每半小时采集的温度变化数据,通过手持式湿度仪于每月采集墙体的湿度数据,结合图像记录等方式采集每月墙体的表观变化和植被的生长情况变化。通过一年的实验研究及数据分析表明,在中国南方地区气候环境下,"软盖层"对墙体的保护效果主要体现在极端气候环境下。同时,"软盖层"在夏季对墙体的除湿功效显著,而且在冬季并没有增加墙体湿度的副作用。实验结果还表明,草的选择对"软盖层"的功效影响颇大,建议在进一步研究中需要寻找更适用作"软盖层"的植被和土壤。  相似文献   

7.
李国顺 《攀登》2007,26(4):221-222
国家"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启动,为青海花儿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契机。要做好花儿文化生态的保护,应当在对传统花儿、花儿会等遗产进行保护的同时,对花儿生态系统进行人为调控,使得花儿文化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由于保存环境及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古版画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缺病害,艺术和研究价值受到严重破坏。为再现古代版画艺术风貌,利用基于色彩管理系统的图像采集、数字绘画、艺术微喷等技术,对甘肃华池县博物馆一幅图像严重残缺的佛教版画进行了数字化全色接笔虚拟修复。经实践验证,数字化全色接笔技术可以在不干预文物本体的基础上精准还原图形和色彩,且虚拟修复后的复制品作为图像补充,与传统修复后的文物本体共同展示时,可完善其艺术美学观感。研究结果可为书画保护修复技术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徐丹 《旅游纵览》2022,(24):127-129
数字化技术为给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开创了一个新风口,并成为新动能。“故宫博物院”微信小程序的成功上线,使故宫传统文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延伸,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播和展示效果有新的突破,同时加强了游客与传统文物之间的对话,让现代人感受传统文化的全新魅力。基于此,本文以“故宫博物院”微信小程序为例,从遗产活化视角探讨文化遗产旅游中文化遗产开发的原真性与感受体验,并挖掘数字化背景下的文化遗产旅游呈现的传播和教育功能价值,重建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由此,文化遗产旅游在数字化技术推动下尝试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大理地区历史悠久,碑刻资料众多,内涵丰富。而其中的水利碑刻资料,作为珍贵的"同时资料",佐证着大理地区的历史文明。近年来,随着大理地区自然灾害多发,人们对大理地区古代水利碑刻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细。本文从史料价值、社会功能和法文化研究价值三个方面对大理古代水利碑刻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2018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对2万多个网站、媒体和新媒体进行了跟踪研究,梳理研判了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相关的核心舆情信息10,210篇次。通过对核心舆情的系统分析,2018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舆情的主要特点是:遗产地的展示利用工作、旅游与旅游管理和遗产保护管理是社会关注的重点;负面舆情较去年有所下降,人为破坏、游客活动和旅游管理是主要的负面话题;个别遗产地成为"网红",故宫、大运河相关的信息关注度高。  相似文献   

12.
论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保护科学是一门理科交叉的技术科学,其基本内容包括物保存环境研究、物材料性质研究和物修复技术研究。中重点论述了物保护科学的研究方法,即在进行物保护时首先对物保存环境和物材料性质进行研究,了解物发生“病变”的原因与过程,才可能做到“对症下药”,产生正确、合理、有效的保护方法。对环境研究在物保护中的重要性以及物保存环境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讨论。同时也对环境、材料、修复技术三的关系以及物保护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讲行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张晓旭 《南方文物》2003,(1):126-126
江南大学金其祯研究员用十余年时间著成107万字的煌煌巨著《中国碑文化》,2001年11月由重庆出版社正式出版。这部专著对学术最大的贡献是将碑刻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来研究,改变了以往将碑刻单纯作为书法艺术研究或考据学研究的传统研究方法,不但在研究方法上是一个飞跃,而且拓展了碑刻的研究领域,揭示了碑刻的文化内涵,使碑刻作为一门文化史上的新兴学科昂首立身于学术之林。该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从碑的起源一直阐述到现代碑文化,既是一部碑刻本身的发展历史,又是一部反映碑刻与人类历史相关的关系史。下篇为碑文化专题论述,多角度的探讨了碑与…  相似文献   

14.
彭文 《文博》2014,(3):85-88
"遗址博物馆的展示环境"包括博物馆内部的展示环境及遗址和博物馆所依存的外部环境,受到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于文物本身、遗址的保护和展示的效果之间。遗址博物馆展示环境的设计,以文物与遗址的科学保护为前提,通过对影响和制约遗址博物馆展示环境的某些因素进行的分析,进而说明在针对遗址博物馆所做的展示环境设计中,贯彻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土司遗址申遗,是考古学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次成功尝试。世界遗产视角下的考古工作,从田野发掘操作到文物保护与展示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考古学在此过程中的实践,也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考古学理论、技术与方法。实践证明,考古学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土司遗址申遗,是考古学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次成功尝试。世界遗产视角下的考古工作,从田野发掘操作到文物保护与展示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考古学在此过程中的实践,也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考古学理论、技术与方法。实践证明,考古学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为基础,以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为依托的一座大型遗址性博物院。同时,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也是以秦始皇陵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8.
《文物》2016,(1)
正本书是近年来南京市博物馆部分田野考古调查、发掘及学术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分为上编和下编。上编主要收录考古调查、发掘简报,报道了从旧石器时代至明代的重要考古资料;下编主要收录论文,多是对新见宋代、明代墓志等碑刻文字的释读,以及对明代南京城墙资料的汇注等。全书资料翔实,考证严谨,对古都南京乃至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导致人们的需要不断发生着改变,虽然现代社会中关于藻井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但是其本身的传承和保护并没有得到重视,许多研究和探讨都只是在原有环境下的简单的接受改造和保护,以及如何与现代的融合。本文通过分析古建筑中"藻井"的艺术魅力,在探寻传统民族建筑风格的同时,通过"藻井"所呈现的文化特征,促使人们提高保护中国传统建筑的意识,为传统建筑的继承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防水材料在木材保护中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防水材料是在室外岩土文物保护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材料.为了解常用防水材料应用于木材上的效果,使用全自动测色色差仪、接触角测定仪等对防水材料处理前后木材各项性能的变化进行了测定分析,包括颜色变化、接触角变化、毛细吸水、全浸吸水、霉菌实验、防水剂分布和对后续保护的影响.实验表明,各种防水材料处理后的木材都有一定的防水效果.其中,高浓度WD-10在各方面表现优良.在长期的潮湿环境下,木材仍然滋生霉菌,因此需要同时考虑使用防霉防腐剂和其他保护材料.防水材料的使用不会影响到后续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