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以龙门石窟中唐代典型性舞蹈造像为例,重点分析"伎乐人"、"飞天"和"天王力士"造像,通过对造像的造型分析和图像学解读,系统地整理出唐代石窟舞蹈造像的形态特点、动律特征以及舞蹈审美的意向表达,挖掘石窟舞蹈形象中的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2.
浅谈巴中石窟观音菩萨造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巴中石窟中的观音菩萨造像窟(龛)多达100余处。巴中石窟可分为四期:即隋末初唐期、盛唐期、中晚唐期和宋及以后时期。初唐、盛唐时期观音菩萨造像多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二天王组合及"西方三圣"和"西方净土变",药师、观音、地藏等组合形式,观音菩萨单身像龛还很少。但是到了中唐以后,观音菩萨的单身像以及以观音菩萨做主尊的造像就多了起来。唐代是巴中石窟观音菩萨造像内容最丰富、数量最多的时代,特别是中晚唐时期,观音菩萨造像达到了鼎盛。  相似文献   

3.
佛教造佛中的力士像与天王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柏华 《文博》2000,(5):26-31
迄今为止的佛教雕塑研究,对于佛像和菩萨像的特征,断代及其演变过程,都已经比较明确。相比之下,力士像与天王像的讨论则显得比较薄弱。这种薄弱的状况,主要表现在对于二者造型特征的把握比较膜糊,以至于同一造像或同类造像在不同的图录和著录中,出现不同甚至完全相悖的定名。  相似文献   

4.
宁夏西吉发现一批唐代鎏金铜造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5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将台乡王家湾村农民取土筑墙时,发现一批鎏金铜造像。这是一处窖藏,经清理,共有完整造像60件,现藏西吉县文物管理所。 60件造像中,有佛像18身,菩萨像41身,力士像1身。造像大小不等,最高的17、最小的2.8厘米。按造型差别可分十五类,现择部分有代表性的介绍如下。一、佛造像除2身立佛外,其余均为坐佛,共同特征是:全部有背光,有束腰须弥座,座下带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宝丰县连续出土了数十件自南北朝至唐代的铜质造像,介绍于下: 一、北齐“河清二年”铜造像(图一)。这件铜造像出土于县城西郊,是城关西街群众郭宝军挖土时发现并献交。造像全高7.5厘米,重28克。为带有背光的结跏趺坐像。造像半浮雕,肉髻高突,面孔窄长,高鼻深目。佛像无衣着表示,上体椭圆形,两侧作节链状组成,每侧各四节似膊下垂。像后有类火焰状尖眉形背光,刻画潦草简单。佛像坐于  相似文献   

6.
被我国著名雕刻艺术家钱绍武誉为"中国雕塑的第一坐姿力士"的天龙山圣寿寺的两尊唐金刚力士像,是山西仅存少数唐代佛教造像,虽经历了大火、日晒雨淋等多种因素破坏,除头部损毁严重外,其大部分仍得以保存。本文利用超景深光学显微镜(VHX)、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激光粒度仪(BT)等多种分析手段,研究金刚像的塑土成分、粒径大小、夹杂的植物填料、颜料种类及上色工艺等,此项研究成果对探索山西唐代佛教造像制作工艺,以及我国数以万计的泥塑类文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1965年,温州市白象塔清理出一尊编号为24号的宋代彩塑造像,原清理报告、《白象慧光》图录及馆藏陈列均将其定名为"天王像"。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及考古图像资料,可基本认定,白象塔24号彩塑造像并非佛教中的天王像,而是具有道教文化因素的真武神像。温州白象佛塔出土的这尊道教真武神像,不仅为探讨宋代"三教合流"社会背景影响下的民间宗教信仰状况提供了典型案例,也为研究真武神像的发展演变情况及其信仰传播问题增添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8.
《四川文物》2021,(2):30-37
梨树窑子观音殿石窟形制属于陕北地区的小型单窟,有明确纪年题记,造像组合题材包括自在坐观音像、十六罗汉像以及天王像等,是陕北宋金时期民间开凿的具有代表性的小型洞窟。其自在坐观音像、罗汉像和天王像、老者像均雕在山形龛内,正壁为自在坐观音像、左右两壁为对称的十六尊罗汉像和天王像,已形成北宋时期陕北地区较为固定的石窟造像组合模式,是陕北地区不同于其他地区所独有的造像组合题材,反映了当时民众佛教的信仰情况。梨树窑子观音殿石窟的开凿工匠为史氏,有助于了解陕北地区宋金时期开窟造像匠人史氏雕刻的造像风格和技艺,为研究陕北地区及葫芦河流域的宋金时期佛教的发展以及佛教文化与艺术的传播,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9.
洛川出土唐代鎏金铜造像洛川县博物馆于1981年从本县槐柏乡杨候村征集回一组窖藏鎏金铜造像48尊,其中各类佛像12尊,菩萨像34尊,罗像1尊,天王力土像1尊。这组造像工艺精美,体态轻盈而丰满。过去曾作过消息报道,现摘要作以介绍。一、佛造像编号02通高6...  相似文献   

10.
剑川石窟的造像内容,一般认为有四类:一是佛、菩萨、观音、天王、明王、力士等;二是南诏王者及其侍从:三为古代外国人像;四是女性生殖崇拜石雕。而石窟中特有的本主造像,却较少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无疑是全面开展石窟研究的一大缺憾。  相似文献   

11.
成都市商业街南朝石刻造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0年6月,在四川省成都市商业街16号院地表下2米深处发现南朝石刻造像9件。其中2件有明确纪年,一为南朝齐建武二年(495年),一为南朝梁天监十年(511年)。这些造像都有背屏式莲瓣形大背光,题材主要有一佛二菩萨、一佛四菩萨、一佛四菩萨二力士及浮雕四弟子,另外还见双身佛像。造像的题材、雕刻技法和风格与过去发现的著名成都万佛寺造像、西安路造像相同,应是受南朝建康佛教造像样式影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丹玛扎摩崖造像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察雅县,以高浮雕与浅浮雕为主、阴线刻为辅雕刻而成,造像题材为毗卢遮那与八大菩萨、二飞天,皆上身披帛带、下身着裙、跣足,造像组合和背光、莲座、狮子等造像特征具有明显的本土化特征和来自敦煌和中原地区唐代造像因素的影响。伴存有3组古藏文题记和1组汉文题记,古藏文题记中的"赞普赤德松赞"、"猴年夏"可与汉文题记中的"甲申年"相互佐证,表明造像雕刻年代为公元804年。  相似文献   

13.
李子华 《南方文物》2013,(3):197-199,I0002,I0005
鄱阳县博物馆馆藏有两套鎏金银质盏托,这两套银质盏托是1992年4月由鄱阳县站前乡(现属高家岭镇)车廊李家村李炎林捐赠,出自自家耕地的一个陶坛所盛装的窖藏之中。当时一同出土的还有鎏金银质的手镯与发簪等。1995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全国馆藏一级历史文物鉴定专家组鉴定,定级为一级文物,一套定名为"宋银鎏金菊花寿字纹盏盘",一套定名为"宋银鎏金月影梅纹盏盘"。鎏金菊花寿字纹银盏盘:一套二件,基本完整。银盏口沿有二处0.5厘米裂口。银盘口径17厘米、高1厘米,银盏  相似文献   

14.
《文物》1954,(2)
去车子月·河北省曲隔廉南溺震民唐狗文在城外挖白著窖寿,掘出大批精美的古代石刻造像,有、菩藤、形天、天王力士、和淌、供着人等像,大的的玉市尺高,小的不足一市尺。在佛座上有北魏、北亦,隋、唐等代年藐,最早的浦魏大延元牟,距今已一千玉百欺年,晚的浦唐天寰年援的。  相似文献   

15.
1983年3月,四川省忠县物资局在临江岩畔进行建筑施工时发现一处唐代摩崖石刻。这处摩崖石刻共有五个龛窟,三十三尊造像(部分造像头部早期被盗),龛窟彼此相连,均凿于整体岩石上。现分述于下: 第一窟,造像三尊,本尊为菩萨,两旁为侍者。窟高63、宽55厘米(图一)。第二窟,造像三尊,本尊为佛,两旁为侍者。窟高67、宽55厘米(图二)。第三窟,造像十七尊,本尊为释迦牟尼佛,左右为迦叶、阿难。两侧壁为侍立菩萨。近窟口处,左右各二天王,外面二天王脚踏夜叉,与奉先寺天王类似。阿难、迦叶  相似文献   

16.
张萌萌 《丝绸之路》2009,(14):69-71
敦煌莫高窟佛教艺术在唐代达到极盛,是大唐王朝政治局势稳定、经济繁荣的反映,更是无数艺术家辛勤创造的成果。生动逼真的佛教塑像是这个艺术宝库中的重要部分。这些内容丰富的塑像代表中国雕塑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宗教雕塑发展阶段。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主要以佛像、菩萨、供养天、罗汉、天王、力士等造像为主,在形象和塑造风格上,显示了民族性和独创性,在前代塑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外来的艺术样式,逐渐创造了中国佛教塑像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7.
位于四川省阆中市的大像山石窟,主要开凿于中晚唐和宋代,明清时期也有少量开凿。现有37龛,以方形龛、外方内圆拱形龛及圆拱形龛为主,方形龛最为多见。龛楣大多无装饰,雕刻简单。题材主要有弥勒佛、七佛、千佛、观音、天王、力士、经幢及舍利塔等。造像组合较少,以单身造像为多。阆中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大像山石窟兼具广元、巴中两地石窟的特点,其丰富的内容为巴蜀佛教石窟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8.
《文博》2016,(1)
杭州是十世纪以后中国佛教及其艺术的中心之一,保存着内容丰富的佛教石窟与摩崖造像。天龙寺摩崖造像即为其中之一,原属吴越王钱假出资建于北宋乾德三年的天龙寺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存天龙寺遗址中有三龛造像,其中第1、2龛造像应雕于乾德三年前后,且有统一规划。第1龛的主尊为未来的弥勒佛,包含唐代遗风。同龛内的胁侍菩萨与天王像则具有鲜明的吴越国地方特征。第2龛内佛像表现阿弥陀佛,反映了吴越国对西方极乐世界及其教主的崇拜。二龛结合,反映了吴越国佛教信徒对来世所寄予的期望。天龙寺第3龛造像表现水月观音,是中国佛教僧俗创作的一种观音形象,年代约在至正三年重建天龙寺完工前后。  相似文献   

19.
张雪芬  江滔 《文物》2023,(11):66-84+1
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为配合基本建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实业街30号地块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揭露面积约1.2万平方米,其中两个灰坑(编号H19、H68)出土了一批南北朝至唐代佛教石刻造像,数量较多且堆放相对集中。这些造像以红砂石质为主,包括佛像、菩萨像、天王像、背屏式组合造像、造像碑、盘龙碑首等,雕刻技法有圆雕、浮雕及线刻。根据发掘位置及出土文字信息等可知,本次发掘地点为隋唐时期益州城西著名的佛教寺院福感寺,出土的造像延续时代较长、艺术元素丰富,对于研究成都地区历史及佛教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石钟山是老君山脉石宝山支峰,坐落在云南省剑川县城西南二十多公里处。石窟群依山开凿,主要分布在沙登村、石钟寺、狮子关三处,延绵三公里。现共存十七窟。其中有造像一百三十九躯,碑碣五通,造像题记四则,其他题记四十则。造像多为佛、菩萨、明王、天王、力士等佛教题材,也有南诏王等世俗人物,白族风格较为明显。石钟寺区共有石窟八处,自上而下连续开凿在一片红砂岩石壁上,在整个石钟山石窟群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刻工精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