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新发现的■方鼎和荣仲方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利艺术博物馆近期收藏的■方鼎和荣仲方鼎,都有珍贵的铭文。■方鼎有铭文两处38字,记载了商王纣祭祀其父帝乙的事迹,历日为廿二祀五月乙未日,与由甲骨文等推定的祀谱相合。鼎铭中纣居于阑地,应在殷墟之外不远。荣仲方鼎则作于西周早期,有铭文48字,与当时学制有关。其历日有“生霸吉”一词,和周公庙背甲上的“哉死霸”一样,是过去从来不曾见到的。  相似文献   

2.
我方鼎,旧名多异称,笔者据图始认为原器有二:一为方鼎,一为方盘。铭文字多未识,现重新考释,文义始通。器之时代;旧说为商代,日人林巳奈夫定为西周初,经考证,当以商末为是。  相似文献   

3.
日本出光美术馆收藏的静方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出光美术馆藏品中有一件静方鼎,有铭文9行79字。从该器的形制、纹饰及铭文来看,当属西周早期。铭文内容或认为与昭王南征有关,对研究西周册命制度的形成也有重要意义。本期刊发了有关介绍和研究文章。  相似文献   

4.
大禾与后稷     
冯时 《江汉考古》2020,(2):87-90
关于湖南宁乡出土大禾方鼎内壁铭文"大禾"二字的涵义,学者有不同看法。本文认为"大禾"本系官名,其义应同后稷,为农官之长。方鼎应与农事及祭祀相关。  相似文献   

5.
《文博》2020,(3)
翼城大河口西周墓M6069出土铜盆,内壁铭文中的器主名■,被释作"■"而无音读。经核查相关西周金文资料,知其与逨盘铭文的"兑"字写作■形最为相似。而四十三年逨鼎铭文内相同词语中的"兑"字,又书作■形,故可说明该字书体虽有异构,但确应释"兑"字,而应读为"dui",原所隶定的"■"字显然有误。  相似文献   

6.
叔矢方鼎铭文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侯墓地发掘清理的西周早期114号晋侯墓中出土了一件方鼎(M114∶217),上面有铭文8行48字。铭文讲述的是某年十四月,王在成周举行盛大祭典,礼毕,王会见与会臣下贵族,王对叔矢进行赏赐,叔矢为纪念铸造了这件铜鼎。铜鼎铭文中的王应是成王,叔矢则可能是晋国的始封君唐叔虞。这件方鼎是迄今所知惟一一件晋国第一代封君自作的铜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文物》1997,(12)
1996年4月,在湖北蕲春达城乡发现一处西周铜器窖藏,出土方鼎5件,圆鼎和斗各1件,时代属西周早期。5件方鼎保存完整,上有铭文或徽记,内容相当重要。据本期发衰的李学勤《谈盂方鼎及其他》一文中的研究,认为盂方鼎铭文内容与商王之一的文帝母日辛有关。本期刊发了这处窖藏的发掘简报。湖南宁乡过去多次发现商周铜器,  相似文献   

8.
《文物春秋》2020年第3期刊载韩智慧、杨艳成先生《定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藏八年郾王■铜戈、铜矛》一文公布了燕国带铭青铜戈、矛各1件,其中八年郾王■铜戈铭文中原释为"造"的第五字可隶定为"■",读为"作",原释文中缺释的两字可补释为"■(单)佑"。"单佑"为燕地名,在燕兵器铭文中尚属首见。  相似文献   

9.
二则金文考     
俞绍宏 《江汉考古》2006,(4):85-85,54
从字形分析入手,重新隶释出战国王命虎符铭文中的“虎”字以及九年戈铭文中的“■”字。  相似文献   

10.
邾公钟铭文工整清晰,对探讨邾国历史非常重要,已有众多学者对铭文进行过研究。本文重点考释了此篇铭文,把旧释成"扬"的字改释为"穆",并在此基础上对邾国以及小邾国的历史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疑尊、疑卣铭文开头人的名号应释为"中義子父",金文中偶尔有这种"伯"、"仲"、"叔"、"季"与"父"之间有二字的名号。疑尊器底铭文第一行"于"下的字应依李学勤先生释为"卜",其写法与甲骨文中部分"卜"字相同,这可能与器主是西周早期商遗民有关。"卜鄂侯于盩城",即通过占卜的方式让鄂侯到盩城建都。铭文第二行的■字,释读尚需进一步探讨。《记一件新见铭文铜戈》公布的齐国铜戈,铭文第一字当释为"栗"。"栗成"即"栗城",盖即秦汉时之栗;后世之"栗城",在今河南夏邑县。此地在前286年后数年间曾短暂属齐,此戈可能即此时齐国铸造。  相似文献   

12.
夔膚簠一器应定名为夒膚瑚,铭文中被误释为"夔"的字,实为"夒"字,"夒"读为"鄾",指被楚所灭的鄾国。此器为鄾国后裔所作,是难得的鄾国史料。此外,铭文干支记日及瑚字写法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13.
《殷周金文集成》12023号、12024号著录两件车辖铭文拓本,其中12024号车辖原器为罗振玉旧藏。本文指出,车辖铭文在内容上与《殷周金文集成》11036号"陈■散戈"十分相近,对戈铭中"■"、"散"两形体的旧有释读意见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分析了戈铭所表达的含义即此戈为齐国贵族"陈■"所有或由其督造的"杀伐之戈"。在厘清11036号戈铭文释读及含义的基础上,对车辖铭文的书写风格与内容进行了考察,指出铭文本身存在着很多疑点,并从辖铭"散"字书写方向、"月"讹作"夕"、文字笔画完整性及铭文含义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从而认为车辖铭文很可能是根据《殷周金文集成》11036号"陈散戈"铭文伪作的。本文还讨论了《山东金文集成》著录的两件"陈散戈"及《殷周金文集成》11591号"陈■散造剑"铭文真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仲父盘上一个旧认为是从辶、舟、禾的字提出新的释读意见,通过字形分析,认为此字应分析为从辶、■,其中的"■"为声符,在铭文中可读为"菽"。相关铭文可组成"菽麦"这样一个词语,可与文献用语相互印证。"菽"为五谷之一,此字的释读在农业史研究方面也是一种进步。  相似文献   

15.
谈寝孪方鼎的所谓“惟王廿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商末卜辞金文中所谓“惟王廿祀”,在年代学研究上长期是疑难问题,特别是寝孪方鼎铭文的“”。经对原器仔细观察,证明“”本是“”即“曰”字。  相似文献   

16.
殷墟甲骨文记事刻辞中的"■"字前人未曾论述,本文结合新出花东甲骨材料对甲骨文中的■、■、■字用法作了一番考察,认为它们实为一字异体,应释为"肇"之初文,含义上有"致送"一类意思;并强调了金文中"肇"字所从的"■"并非是"启"字,"启"在殷商甲骨文及西周金文中都是从"又"的,讹变成从"支"应是西周以后的事。  相似文献   

17.
1990年4月,湖北省郧阳地区博物馆在郧县五峰乡肖家河发现并清理了一座春秋晚期的铜器墓|1|。墓内随葬品中有一件铜■(XM:5)特别引人注目。该■为长方体。器、盖基本相同。大口,直沿,斜腹,平底,四矩足。足间有扁桃状缺口。盖口四边有兽状边卡六个。盖及器身两端斜腹上,各饰有半环形兽头耳1个。■饰蟠■纹、■索纹等。器盖与器底均有铭文三行19字:"申王之孙叔■自乍(作)姜■,其眉寿无祺(期)永保用止。"作器者为"叔姜"。本文仅就叔姜篮的铭文、叔姜与墓主的关系,叔姜■的时代及申国春秋时期的历史作一肤浅的探讨。一、叔姜■…  相似文献   

18.
清华简《系年》的内容多可与■羌钟铭文参证发明。《系年》可以澄清■羌钟铭文的一些疑啎,如"隹廿又再祀"的理解,再如"■"、"■"等字的释读。《系年》与■羌钟均记载了公元前404年三晋伐齐之战,结合相关文献,得以进一步还原该事件的始末。■羌钟与《系年》均涉及齐长城,由《系年》引发的是否存在济水沿线的齐长城的问题,尚难论定。  相似文献   

19.
井鼎铭文中的"■池",我们考释为"滮池"。■是一个从"孚"得声的字,可以通假为"滮","滮池"见于《诗·小雅·白华》,其地点在今天丰镐村一带。■京在"滮池"附近,■字从"方"声,可以通假为"丰",综合考虑"■京"就是"丰京"。  相似文献   

20.
臣谏簋铭文中的一些字,旧没有得到很好的释读,如"处于軝"后面一字,旧或误释作"从",或误释作""。本文根据不其簋、不其簋盖、引簋铭文等相关金文资料指出它应释作"■"而读为"同",意思是聚合,并讨论了甲骨文中与之用法相同的一些"同"字。"引又"下一字,或释作"■(忘)",或认为是"闻"字之省,或释作"长",本文赞同最后一种意见。"灷",旧或读为"■(媵)",或读为"告",或读为"朕",本文认为它可读作"遵"或"顺"、"训"。"灷皇辟侯"下一字,或释作"令",或释作"余",本文赞同前一种意见。"侯令"下一字,或释作"■",或释作"!",本文赞同前一种意见,指出它仍是虚词。"■"下一字,或认为是"服"字稍残,或释作"■",或隶作"■",本文赞同最后一种意见,又根据铭文文义,指出它应该是一个虚词,并且讨论了金文中与之相关的一些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