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物》2016,(4)
正赫列克斯浩莱山谷(Khirgisiin khooloin am)位于蒙古国后杭爱省(Arkhangai aimag)浩腾特苏木(Khotont sum)政府所在地东南10公里处,属于杭爱山脉东段与鄂尔浑河谷相接之处的边缘地带,其东侧为宽阔平坦的鄂尔浑河谷(图一)。山谷为东西向,东西长2180、南北宽1200米,山谷入口处和山脊顶部的海拔高度分别为1490、1630米。山谷坡地及谷底分布有7座墓园和少量蒙元时期的墓葬(图二)。2009年,5号墓园被盗,墓园中央的盗洞内暴露出圆形砖砌墓室,为此遗址群的性质认定提供了重要线索。2011年7~9  相似文献   

2.
孟繁敏 《西夏研究》2020,(2):104-109
蒙古国境内保存有众多四方形遗址,多见于鄂尔浑河谷,蒙古国与中国考古人员对靠近回鹘汗国首都哈拉巴拉哈逊的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的四方形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了其中的六座四方形遗址,即乌布尔哈布其勒3、5号遗址,胡拉哈1号遗址,浑地壕赖3、5、6号遗址。通过墓葬的一些建筑元素如砖、瓦、装饰用黏土块、陶罐、骨箭头和铜箭镞、陶锭、木头等,尤其是墓内所出突厥卢尼文铭文,可以确定这些四方形遗址的时间范围当在7-9世纪,即漠北回鹘之物,不是一般百姓的墓葬,而应为回鹘皇室的陵墓。墓区同时还存在早期的匈奴墓和晚期的蒙古墓葬。  相似文献   

3.
回鹘是8-9世纪称雄于蒙古高原的古代游牧民族,是唐代漠北九姓铁勒之一部.回鹘西迁之前驻牧在今蒙古国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以哈喇巴拉嘎斯(今蒙古国浩滕特苏木)为政治中心建立强大的汗国,历经13位可汗,共96年(公元744年至公元840年).统治北方草原近一个世纪的回鹘民族在今蒙古国境内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从2006年开始.中蒙联合考古队对蒙古国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的回鹘四方形墓园进行了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迄今为止,学界对《暾欲谷碑》所见türk sir一词没有较为满意的解释.笔者最近在研读突厥鲁尼文碑铭以及查阅相关书籍时发现,对此问题进一步推敲甚至作个诠释已有可能.经研究,碑铭所见türk sir可能与汉籍史料所记“锻奴”有关,即与突厥炼铁有关.  相似文献   

5.
西周蚌雕人头像种族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0年秋,陕西周原考古队配合扶风召陈生产队修水渠时,清理了召陈西周宫室建筑群遗址乙区内的一组西周大型建筑的部分基址,发现了两件西周蚌雕人头像。这两件蚌雕人头像,是作为骨笄帽使用的,出土于一座西周晚期建筑废弃时形成的红烧土堆积中,编号为80FCT45:2号、80FCT45:6号。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文物考古代表团赴蒙古国国家历史博物馆考察证实,近几年来蒙古国在突厥考古方面取得了重大新成果。2001年8月,由蒙古国与土耳其共和国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在蒙古旧都——哈喇和林之北大约45公里的突厥毗伽可汗陵园,发掘出土了总计2800余件珍贵文物,并称其为“毗伽可汗的宝藏”(Treasure of BilgeKhagan)。目前,这批珍宝收藏在乌兰巴托蒙古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共分为金器、银器、铁器、铜器、宝石、纺织品等六大类。其中,金器中包括金腰带、黄金动物雕像、金冠、金牌饰、金耳环。在这些金器中最为重要的是一项刻有鸟纹浮雕的金冠,上面还…  相似文献   

7.
唐代玉华宫遗址发现鎏金铜造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八四年五月十四日,宜君马坊村村民在新建庄基取土时,距地表一米处发现两件鎏金铜观世音造像,同时伴随出土的还有鎏金铜像座两件,敛口灰陶罐一件及大量的方砖、筒瓦、铺地砖等建筑构件。铜川市博物馆对现场进行了勘察,确认该处为唐代的建筑遗址。现将出土的鎏金铜造像等介绍如下。鎏金铜观世音坐像通高12.9厘米,通体鎏金。坐姿,面方圆,头戴高宝冠,宝缯披至肩部,颈系联珠纹璎珞,腕戴钏环;细腰、  相似文献   

8.
2014年6-7月,中蒙联合考古队对蒙古国境内詹和硕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有匈奴时期半地穴式房址、灰坑,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等不同历史时期墓葬。出土陶器、铜器、铁器、骨器、漆木器、丝织品等。这批实物资料对于研究蒙古国中部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1999年4月,在洛阳市新安县游沟村东北约350米的基建工程中发现西汉建筑遗址一处,出土大量板瓦、筒瓦和瓦当等陶片。其中有“尹寿亦王”铭文瓦当2件。现介绍如下。 1.板瓦质地坚硬,制作规整。可分2  相似文献   

10.
1980年10月至1981年7月,吐鲁番地区文物管理所(现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对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崖前土沙堆积进行了清理发掘,出土了丰富的汉文和回鹘文等文献.此文将首次对其中一件回鹘文刻本《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编号81TB10:09)残页进行原文换写、原文拉丁字母转写、汉译文(附汉文原文)和注释,并根据以往的研究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马健 《中国钱币》2023,(6):40-43
<正>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博物馆收藏有一枚胡汉二体钱——日月光金(图1),该钱为青铜质,黑漆古,圆形方孔,直径24、穿径5、厚2mm,重5.8g。钱币正面为“日月光金”汉字,楷书,右旋读;背面为胡书,12个字母,字口清晰可辨。对“日月光金”钱的研究,学界曾有三种推断:一种以杨鲁安为代表,认为该钱铸于盛唐时期,是吐蕃的贡品钱,胡书是吐蕃文[1];一种以杨富学、林梅村为代表,认为该钱是回鹘钱,胡书是回鹘文[2];另一种以努尔兰·肯加哈买提为代表,认为胡书是突厥鲁尼文[3]。笔者以考古发掘资料、钱币学资料和历史文献为基础,系统梳理、比对古代阿拉米字母发展体系,结合馆藏“日月光金”钱币实物进行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2.
瓦始于何时?在陕西周原的西周遗址的宫室(宗庙)建筑遗存中即发现有瓦,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瓦。东周时期,诸侯列国的大型房屋建筑上用瓦就很普遍了。我馆藏的东周时期文物中,就有一批于潜江龙湾马场湖村楚文化遗址群上调查、发掘出土的筒瓦、板瓦和半圆形、圆形素面瓦当等瓦片,其中以筒瓦为最多。谈到筒瓦,从西周发展到东周时期,瓦身的形制是有变化的,西周遗址上出土的筒瓦,瓦身较宽,胎亦较厚,一般  相似文献   

13.
1993年11月,在陕西省礼泉县裴寨乡石坡扶村东500米处的雒武君果园内,出土7件汉代铁权。这些铁权出土于地表以下80厘米处,呈“一”字形东西堆放,上层3件,下层4件。根据在同一文化层内夹杂的灰陶片及竖绳纹筒瓦推知,这里曾是一处汉代村落遗址。 7件铁权造型稍有差异。02、06、07号略呈圆柱形,上铸半环形鼻(粗壮);01、04号略呈扁半圆体,上铸拱式桥形鼻,05号略呈半圆体,上铸半环形鼻(稍小)(图一~七)。其中06、07号各有四字铸铭,06号铭文为“上右禾  相似文献   

14.
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了大量回鹘文残片,经各国学者不断刊布和研究,大部分文献已得到了解读,为敦煌学、回鹘学研究提供了许多新材料。但还有一些残片或因残损严重,保留字数较少,或因内容复杂,找不到原始文本,至今尚未得到有效释读。本文对北区B464窟出土编号464:63的一件汉—回鹘文合璧《六十甲子纳音》残片进行研究,比对出该文献系《六十甲子纳音》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1997年,邢台市顺德路隋代邢窑遗址出土了5件黑釉高足尖顶桃形器。由于此前未见此类器物出土,亦缺乏相关文献记载,引起学界广泛讨论。文章结合现存古建筑、相关出土遗物和文献资料,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认为,高足尖顶桃形器既可以用作小型建筑和"建筑式"明器的脊饰,也可以作为筒瓦之上的瓦钉帽,即《营造法式》中记载的滴当火珠使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燕下都遗址出土建筑构件的研究,对发掘报告《燕下都》及河北博物院《慷慨悲歌——燕赵故事》中所涉及的两件"瓦钉"进行了讨论,认为它们并非是固定筒瓦的瓦钉,而是罩在瓦钉之上的瓦钉饰,从而修正了学术界关于燕下都瓦钉与瓦钉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下面我们要介绍的柏林吐鲁番藏品中的回鹘语文献①包括大约8000件尺寸大小不同的文书残卷。②因此,柏林藏品中的这一部分文献相对其它吐鲁番回鹘语文书收藏品来说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这些文书残卷中的主要成分是一些卷轴装书籍残片、梵荚装册子残片、不同形式的书籍和木版印刷品残片,③其使用的文字大部分为回鹘文。这种文字的根源,经亨宁研究,将推定于阿拉美(Ahrimans)文字。④此说不无道理。只有一少部分用粟特文写成,此种文字是回鹘文的先驱。回鹘摩尼教徒既使用摩尼文,也使用回鹘文。此外还有一些残卷用突厥卢尼文字母写成,⑤…  相似文献   

18.
《敦煌学辑刊》2000,(1):4-4
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邓浩副研究员和敦煌研究院杨富学副研究员合著的《西域敦煌回鹘文献语言研究》一书,作为《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别卷》之一种,已由甘肃文化出版社于1999年正式出版发行,这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系统研究回鹃文文献语言的学术专著。该书计有35万余字,其内容就大的方面讲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首先概述了回鹘的历史与文化,接着全面介绍了西域、敦煌出土的古代回鹘文文献及百年来世界各国的研究情况,最后又回顾了国内外研究西域敦煌回鹘文献语言的历史与现状。第二部分总体概述回鹘文文献语言,全面描…  相似文献   

19.
钟坚 《文物》1987,(10)
1953年3月,西南博物院邓少琴、王家祐先生在芦山县沫东乡黎明村汉樊敏碑后约100米处,发掘了一座汉代砖券墓。出土石刻楼房1件,石镇墓俑2件①,现藏我馆。根据出有"熹平三年"铭砖判断,此墓时代当为东汉。石楼系在红砂石上浮雕而成,为一干栏式建筑。楼正面宽58、厚20厘米,侧、背而无雕饰。顶重檐,上覆筒瓦,檐头有瓦当和半瓦当。楼上有三室,中室有双扉  相似文献   

20.
回鹘文《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于1930年前后在新疆出土,出土地点不明.随后被一商人拆散售出,现藏于圣彼得堡、巴黎和北京三个不同地方.作为回鹘文文献中保存较好并篇幅较大的文献,将近90年的时间内,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从文献学、语言学和历史学的角度,通过与汉文原文献的对勘,对回鹘文《玄奘传》进行了大量研究.十卷本回鹘文《玄奘传》,至今已整理出版了其中的第2、3、5、7-10卷,除第1卷残毁外,第4、6卷即将陆续出版.对这些成果进行系统总结,有利于推进回鹘学,尤其是回鹘文献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