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3年,黄河决堤。为赈灾,孙福有的“中华国术马戏团”被从南洋召回上海义演。孙福有,河北吴桥人,著名的“杂技大王”。全团一二百号人,实力非常雄厚。“赈灾委员会”给孙福有规定了两个月的义演时间,收入除少部分留给演职人员的生活费用外,其余全部上缴。演出场地、保卫等都由赈灾委员会安排。  相似文献   

2.
正义演是出于某种道义或公义、公益的文艺、娱乐表演,组织者和演出者不取或少取报酬是义演的基本特征,出于慈善动机而进行的义演活动,可谓慈善义演。在特定情况下,通过慈善义演,天灾人祸的受难者或弱势群体得到某种程度的物质救助或精神慰藉,是艺人或娱乐人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按慈善目的不同类型划分,慈善义演可分为赈灾义演、社会公益筹款义演、爱国募捐义演、扶危济困义  相似文献   

3.
义演,指的是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表演艺术团体,为某项政治活动或福利事业(如赈灾、救济同业等)筹集经费,集中主要演员举行的公演.因参加人员一律不取报酬,义务演出,故称义演.善举则是指将平时的演出积蓄用于公益事业或救助同行.  相似文献   

4.
正【编者按】义演既是一种有效的募捐方式,也是中国慈善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中国,频繁的自然灾害与连年战乱,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灾难,民间自发组织的慈善义演不仅帮助了饥困民众,也与大众娱乐相交织,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现象。慈善义演在赈灾中发挥了一定的社会功能,在民间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目前相关研究日渐受到学界关注,文献整理也在不断丰富,从慈善史的角度和社会文化史的视角对此进行观察,无论在内涵解析  相似文献   

5.
正义演,主要因其组织者不取收益,表演者不取或仅取少量报酬而得名,多数义演是为募捐而举办。中国近代慈善义演是在晚清灾荒救助背景下兴起的一种社会事象,是中国社会-政治变迁的产物,一般多在大都市出现。近代慈善义演研究,是时下学界所认为的"非政治化的社会史、文化史研究"。眼光向下、关注"中等人物"为其突出特点。据史料所见,近代慈善义演内涵丰富,多有社会名流现身。组织者有慈善团体、教育机构、票友会社、商会公会等;捐助者有喜爱娱乐的自愿购票者,也有被团体  相似文献   

6.
徐有鸿 《古今谈》2010,(3):14-14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馆积极组织书画馆员进行赈灾书画创作笔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参与抗震救灾,为灾区恢复重建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赈灾书画义卖筹得善款21万元人民币,意向用于地震中遭损坏的文物或文化设施的修建。我馆随即与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取得联系,请四川省文史馆帮助我馆寻找联系捐建项目。当得知青城山的五洞天牌楼倒塌、急需修复的情况后,我室(馆)党组书记、省政府参事室主任陈金寿立即与文史业务处负责人奔赴灾区第一线,  相似文献   

7.
1920年海原地震是我国近代史上波及范围最广、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1921年北京政府派出调查组赴灾区实地考察。此次地震的救灾工作未能完全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因而造成重大损失。在灾难面前,政府、社会组织、媒体以及广大民众表现不一。海原大地震及赈灾救灾的过程,有很多经验、教训、启示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8.
韩祥 《史学月刊》2014,(5):79-92
当发生较大灾荒或战争时,社会上货币的流通结构与规模、物资的市场贸易与运输均会出现与平时显著不同的变动。通过对"丁戊奇荒"中山西银钱比价变动的初步探析,可以发现,灾荒中的银钱比价呈现出钱价明显上升的剧烈变动,但其上升幅度远不及物价,且灾区钱价的涨幅水平与灾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随着赈灾活动的大规模开展,短时间内出现了1877~1879年的全国性钱价上涨局面,这对灾区及外部地区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大大增加了赈灾成本,严重削弱了赈灾效果,并造成了全国性的金融波动。此外,与既往观点不同,发生"丁戊奇荒"的1877年才是中国19世纪后半期全国性"钱贵银贱"现象出现的时间节点。  相似文献   

9.
四川大地震惊撼日本,媒体用相当大的篇幅连续报导灾区情况,同时也介绍了日本读者对中国震灾的同情与关注,高度评价了日本救援队的对华贡献。最近,围绕中日两国之间的人道主义援助,日本有识之士在报纸上撰写文章,尤其称赞京剧大师梅兰芳为1923年关东大地震发起义演,把其中募捐到的一万大洋捐献给了日本帝国剧场的重建。  相似文献   

10.
清末,慈善义演作为一种新型的助善方式,历经酝酿、出现与初兴的变化历程。都市商贸的发展、娱乐业的兴盛以及市民的娱乐需求,为慈善义演提供了经济与社会基础。华洋杂居口岸的都市繁华和"租界展示",对慈善义演的出现产生了直接的促动作用。西方慈善理念的东渐和影响,成为慈善义演的思想引导。义务戏、影戏助赈等各类型义演的早期活动在社会上初见成效。义演构成的社会网络结构所产生的社会文化效应,成为慈善义演初兴的驱动力。义演蕴含着"寓善于乐"的慈善理念,通过清末娱乐观演及其慈善"场域",对城市民众的思想认识产生影响,有助于改变旧有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促进近代慈善事业的转型。  相似文献   

11.
“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人们喜欢这首抒情优美的歌,也喜欢把这支歌唱得清晰动听的苏小明。但今日的苏小明又怎样呢?她的家庭、工作、还有学习…… 1991年的夏天,苏小明从法国电视上知道了中国南方遭受水灾,她坐不住了,当她得知北京文艺界举行义演支援灾区的消息时,与陈佩斯通过电话后,立即决定自费回北京参加赈灾义演,她放下手里的活,便急匆匆乘上了飞往北京的班机。临上飞机前,他爱人艾瑞克嘱咐她,你唱《军港之夜》,中国观众会喜欢的,这是我抄写的歌词,你在飞机上还可以背一背。小明深情的和丈夫吻别。 飞机在云海里…  相似文献   

12.
梅兰芳为兴建议口市图书馆义演筹资1936年7月,当时国民党党政军要人何成浚、陈泮岭、徐源泉、吴国祯等发起兴建汉口市图书馆.并成立筹备委员会,着手筹募资金、书报和选择馆址.1937年4月,梅兰芳剧团由湘来汉表演,汉口市图书馆筹委会立即与之联系义演事宜,梅剧团欣然应允.乃于5月1日晚,假原法租界公记大舞台(即今人民剧院),请梅剧团及名票南铁生、章晓珊等义务串演,梅兰芳演全部《西施》,南铁生、章晓珊演《花田八错》.《西》剧为梅不轻易演出之戏,《花》剧亦系南的拿手杰作.演出纯收入为4937元,为筹委会收到的最大的一笔捐款.  相似文献   

13.
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了8.3级大地震,伤亡损失惨重,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纷纷予以援助。当时,张学良任东北军第二旅旅长,正在整训部队,准备迎接大帅张作霖的第二次检阅。听到日本地震的消息后,张学良认为中日近邻,唇齿相依,必须帮助灾区,于是决定组织一次义演募捐,还表示自己要亲自参加演出。  相似文献   

14.
论1876至1879年间西方新教传教士的对华赈济事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半叶发生于华北五省的“丁戊奇荒”,是以“千古巨稷”这样骇人听闻的字眼载入中国史册的。以此为契机,具有近代文明特质的新型赈灾机制和救荒意识应运而生,在中国荒政史上写下了新的一页。但必须指出的是,这种新型的救灾活动,除了引人注目的江浙绅商的义赈外,还应包括活跃于灾区的另一支救灾力量,即以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为主体的西方对华赈灾事业。具体地揭示其始末、动因与社会影响,对于更全面地考察近代中国荒政制度的变革历程、更确切地了解西方在华传教事业的历史真貌、乃至更细致地把握近代中国社会改革思潮的…  相似文献   

15.
策划1946年夏秋之交,苏北通(南通)如(如皋)海(海安)地区久旱不雨,蝗虫肆虐,田禾近乎绝收,加之天花、虐疾、霍乱流行,城乡普遍缺医少药,以致数十万灾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便是震惊全国的“丙戌天祸”。此况对于一江之隔的上海民众影响颇大,欧阳予倩、陈鲤庭、金山等一批上海文艺界知名人士为筹款赈灾,决定发起戏剧、歌舞、杂技、马戏、街头说唱等多种形式的义演活动,这其中又以公开“选美”,即推选“上海小姐”最为引人注目,也最为曲折复杂,弄得满城风雨,震动了整个上海滩。  相似文献   

16.
《南方人物周刊》2008,(18):88-88
自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后,全国各地的无数单位、个人都纷纷加入到对灾区的援助中,作为西藏的窗口企业-西藏饭店,更是通过各种渠道为灾区人民奉献爱心。2008年6月5日下午14时28分,成都西藏饭店为帮助广大群众树立信心、重建家园,在酒店大厅举办了"我  相似文献   

17.
张秀丽 《史学月刊》2022,(2):116-123
《中国近代慈善义演研究》一书利用新史料研究新问题,立体地呈现了中国近代义演活动与慈善公益之间多元而复杂的互动关系。该著通过义务戏、慈善音乐会、慈善游艺会等不同的娱乐演艺形式,分析中国近代慈善义演的发生发展;通过考察不同社会群体如何主办或参与义演活动,使之服务于各自筹募资金、扶危济难的需求和目的,揭示不同社会环境下义演活动的不同面向。该著是中国近代慈善史甚至是社会文化史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慈善义演作为考察中国近代慈善与社会的新视角,将大大深化中国近代慈善史、社会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地震多发带,在康熙三十四年的平阳府地震是较少的一次严重地震,给百姓带来的是心理和生理的创伤,在地震发生以后政府及时做出赈灾对策.文章通过社会学角色扮演来论述中央和地方在此次地震中的责任和角色,表述圣祖朝赈灾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义演在中国成为一项较为重要的公益活动,最初主要是借助于晚清时期新型义赈活动的出现,是近代中国社会大变动的产物。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筹赈义演活动出现了从昙花一现到常见常新、从一点到多点的转变。义演在逐步成为义赈活动的重要募捐手段的同时,其自身也发生了许多具有新兴意味的变化,其中交织着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方等各种因素的碰撞,呈现出复线发展的结构。筹赈义演的这种发展历程和面貌,一方面显著体现了义赈社会化救灾的发展面相,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义演活动日渐适应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20.
正稀见文献对于史学研究的意义日益凸显,成为当前学界关注的重点。对于稀见文献的样态及传播途径的探讨,有助于对民间稀见文献的掌握。笔者近年着力于民间义演文献的挖掘,不断拓展视野、促进新思考。义演是一种通过演艺方式收取捐赠,用于特定目的的社会活动,清末民初逐步在各地兴起,它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也吸收了近代西方慈善思想的某些元素,并借用了经营性演艺吸纳戏资的方式。义演的形式及内容随着时代发展而发生演变,其文献载体和传播渠道也与时俱进发生相应变化。下面以义演文献为例,探讨稀见文献载体及其与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