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河南、陕西等地共发现仰韶文化中期五边形房址4座,这些房址在房屋结构与功能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异同。结合已有的分期成果,通过对几座房址出土陶器的分析,发现位于关中腹地的泉护村F201年代最早,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关中地区是仰韶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  相似文献   

2.
《文博》2016,(2)
近年来的考古材料显示,泾水中游地区是渭水流域仰韶文化分布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其文化面貌与关中地区在主体上具有一致性。从仰韶文化中期开始,该区域在房址、窑址及陶器等方面出现了一些与关中地区不同的特征;仰韶文化晚期,该区域的地方性特征更加明显。这不仅与当地相对独立的发展有关,也与泾水上游、中游地区的文化交流有关。  相似文献   

3.
翟霖林 《文博》2013,(4):29-35
近年来的考古材料显示,泾水中游地区是渭水流域仰韶文化分布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其文化面貌与关中地区主体保持了一致。从仰韶文化中期开始,该区域在房址、窑址及陶器等方面出现了一些与关中地区不同的特征;到仰韶文化晚期,该区域的地方性特征更加明显,这不仅与当地相对独立的发展有关,也与泾水上游、中游地区的文化交流有关。  相似文献   

4.
李萌 《文博》2023,(3):40-49
本文以中原地区发现的仰韶文化晚期房址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周邻地区仰韶文化晚期及本地区仰韶文化中期房址作比较,对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晚期房址在空间分布、形态特征、规模与功能、房址布局、家庭形态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文物》2016,(7)
正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约5500~5000年~([1]),是仰韶文化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在关中地区以案板二期~([2])、姜寨四期~([3])等为代表。陕西关中地区是仰韶文化晚期遗存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在过去的田野考古工作中,发现了大量仰韶文化遗址,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但总体来看,有关仰韶文化晚期房址的发现与研究还十分有限。不过,在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和调查工作中,发现了为数不少的仰韶文化晚期房  相似文献   

6.
渭水流域仰韶文化分期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渭水流域的关中地区是仰韶文化的中心,故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典型遗址的分析与分期,对于仰韶文化的研究至关重要。关中地区经过发掘的典型遗址有西安半坡、临潼姜寨、渭南史家、华阴横阵、华县元君庙和泉护村、长武下孟村、宝鸡北首岭和福临堡、扶风案板、岐山王家嘴等10余处。多年来,许多学者对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典型遗址作过仔细的分析,取得了丰硕成果。仅就仰韶文化的分期而言,就有三期、四期、五期等不同的划分方案。其中西安半坡、渭南史家、宝鸡北首岭、扶风案板、华县泉护村等典型遗址的分期,对仰韶文化的分期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在回顾仰…  相似文献   

7.
1993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阳湾遗址的发掘,发现了一处保存较为完好的仰韶文化中期聚落遗址。遗址内房屋皆为长方形、方形半地穴式,房屋结构规整,部分保存较好的房址穴壁上还发现有戳印的装饰纹样。遗址内出土大量的陶、石、骨器等。为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仰韶文化的房屋建筑、聚落分布、生业方式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批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关中地区是仰韶文化分布的核心区域之一,其中仰韶晚期遗址数量多、分布范围广、出土材料丰富,处于仰韶时代向龙山时代转变的关键期。通过梳理关中地区仰韶晚期典型遗存,并结合最新发现的泾阳蒋刘遗址出土材料,将关中地区仰韶晚期遗存分为“蒋刘期”“半坡四期”“泉护二期”三个发展阶段。三个阶段前后相继,关系密切,代表了关中地区仰韶晚期早、中、晚三个时段。  相似文献   

9.
2011年对郑州市庙李镇西史赵村遗址进行了发掘。在遗址Ⅰ区发现了丰富的仰韶文化晚期遗存,遗迹主要有房址、灰坑、墓葬等,出土遗物包括陶器、石器以及少量骨器、蚌器等。该遗址的发掘,进一步丰富了郑州地区仰韶文化晚期秦王寨文化类型的内涵,同时也为聚落群之间布局与结构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张宏彦 《考古》2016,(4):75-90,2
在对秦安大地湾和陇县原子头等遗址"史家类遗存"的内涵、分期与年代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渭水流域"史家类遗存"的时空分布及其源流进行探讨,认为"史家类遗存"源自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是介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之间的文化遗存。庙底沟期文化主要源自"史家类遗存",关中地区应是仰韶文化的演化中心。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认识豫西灵宝盆地仰韶文化时期大型遗址的聚落内部情况,2018年3~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河南灵宝北阳平遗址进行了系统性考古勘探。本次工作明确这是一处以仰韶文化为主体的大型聚落遗址,发现的遗迹主要有房址、壕沟等,基本搞清了聚落范围、面积、重要遗迹分布、聚落布局和功能分区等,取得了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2.
就已发表的仰韶文化墓地资料而言,较为完整、且有着清楚的演进脉络的墓地有两处,其一为姜寨遗址,其二就是龙岗寺了。龙岗寺墓地地处汉水流域,依地域而论,与关中地区的仰韶文化存在一些区别是非常自然的。如果要全面认识仰韶文化,这些差别无疑又是十分可贵的。本文欲在龙岗寺发掘报告的基础上就该墓地反映出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庙梁遗址及陕北地区已发掘的五庄果墚、杨界沙遗址中仰韶时代晚期遗存特征的分析,并与关中及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同期遗存进行比较,认为陕北地区仰韶时代晚期遗存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周邻地区文化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点。其中受关中地区型仰韶文化影响最大,因此仍属仰韶文化的范畴,可称为五庄果墚类型。  相似文献   

14.
正目次一前言二分期与年代三文化特征及形成过程四发展过程及与周围文化的关系一前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考古学界就认识到豫西晋南地区仰韶早期遗存同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存在一些差别[1],后来严文明更明确将这类遗存称为东庄类型[2],东庄类型遂成为较早命名的仰韶文化主要类型之一。以河南三门峡和山西运城盆地、临汾盆地为主的豫西晋南地区位处仰韶文化中心分布区,但以往这一地区经过发掘的仰韶早期遗址很少,发现的遗存尚不丰富,文化面貌还不甚清晰。致使现在看来属于该阶段的遗存往往被划归到仰韶中期。相关研究也尚未开展,这一时期的遗址没  相似文献   

15.
周家嘴头遗址是渝河流域一处仰韶文化至汉时期的重要遗址,清理出仰韶文化时期大量的房址和窑址,是一处具有专业烧制陶器性质的居址。其中出土的遗物和大地湾四期相近,属于仰韶晚期文化;但也有双耳罐、葫芦形器等较为独特的器物。为研究仰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碾子坡遗址地层关系的分析,并将出土器物与关中地区已知的典型遗址进行比较,认为遗址地层中的仰韶文化遗存并不单纯,而是包含了属于早期、中期等不同时期的遗存.原报告将碾子坡遗址仰韶文化遗存笼统地确定为“东庄村类型晚期”的结论,不符合关中地区已经建立的年代序列,因而也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7.
郑州和洛阳地区,是仰韶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据调查,在河南境内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大约有500余处,其中郑洛地区就占有二、三百处。在这两个地区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面积都比较大,文化堆积层厚,内含的文化遗存也比较丰富。遗址的上层多压在龙山文化堆积下,仰韶文化层亦多可分期,而且也有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面貌特征,因此这两个地区从仰韶文化发展到龙山文化的线索非常清楚。然而,这两个地区的仰韶遗存、文化  相似文献   

18.
鄂西北仰韶文化及同时期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仰韶文化是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带的主要新石器原始文化。其分布范围,西到渭河上游,东至河南境内,北达河套地区,南及汉水中上游。位于汉水中上游的鄂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由于北与豫西庙底沟类型的仰韶文化分布区接壤,西与汉水上游地区的半坡类型仰韶文化相连,因而,在这里的郧西、郧县、房县等地的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先后发现有仰韶文化向南发展的边缘区域的一个类型,及其对这一地域内,相当于仰韶文化时期的土著文化的影响。在这一区域范围内的新石器时代考古,见于报导中被认定为仰韶文化的遗存,分为两个类型:一为大寺类型;一为朱家台类型(或称林家店类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新石器时代关中地区北刘遗址(8000~5500BP)出土的人骨C和N稳定同位素的测试分析,揭示了当地先民的以粟类食物为主的食物结构;对该遗址早晚两期先民稳定同位素数据的比较分析,表明粟作农业在北刘晚期得到进一步发展。通过对比北刘遗址不同时期以及姜寨(6900~6000BP)、史家(6300~6000BP)遗址先民的食物结构,探索关中地区史前先民生活方式和食物结构的演变历程:从老关台文化期到仰韶文化期,粟类食物在先民食物结构中比例上升,粟作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在仰韶文化期内,粟作农业存在先繁荣后衰退的现象。这种变化可能与关中地区新石器时代古气候条件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0.
宝鸡北首岭遗址的发掘及其报告的出版。在仰韶文化研究方面,大大丰富了文化内涵,增加了人们的认识,为研究关中地区的仰韶文化的面貌及其分期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