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乞巧文化中最核心的含义应是"巧",就是灵敏思维与熟练技艺的有机结合,表现了妇女的智慧与灵巧。经过历代的传承与演变,乞巧风俗不仅作为一种民俗仪式世代流传,同时也形成了与之密切关联的乞巧文化系列图像。乞巧文化的图像系列是紧紧围绕乞巧活动的偶像、仪式、结果等三个方面而形成的。这些图像虽然不是乞巧民俗的主体,但通过这些系列图像,不仅可以窥探历代乞巧民俗的基本状况,同时也形成了乞巧文化的视觉艺术化呈现形式。进一步关注和研究这些图像,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乞巧文化的本质,有效传承乞巧文化。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艺术背景下,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与交融之势,艺术家们在油画创作中如何借鉴发展得以创新且凸显中国的文化品格和内涵,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尚“意”崇“境”,油画中的意象性表现虽然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结果,但更多是建立在东方绘画语汇之上的意象表达。油画在风景表现中所凸显的意象性和表达艺术,都有其独特的时代意义,是文化表现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张晓晴 《民俗研究》2011,(4):228-236
明清民间木版年画女性人物图像吉祥意蕴是传统吉祥文化的形式意义显现.它根植于中国民众共同的“趋吉求瑞”心理以及对于生命存在“求生祈福”精神本质的永恒追求,形式表现已形成相对成熟的人物表现与构成法则。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中。解悟明清民间木版年画女性人物图像吉祥意蕴是提升设计作品文化识别性,打造具有本土文化内涵的设计形态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4.
长沙出土的西汉前期满绘图像的两具漆棺(砂子塘一号墓外棺、马王堆一号墓第三重棺)整体上表现的是以昆仑为中心的升天信仰,漆棺各个板面上的图像实际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表达了西汉前期楚地已经形成的"阊阖—昆仑—天门—天界(天帝)"的升天信仰体系。这一信仰体系可能延续自战国晚期的楚文化,经过一些调整和发展后,对整个汉代的信仰和文化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卢少珊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3,(1):64-96,158,159
在北朝隋代佛教物质文化空前繁荣的背景下,维摩诘经图像获得巨大发展并呈现一体化态势。本文基于学界披露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采用考古类型学与美术史图像学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维摩诘经图像的表现形式与表述思想相互关联的两个基本问题。首先,作者兼顾维摩诘经图像的配置和意图,类分为佛说维摩诘经表现、维摩文殊主体性表现、装饰性表现和特殊表现四种形式,用以说明该图像的时空发展脉络。其后,作者关注了维摩诘经图像各种表现与其他图像的组合关系,划分为与释迦佛关联图像、与法华经关联图像、与净土信仰图像、与两种布施本生图像四种组合,以期揭示其图像表述思想的演化状况。本文总体认为,由宣扬大乘、强调菩萨行到表述净土思想,形成北朝隋代维摩诘经图像发展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6.
正对佛教而言,图像是与经典文本同等重要的文化传达符号,二者有流与源的基本关系。无论是崇拜式的"一佛二菩萨""三世佛"等经典造像设置,还是叙事性强烈的佛传与本生故事及铺陈丰富的法华盛会画面,都是对经文记载的直接还原与图像呈现。但是文字记载与图像呈现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语言系统,画面的丰富性和其创作者的创造性发挥、地域文化影响、表达与解读的向度,都远远溢出了文字的约束界限。如果说文字在一定程度上是固态的话,那么图像则是文字的液态化存在,其发展  相似文献   

7.
陆煜玮 《神州》2012,(27):171-171
图像时代的今天,借由照片、插图、影像记录的视觉形象随处可见,现实生活几乎可以图像来呈现其外貌,当代艺术的生成、进行和论述也难以回避图像作为素材或媒介的话题。影像装置行为艺术家利用或挪用现成物及图像创作作品,很多绘画艺术家也对现成图像的借鉴乐此不疲,在捕捉和读解图像的过程中享受灵感乍现的快感或铺呈作品蓝图的愉悦。绘画的表现以其特有的可触摸的质感和难以复制的神秘性,使原有的图像转换成为新的意义载体。马琳.杜玛斯是当今欧洲具有相影响力的艺术家。她的艺术不是对现实的简单描绘,也不是对图片的简单复制,她搜集和选择可以满足她对现实的深刻理解及深度想象的图像资源,用以表现现实的精神真实。她将绘画作为研究现实与历史的途径,在绘画的表现中通过对现成图像的破坏与重构,诚实地表达情绪与姿态,构建出极富张力的精神表现力。  相似文献   

8.
铺首是我国传统的装饰构件,从商代一直被沿用至明清。其主要装饰于器物的肩部,建筑的门扉以及墓葬中的墓门、葬具之上。作者以北魏平城时期铺首的装饰纹样为研究对象,发现其在继承汉代以来传统母题的基础上发生了一些改变,图像表达的内涵也更加丰富,表现了北魏平城时期极其多元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9.
陈亮 《收藏家》2020,(2):3-10
古滇国青铜器以精美的艺术形式表达和高超的制作工艺,为我们展现了战国秦汉时期滇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场景。这些存世的文化遗产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以滇青铜文化为代表的高度发达、技艺精湛的青铜文明,它所表现出来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旺盛的活力,在世界的青铜文明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0.
杨琨 《神州》2012,(13):234-234
创造艺术符号是人类为了表达情感所具有的原始本能,是人类自发进行的实践活动。儿童进行艺术创造的主要特征是情感表现,其情感的内容来源于他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儿童表达情感所借助的形式,也源于生活中对美的直觉。儿童的美术作品值得珍惜,在于作品的纯净、自然和充满创造性的个性表现。  相似文献   

11.
罗马神话里的农业女神克瑞斯和酒神巴克斯,在清代外销的广东画珐琅中曾作为表现"丰收"主题的图像使用。而清宫工匠在制作此类西洋图像时另辟蹊径,去掉了象征农业女神和酒神的麦穗、葡萄等物品,而以花卉代之。这是对西方文化的排斥,抑或是融入了宫廷审美的创新?作者的独特解读,为我们了解18世纪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文物》2017,(2)
<正>宗教图像的演变与教义的发展密切相关,也涉及宗教文化的传播与演变,因此对图像的正确阐释,应注意宗教发展之脉络。从印度到中国,象头神从“加内塞”到“毗那夜迦”之变化,正是反映了这种情况。而对它们图像的认定,又表现出佛教和婆罗门教在中国的一些纠葛。试说如下。一在中国,同样是作为“象头人身”的神祇,毗那夜迦(Vināyaka)多被汉文佛教经籍所提及,而图像的原型则来自于加内塞(Ganesa)。这一切得从头说起。动物作为生命体不仅与人类息息相关,而  相似文献   

13.
段友文  段彤彤 《民俗研究》2024,(2):132-145+160
山西寺庙作为传统村落的文化中心,是民众信仰生活和日常生活的集中场域。新绛稷益庙和洪洞水神庙壁画内容皆以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为题材,呈现了特定历史时期本土农耕生活、祭祀仪式的真实场景。两座民间庙宇壁画中的农事图像,以特定的空间表现了农事活动的时间秩序,展现了元明时期晋南乡村民众应对农事灾害的行动策略。图像化的农业祭祀活动是特定时代国家意志的民间践行,体现了“以礼行俗”的两个面向,即“礼的民间化”和“俗的实践性”,并且逐渐演变为社会观念和文化行为的象征性表达,由此使中国传统社会的农本意识在寺庙壁画的农事图像中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4.
<正>旅行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很可爱的细节元素值得关注、欣赏、拍摄,这些细节都是当地生活的一部分,是文化、艺术、思想的集中体现。我在过去一两年旅游过程中,有时候会注意到卫生间门口的标志很特别,当然这些标志所表达最直接的信息都是统一的,那就是"男"或者"女",但是所表现的形式却  相似文献   

15.
哈西德运动是近代犹太教历史上重要的宗教改革运动。此次运动所衍生的哈西德主义,颠覆了正统犹太教信仰方式和宗教理论,以歌曲、舞蹈及寓言故事等形式表达信仰,在信教方式、教义以及组织结构等方面都表现出深刻的宗教含义与文化内涵。其宗教理论基于传统犹太教基础又有所革新,唤起了信徒的宗教热情。哈西德主义发展至今,成为当代社会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集美美术馆所藏绢本着色降魔图为,论述了五代时期降魔图像新发展的有关情况。作品中的降魔释迦佛表现出若干新时代造型特征,密教明王的出现增强了佛的威慑力。魔众种类繁多,复杂多变,艺术表现趋于极限。释迦佛神通变化以及转轮圣王七宝被吸收进来,强化了释迦超人的性格。图像中还可以见到来自印度帕拉朝美术的因素。此图像的内容和表现远远超出了北朝时期同类作品,代表了后期降魔图像发展的最高水准。推测此图像出现与当时流行俗讲的社会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17.
动物和图腾是岩画中最为常见的表现内容。远古时期动物与人类朝夕为伴,是人类生存的依靠。图腾是远古人类对自然与自身的一种认识,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一种社会、宗教和文化形式,许多图腾来源于动物,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黑山岩画表现的动物种类很多,还有一些与动物和自然界有关的图腾形象。通过对黑山岩画中这些图像的再次审视,可以解读出其中表现最多的动物及图腾崇拜与人类活动背后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图像志是图像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图像志(人物和地理)编纂出版实践,重点阐述图像志出现的背景、发展趋势、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本文认为,图像志的出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学术发展背景。图像志的编纂出版在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文化记忆保存需求的基础上,还承担着服务科学研究和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功能。当今方志编纂中应有意识地编纂图像志,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让方志工作"活起来"。  相似文献   

19.
孙杰 《四川文物》2023,(6):64-75
从丝绸之路“青海道”沿线发现的古代彩绘木棺板画的构图方式、画面内容和文化特征看,绘制时代或可分为吐谷浑时期和吐蕃时期。马队出行图像是这两个时期彩绘木棺板画中最常见的图像题材之一,过去一直将其解释为与吐蕃苯教某种丧葬仪式有关的图像,或是表现了前来奔丧的宾客。但事实上这一图像与丧葬仪式本身并无关系,而是表现墓主身份和威仪的具有卤簿性质的仪仗图像,兼具礼仪和护卫两种功能。从人物服饰、马匹装饰不难发现其与两汉以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壁画墓常见出行仪仗图像之间的密切关系,符合当时的时代风尚。但这种不见牛车鞍马,全部为骑马武士的出行仪仗图像,更多应该是受到了河西魏晋壁画砖墓中马队出行仪仗图像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粉本源头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清人石刻《御题棉花图》所表现的植棉和纺织全过程的研究,论述此图蕴含的科技创造因素及其价值,同时对其所描绘的图像及所配诗文的文学艺术价值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