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地方志的性质是方志界争论最大的理论问题。多种观点中,影响较大的有“历史说”、“资料书说”、“科学文献说”、“特殊史书说”。作者指出“资料书说”和“科学文献说”有诸多不妥之处。“历史说”与“特殊史书说”虽近似,但“特殊史书说”更准确,因志书属于史书类,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书,是一种特殊的史书。  相似文献   

2.
许世友  闫晓松 《神州》2014,(9):154-155
“了”做为助词有两种:一为动态助词,我们称之为“了1”;一为事态助词,我们称之为“了2”。“了1”与“了2”都是由表完毕义的动词“了”虚化而来的。在参考许多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将试着分析探讨三个问题:(1)“了1”产生的时代。(2)“了1”形成的过程中的“前移”说与“后加”说。(3)“前移”说与“后加”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曹丕《典论·论文》是中国文艺理论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专论。其中对文学风格,曹丕开创性地提出了“文气说”,并将气分“清浊”。对“气”与“清浊”的解读是理解曹丕“文气说”的关键。通过对“气”和“清浊”用法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清”“浊”的正确解释并非“阳刚”与“阴柔”,曹丕是尊“清”而贬“浊”的。  相似文献   

4.
本章通过对章太炎的“反满说”、梁启超与胡适的“理学反动说”、钱穆的“每转益进说”、侯外庐的“早期启蒙说”、余英时的“内在理路说”等五个重要理论观点的形成及其基本涵义的历史考察,探讨了清代学术史研究范式在20世纪的变迁。文章认为,基于国粹意识的“反满说”,开拓了研究的新方向。“理学反动说”则是在此基础上的继往开来,并注入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西方科学的方法论思想,成为20世纪研究的重要范式。“每转益进说”与“内在理路说”,试图以继承与发展的观点重新解释,从而对“理学反动说”提出了新的挑战。“早期启蒙说”则勾划出由17世纪早期思想启蒙到19世纪近代思想启蒙的一条主线,首创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清代学术的新范式。文章指出,上述研究范式之间的起伏消长,反映了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的变迁,而这种社会思潮的起伏消长反过来也影响甚至决定了研究范式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联语中说了两个典故,一是说多才的王羲之相亲时,大腹便便,因天热,在东床坦腹睡觉;一是说孟光婚后,有大德,别人一提起她就说“举案齐眉”。五十年代在中学读书时,读成语“举案齐眉”,知为古人梁鸿与其妻孟光的成语故事,是说妇敬夫有礼仪的典范。《后汉书》载:“梁鸿与妻隐居霸陵山中,妻为具食,不敢於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举案齐眉”的“案”字,有人解释“案”为有脚的方托盘,此解释指举起有脚的托盘;  相似文献   

6.
《山茶》2011,(3):34-35
“畲民”的族称在南宋末年已见于史书.但关于畲族的族源,目前仍没有统一的说法,一说畲族源于周代的“闽”人,即福建最早的土著居民;另一更为浪漫的说法是畲族来自桃花源处,是汉晋时代的“长沙武陵蛮”的遗裔。此外还有“越族后裔说”、“东夷后裔说”等等不一而足。纷纭的族源说反映了畲族历史上与周边各民族长期的互动与融合。  相似文献   

7.
"汉家尧后"说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权 《史学月刊》2006,(6):22-30
两汉时期曾有“汉家尧后”一说的流行。此命题旨在证明尧帝是汉家天子的“祖先”,而汉朝统治是尧帝神圣统绪的光大。只有从文化背景入手,结合上古的崇圣观念与正统观念,才能正确把握“汉家尧后”说产生的思想根源。而“绍休圣绪”与刘家实际上“起于巷闾”的矛盾,则是汉朝统治者炮制“汉家尧后”说的直接动机。“汉家尧后”说的产生与王莽篡位阴谋无关,它是汉朝政治需要的产物,最早出自谶纬,文献依据在《左传》中。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的“古雅”说美学意蕴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他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了西芳哲学、美学营养,提出了“古雅”也是关的形式的论断。然而自 1907年王国维提出“古雅”说以来,“古雅”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并未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与认同。弄清“古雅”的实质内涵,才能正确认识与评价“古雅”说及其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辽朝的政治中心是在捺钵还是都城,抑或另有所在,这是研究契丹民族和辽朝历史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在国内学界引起了广泛讨论。经过多年研究,学界主要出现了“都城说”“捺钵说”“行宫说”和“行朝说”四种观点,其中又以“都城说”“捺钵说”最具影响力。目前已有学者对此学术探讨进行了回顾,但主要集中于对各种观点的分类、归纳,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横向对比分析,缺少以纵向的、动态的视角来观察这一问题的源流与发展,因而对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心的探讨较少。  相似文献   

10.
《庄子》之文,有“三言”之说。对“三言”的理解,分歧最大、众说纷纭的当属“卮言”。影响较大的如“酒器说”“酒语说”“漏卮说”“危语说”“祝酒辞与优语说”“支离说”等等。但每一种说法,都有其无法自圆的内容。在考查了“卮言日出”“卮言为曼衍”等命题的重要内涵后,论证了“卮言”的文学特质,得出“三言”中“卮言”的比重最小,但“卮言”对庄子的文学意义却是最强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唐玉 《中国土族》2016,(1):27-29
学术界关于土族族源大体有“吐谷浑说”“阴山白鞑靼说”“蒙古人与霍尔人混合说”“沙陀突厥说”“阻卜说”五种观点.据学者近年来的不断考证,前两种观点的支持者更多.但无论如何,两者皆表明:土族的先民是游牧民族,畜牧业是他们主要的生产方式.本文采用“吐谷浑说”,据一些正史中的“吐谷浑传”和“食货志”记载,明以前土族人的主要生产方式是畜牧业,而明以后,土族人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业,现在亦然.这种由畜牧业向农业的转变在土族的民间故事中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2.
《历史研究》 1994年第 1期载金景芳先生的《古籍考辨四题》 ,读后很受启发 ,而对其中的“孟子‘夫妇有别’说质疑”一节有不同的认识。《古籍考辨四题》暗示孟子的“夫妇有别”论是模仿“男女有别”说提出来的 ,而“孟子不能区别‘男女有别’与‘夫妇有别’的差异” ,提出“夫妇有别”是错误的。并且说 :“我认为在个体婚制下 ,说‘男女有别’是对的 ,说‘夫妇有别’就成问题了。”“‘男女有别’的真实意义说穿了就是严防异性之间发生性行为。如果说上述规定也包括夫妇在内 ,岂不是笑话。”我的基本看法是 :“夫妇有别”论是伦理学理论 ,…  相似文献   

13.
一位“碳绿分析师”曾对记者说:“我们说自己是卖碳的,别人以为我们是卖煤炭。”与从事碳减排项目开发工作的莫芝雨谈起这个话题,她也笑了,“这是前些年的事情了,哥本哈根大会后.情况好多了。”  相似文献   

14.
众多色彩中,我独爱红色!只要见到红,就浮想联翩遐思万千。有人说这或许与我的血型有关。我说不尽然,这是与我长期生活、劳作在江西、赣南“红土地”上的缘故密不可分。写“红土地”历史,听“红土地”故事,唱“红土地”歌谣。学久了,听多了,唱熟了对红色的爱好,与日俱增,与岁共长。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外国人的名字很长,很难记。我却说:苗族奇特的姓氏更长,更难记。有人说:外国人说话与中国人说话是倒过来说的,很有特色。我却说:苗族说的话与汉族说的话比较,也是倒过来的,而且非常奇特哩!你信不?若不信,请到苗岭新都凯里市苗族地区体验一下便知晓了。凯里素称“苗族大本营”,“千里苗疆腹地”。这里的苗族为黔东方言。境内苗族有自己的姓氏,主要有“西”、“方”、“柳”、“尤”、“勾”等姓氏。苗姓平时很少使用,也不连上名字,只是在识别某地某家某人属某个宗支时才使用,多半是用来说明其所属宗支且何方人氏的。因此,苗姓只是姓…  相似文献   

16.
石云孙 《古籍研究》2001,(1):57-62,68
许慎《说文叙》说:“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义,万品以察。”这里所说的“书契”即指文字,“初造书契”,是说开始造了文字。“书”犹“写”、“契”犹“刻”,“书契”包括写与刻二事。  相似文献   

17.
对於清代同治末年光绪初年“海防”与“塞防”之争的性质问题,在一些近代史著作和论文中,已有所评述。一度是“派系斗争”说较为流行,将这场争论视为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军阀,与以左宗棠为首的湘系军阀之间的矛盾。近年来,“爱国与卖国之争”说盛行,认为“海防”与“塞防刀之争,不是一般的策略分歧,而是维护民族根本利益的大是大非之争,“实质上是爱国与卖国之争”。也就是说,主张“塞防”者是爱国的,而强调“海防”的是卖国了。这些看法是否确切?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8.
修志札记     
一年来,踏入方志领域,在读志修志、学习工作过程中,偶有所得,随时录之,遂成笔记数则。“志”与“史”之异同古人说:“州郡之有志,犹国之有史”(明·张居正语),或说“方志乃一方全史”(清·章学诚语),都是强调方志的史学特点。同时说志与史“兼行而互证”,说方志不仅为一邑之书,而“实为天下之书”。说明史与志互证、互补,志书“以小见大”的作用。这些都说明了“志”与“史”的共同一面。然而,修志者更应看到的是二者之间不同的一面。首先,许多学者认为方志源于古地理书,发展到元、明、清的“一统志”,一脉相传,则是与史学完全不同的另一学…  相似文献   

19.
徽班与徽剧     
王长安 《江淮文史》2005,(1):159-161
常听人说徽剧是京剧的“老祖宗”,是“徽州的地方戏”云云。我想这大约是把徽班与徽剧混为一谈了。  相似文献   

20.
魏晋九品中正制名例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魏晋九品中正制的名称及相关称谓等问题 ,最近史学界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诸如“使用九品中正制的概念是一失误说”、“官品与资品统一说”、“乡品与乡论无关说”、“中正品第的获得为多渠道说”等等。本文对上述观点进行了辨析 ,并提出不同意见 :1 陈群创立的选官制度 ,其最初的名称既不叫“九品官人法” ,也不叫“九品中正制” ,而是称作“九品之制”或简称为“九品”。由“九品之制”到“九品中正制” ,其间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过程。 2 官品制度是以区分官员职位高卑为主要特征的官职等级制度 ,而不是一种虚拟的和为人才品级需要所设置的品级制度。官品是对官职等级的区分 ,中正品第是对人才等级的区分。“官品”与“中正品第”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其间不存在所谓的“一致性”或“统一性”。 3 把中正品第称为“乡品” ,盖取中正主持乡论清议 ,并据以评次人才 ,铨定九品之意。乡品的获得并非是多渠道的 ,而是唯有中正评定一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