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上世纪80年代奔向西藏的那群时尚青年中,牟森是显眼的一个。显眼的个子、显眼的才华、显眼的情怀。和那个时代所有同龄人一样,他揣着梦想来到西藏;离开后的几十年,西藏仍是他生命不变的主题之一。人物:牟森,上世纪80年代曾在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工作,后创建蛙实验剧团和戏剧车间,被称为"中国先锋戏剧的先驱",现任职于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由其开创的新门类课程"跨媒体巨构"。  相似文献   

2.
正西藏与风尚发生碰撞或可隐约看见西藏在时尚的浪潮中闪亮的风彩。我们看到一些时尚大牌将西藏元素用于设计,甚至就以西藏元素命名;看到西藏的藏鉓与佛珠成为大众情人;西藏已被誉为"户外天堂",户外运动正在成为来西藏的新时尚。就连"西藏人"这个名词,也成为日本雅马哈一款越野摩托车品牌。  相似文献   

3.
房建昌 《西藏人文地理》2010,(3):106-110,I0001,111-119
外国人的早期进入 300年前.耶稣会神父叶普里图从克什米尔出发.穿过藏西.于1716年来到拉萨并住了下来。在1721年被召回前,他精通藏语和藏传佛教的理论.而且经常与格西(西藏佛学博士)展开辩论。他被视为是第一个全面地报道了这个地区的人,并被称作是西方研究藏学的开拓者,据他说.拉萨有亚美尼亚人和莫斯科公国人。  相似文献   

4.
马可·波罗历史介绍马可·波罗,1254年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自幼便对神秘的东方充满了向往。马可波罗的家乡威尼斯是风景秀丽的著名水城,也是商贸繁荣之地,诞生过许多闻名于世的巨商。马可·波罗于1271年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直至1292年才返回威尼斯。他在中国时,受到了忽必烈的礼遇。他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将地大  相似文献   

5.
杨煦 《中华遗产》2010,(4):70-89
城市是一大半历史上演的舞台。七百年前,马可波罗热情洋溢地赞颂过东方的元大都,他一定感叹过元大都宫城中轴线的威严雄壮。他不知道,这条轴在下一个朝代被无以复加地强化成了整个城市的中轴,这与他所见过的其他城市是多么不同。  相似文献   

6.
马可·波罗是举世闻名的意大利旅行家,他的<马可波罗游记>被称为"世界一大奇书",对东西方世界均产生过重大影响.<马可波罗游记>在13世纪一经问世,便在欧洲各国广为流传,但这部有着"中国情结"的著作,传入中国却是姗姗来迟.据中西交通史专家向达考证,中国境内对<马可波罗游记>(以下简称"游记")的介绍,最早见于1874年4月(同治十三年三月)<中西闻见录>第21号(北京同文馆编印)上映堂居士写的<元代西人入中国述>.向达指出:"我国之研究马哥孛罗氏书者,以余所知,当以同治时同文馆人士为最先."他还说:"映堂居士不知何人,论中国研究马哥孛罗者,不能不以此君为先河矣."①此后,至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仍沿用此说,例如,<马可波罗介绍与研究>一书的编者余士雄即认为,映堂居士的<元代西人入中国述>是我国一百多年前发表的"第一篇介绍马可波罗的文章,有历史意义"②.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中国西藏》杂志创刊30周年。对于我来说,这本杂志从创办至今,不仅与我有着很深的不解之缘,更是我了解西藏、报道西藏的良师益友。鼓起文字与摄影的双翼1989年,《中国西藏》杂志创刊时,我正在新华通讯社西藏分社担任摄影记者。1990年盛夏,中国西藏杂志社新任社长廖东凡从北京来到拉萨,专程到西藏分社约稿。我与他由此从相识到相交,并成为我的师长加兄长。  相似文献   

8.
巴桑  卢颖 《中国西藏》2007,(6):74-77
20多年前林春福从内地来到西藏,在拉萨创立了第一座游乐园,第一所私营幼儿园,从最初注册资金2000万元,到现在注册资金1.2亿元,公司职工从几十人到现在的2800多人,企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他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商人成了享誉西藏乃至全国的知名企业家。他奉行“百万富翁是自己的,千万富翁是社会的。”的信条,近年来,先后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修路、架桥为西藏白内障儿童筹措资金等,所做的公益事业每年累计百万余元。他最不能忘怀的是2004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到西藏时对他的勉励,希望他的企业为西藏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如今,林春福董事长带着他的福海集团,把发展的眼光投向了更宽广的领域。  相似文献   

9.
1502年,哥伦布正指挥着三艘又破又小的船只,焦急地颠簸在一望无际的大西洋上,这已经是他第四次接近美洲了,他发现了一个后来被称为新大陆的地方,虽然他坚信这个地方就是他梦寐以求的印度和中国,却一直没有找到马可波罗所说的遍地的黄金。目光短浅的西班牙王室似乎已经对他失去了信心,  相似文献   

10.
在庆祝青藏、川藏公路通车50周年之际,我们采访了西藏交通厅公路局局长宋万贵,向他了解这两条干线公路以及西藏区内的交通状况。 正是金秋,西藏公路局的院子里高高的银杨树已是满树金黄,在飒飒的清风中不时有几片黄叶飘落,我们踏着铺满落叶的楼梯上到二楼,来到宋局长的办公室,宋局长一早就等在这里了,稍事寒喧,便进入采访正题。  相似文献   

11.
读书     
《西藏人文地理》2014,(5):15-15
《西藏,我的最美时光一个地质工程师的西藏15年》 20世纪90年代末,一个本科大学生来到珠峰脚下。在这里,他面对令人窒息的孤独。依然自强不息,最终化茧成蝶,突围而出。在这里,他有一次唐突的艳遇,也有一份真挚的爱情,邂逅了特立独行的汉族女子,也寻觅到了美丽的藏族爱人。  相似文献   

12.
对《马可波罗游记》Bangala史实的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可波罗游记》对Bangala的记载多有疏漏讹误之处,国内外学者对Bangala的考释众说纷纭,而在马可波罗出使云南时是否到过Bangala问题上尚有较大争议。笔者发现《马可波罗游记》并未记载缅城至Bangala的日程,从而对学界较为流行的马可波罗出使Bangala说提出了质疑。本文以《马可波罗寰宇记》及《马可波罗注》为主要参考依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证出Bangala即孟加拉,而马可波罗并没有到过其地,并指出了《〈马可波罗行纪〉云南史地丛考》所谓马可波罗1287年出使Bangala说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学者对马可波罗来华旅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对《马可波罗寰宇记》所载首个隶属忽必烈汗之地——可失合儿至元上都期间若干地名、史实、马可波罗旅行路线进行了详细考述,总结出《马可波罗寰宇记》存在一种暂时偏离马可波罗旅程正途,而插述与之邻近或甚远地区的编排体例。  相似文献   

14.
次多 《中国西藏》2013,(1):46-47
莲花生是8世纪时的印度乌仗那(今巴基斯坦境内)地方的人,后出家为僧,他学的是印度佛教密宗"因陀罗部底派"的传承;是当时佛教有名的密宗大师和降魔能手,以"神通"、"咒术"闻名遐迩。藏传佛教尊称他为洛本仁波且(轨范师宝)、古如仁波天(师尊宝)、乌金仁波且(乌仗那宝)。莲花生大师是公元九世纪吐蕃赞布赤松德赞时期来到西藏。据西藏历史记载,这位大师到了西藏以后降服各种魔怪,使得佛教在西藏得以顺利  相似文献   

15.
卢颖 《中国西藏》2007,(2):33-35
2006年金秋十月,秋意正浓,北京街头出现了几个身着红衣袈裟的喇嘛.他们是来自西藏扎什伦布寺的时轮金刚扎仓的堪布丹增赤列和他的同伴们。由于是从西藏来到京城,我这个“西藏人”见到老乡别提有多高兴了,于是便成了他们的向导。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与和平解放西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1983年夏天,我携带着雪域高原的风尘,来到风景秀丽的疗养胜地北戴河。一天上午,我来到了小平同志下榻的海滨寓所,正碰上小平同志要下海游泳,作为一个30多年前在他的麾下战斗过的老兵,我毫不拘谨,用最短的时间和最直率的语言,向他汇报西藏的情况。 早在1958年8、9月,小平同志就两次提出修筑拉萨至黑河(那曲)的铁路路基。1979年还批示了西藏修筑铁路的路线。这次他又提出了修路的问题。开始我还以为是指青藏公路铺沥青路面的情况,后经他提示,才意识到他说的是铁路,并问走哪里。我回答说:“还是走青藏线。”他又问:“盐湖怎么办?”我说:“盐…  相似文献   

17.
正此岸与彼岸,构成了人类匍匐前行的全部理由。西藏的故事——仿佛在传说中成了人间乐土与香巴拉。此岸总是残缺,唯有抵达彼岸,才是圆满。正是这种人类与生俱来的需求,数百年间将西藏塑造为高耸的彼岸。神话一旦升腾,就再未降落,令西藏成为一种恒久的时尚。最初,它被传为黄金流淌的应许之地,后  相似文献   

18.
今年1月12日,曾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的西藏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其美拉姆来到北京安贞医院复诊检查,恢复良好。2岁多的其美拉姆来自西藏那曲地区尼玛县尼玛镇4村,她出生后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去年6月5日,她脸部发肿,喘不上气来,被阿爸次仁石达和阿妈次旦卓玛辗转送到拉萨治疗。因为病情严重,加之肺部感染,在西藏住院期间,医院给她下了病危通知书。次旦卓玛在焦急和劳累中经不起打击,神情恍惚,一病不起。更让人焦急的是其美拉姆的先心病无法在西藏进行治疗,需要马上进京抢救。8月26日,尼玛县兽防站兽医次仁石达找到中海油援藏干部、尼玛县副县长王晖哭诉着说,他女儿拉姆得了重病,医院已下病危通知单,她  相似文献   

19.
享有盛名的西藏民间文学刊物《邦锦花》改为《西藏民俗》后,首刊是本刊副主编张宗显先生送给我的。他不辞辛劳,携刊奔涉藏区,来到康巴和阿坝州内,联络读者,听取意见。真有当年西藏文联那批热心民族文化事业的功臣秦文玉、马丽华、廖东凡等一样吃苦耐劳的执着的追求精神。他要我读后提点意见。我捧着这本封面设计别致,内容丰富,来自世界屋脊的,以拓展民俗学学科新领域为宗旨的杂志,以一个《邦锦花》老读者的身  相似文献   

20.
正时尚在西藏流动,且更加无孔不入。当西藏的年轻人同内地的青年人一样在追赶时尚浪潮之时,突然发现自己最古老、最习以为常,最传统的一些习惯风俗,反而成为了时尚潮流和当代文学艺术追捧的焦点。1940—19501946年,以贵族嘎雪巴家族的子嗣嘎雪塞·顿珠为领队的藏族学童进入印度大吉岭的圣约瑟小学部学习,那是一所剑桥制的教会寄宿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