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藏人文地理》2016,(4):22-24
正5月18日,是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也是世界首个以牦牛为主题的专题馆——西藏牦牛博物馆开馆两周年之际。两年来,这里接待了国内外观众10万余人,被誉为雪域高原的文化地标。来自河北的参观者廖新华之前对牦牛了解不多,观展后惊呼"大开眼界"。为何要建一座博物馆?博物馆"感恩牦牛厅"墙壁上的两句话,诠释了藏民族与牦牛的关系。一句是"没有牦牛就没有藏族",十世班禅大师生前如是评价;一句是"凡是有  相似文献   

2.
朱霞 《中国西藏》2013,(1):94-94
2011年9月,张鹰先生的西藏油画集《四十年雪域情痕》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面世。画集以油画为主体,配文字说明和素描、摄影,在写实再现与写心写意中呈现西藏的大美。从风格上讲,张鹰的油画创作大致可以分为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新世纪以来三个时期。张鹰早期的写生画坚持以写实处理结构、空间、体积、光影和色彩,由于画家固  相似文献   

3.
精心维修雪域西藏的古建筑──访拉萨市城关区古艺建筑美术公司旺堆走进拉萨市清真寺北侧的胡同、眼前凸现出一座具有浓厚藏民族建筑风格的大楼,既壮观,又典雅。拉萨城关区古艺建筑美术公司就在这座楼里办公。经理办公室里,现代化的程控电话机、复印机等办公设施配套齐...  相似文献   

4.
5.
西藏文化部门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搜集、整理藏民族文化遗产,成效卓著。一项「功在当代,荫及子孙」的文化工程——西藏十大文艺集成志书整理编纂工作正全面展开。 世居雪域高原的藏民族,在文学艺术、文物古迹、文献典籍、建筑、雕刻、绘画、医学等方面,都拥有极为丰富的宝贵遗产,但过去缺乏系统整理。从1984年起,西藏文化部门组织了一支上百人的专业队伍,深入各地调查考证、搜集探寻、迄今已行程10万公里,发掘出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 著名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主传》一直作为口头说唱艺术流传于民间。经整理,现已出版藏文版60余部,发行量达300多万册,使在老的民间文学重放异彩。民间杂技《强堪》、《吉达吉姆》,鲜为人知的民间曲艺《古尔鲁》、《折嘎》等、都得以系统整理。据不完全统计,西藏文化部门已完成40余县的音乐普查,搜集到从劳动歌谣到民间舞曲共18大类的珍贵遗产;完成整理了7大曲艺品种中的60多个曲目,整理作品50多万字;并新编  相似文献   

6.
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先民,由于生产力低下,认识能力极不发达,面对神秘莫测的自然界,不能做出合理解释,人们便设想自然物也像人一样具有思想和感情,具有灵魂存在,神与万物有灵论的自然崇拜便应运而生,并逐渐遍布于藏族社会的各个角落,从而在雪域高原上产生了自然宗教——苯教。  相似文献   

7.
在西藏这片有地球上最高的山脉、令平原上的人们仰视的高地上,世代生活的藏民族,以其艰忍不拔的精神,不仅生存而且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伴随着藏民族生存发展的体育运动,由战斗、狩猎、生产和生活技艺而引发,以其独特的方式,为藏民族的历史添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西藏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大多源远流长,某些项目甚至可以看到原始狩猎的痕迹。而更多的体育活动,则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生发并传扬,成为人们节庆里必不可少的娱乐内容。  相似文献   

8.
曾凡祥 《世界遗产》2010,(3):100-107
2010年7月下旬,我来到千山之宗、万水之源的秘境雪域西藏,怀着神圣与神奇走进坐落在拉萨河谷中心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感受着闪耀在雪域高原的人类遗产文化之光。  相似文献   

9.
镌刻在雪域高原上的历史丰碑——邓小平与西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对西藏有特殊的感情,对那里的工作也特别关心。1978年他访问尼泊尔途经西藏高空时,曾提出去西藏看看,后因故未能如愿。1981年我任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时,邓小平又转达上述想法,并问能否去西藏,我回答说可以。原因是条件不同了,现在下飞机乘汽车,车上配有氧气,拉萨住处送氧设备更全,问题不大。后来也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他感到遗憾,我们因未能在西藏见到老首长也感到遗憾。但对他与西藏解放和发展的紧密关系,则更在脑海中萦绕。1950年1月2日,邓小平同志和他的亲密战友刘伯承、贺龙、李达、张际春等同志,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  相似文献   

10.
杭侃 《收藏家》2002,(3):M002-M002,3-7
几年前,李娜一首荡气回肠的《青藏高原》,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勾起无数厌倦了尘世的喧嚣,渴望着能够“在雅鲁藏布江把我的心洗净,在雪山之崩把我的魂唤醒”的生灵对雪域高原的向往。但是,种种条件的限制,使真正能够前往西藏,身临其境领略其独特魅力的人成为少数。上海博物馆正在举办的“雪域藏珍”西藏大型综合文物精华展,对于向往西藏的人来说,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良机,更何况即使是亲自到西藏,也很难有机会一次目  相似文献   

11.
2007年11月22日至12月5日,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在首都博物馆共同举办了"珍藏西藏——叶星生抢救、保护西藏民间文化遗产成果展"。也就在一年以前,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在同一地点,举办了"中华瑰宝——西藏文化展",又在前不久在天津举办了"擦擦文化艺术研究展示研讨会",这些展览和研讨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弘扬西藏民族文化,抢救和保护西藏民族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传播雪域文化的友好使者———中国西藏歌舞团访瑞士演出侧记刘军19在弗里堡国际民间艺术节上的中国西藏歌舞团。传播雪域文化的友好使者———中国西藏歌舞团访瑞士演出侧记□刘军藏族艺术家才旦卓玛在艺术节上表演。97年8月16日至28日,以西藏自治区对外文化协...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来临的第二年,来自雪域高原的交响音乐已是第二次奏响在首都的音乐厅。  相似文献   

14.
刘建 《神州》2012,(15):46-47
几个西藏老人的口述鲜活地阐述了新旧西藏教育的鲜明对比,进一步论述党中央对西藏教育进步的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部《雪域愿望树》,是访问所得,阅读所得,观察所得,憬悟所得。《中国民族》杂志编辑部主任李晓林,在繁忙的工作之间和之余,以五年的功夫复加数以万里计的行程,将植根在青藏高原的这株愿望树,移栽于汉字的本中。由此我们首先看到了作的努力:不乏艰辛和困难一步步接近与进入的过程;重要的是由此我们看到了努力的结果:《雪域愿望树》如果还算不得传统藏医学古住今来资料大全的话,至少为不熟悉这一领域的读设置了一条可供走马观花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6.
日本《读卖新闻》1989年8月19日发布一则惊人消息:蒙古人民共和国同日本的学者、专家已决定携手探寻成吉思汗墓,开始一场大规模的学术调查。在这前一天,蒙古科学院已同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考古学家江上波夫等专家组成的读卖新闻代表团交换了实施这个历史性计划的议定书,决定从90年春天起,花三年时间完成调查计划。这样,精心掩盖了760多年的世界级秘密,将有可能在近期完全揭开谜底,至少也会获得重大考古发现。消息传开,反响强烈,围绕成吉思汗陵到底在哪里、究竟该不该探查、应不应由日本人来探寻,一时舆论沸沸扬扬,是是非非难以说清……蒙古高原曾是中世纪世界舞台的中心,一个孕育于此、饮酪食肉的民族以马匹为动力揭开了世界  相似文献   

17.
新千年,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10多位刚从西藏退役归来的绍兴籍老兵,围坐在记者家中,一遍遍聆听着这首名为《青藏高原》的歌曲,小伙子们一个个泪如雨下。听老兵们一遍遍叙述着一段段来自世界屋脊的故事,记者的心和小伙子们一样,久久不能平静,眼前情不自禁地就会闪现出一幕幕有关这片原始而又神秘土地的镜头:雪山、草地、牛羊、沙漠……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藏》2004,(1):2-3
达赖喇嘛在其“中间道路”的主张中,有一个大“西藏”的行政区划概念。这就是在其达兰萨拉所谓“西藏流亡政府”的大厅正中,悬挂的大幅“西藏版图”所标识的“西藏”,这个“西藏”包括现在的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全部地区,新疆的五分之一地区,甘肃的三分之二地区,四川的三分之二地区,云南的一半,面积达240万平方公里,约占目前中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达赖喇嘛要求在这一地理范围内,实行高度自治,并将此作为与中央政府对话的先决条件。我们认为,这种主张,既不符合历史,也不符合中国的现状,更不符合藏族广大人民的利益。提出一个行政区划,总要有…  相似文献   

19.
1992年12月19日,笔者与现任临安博物馆研究员的倪亚清一同调查了宝石山摩崖造像。本文根据所得资料就摩崖造像的年代与题材进行了剖析,认为其间最早的龛像造于10世纪的吴越国时期,在以后的宋、元、明时代陆续补凿,而最为集中雕刻的年代是宋元时期,下限为明代。其题材大部分属于汉传佛教造像,仅元代第5龛表现为藏传风格。在九处摩崖题刻中,一处属藏传内容,也刻于元代。其他题刻多造于元代至明代。  相似文献   

20.
朗杰 《中国西藏》2004,(2):6-11
纵观刚刚过去的2003年,中国权威媒体——新华社有关西藏的报道,西藏各项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国家和自治区,以及援藏各省市投入巨额资金,用于促进西藏广大农牧民的切身利益,使他们切实得到了实惠。这些实惠,可以归结为“十大福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